導語:孩子一出生,就決定了這家庭要處於很忙碌的階段,比如對於新生孩子的各方面照顧照料,比如對於產婦的各種支持,同樣還有寶寶表現出來的一些行為進行處理。
「嫂子,孩子怎麼每次都會吐奶啊」小姑子焦急地給我打電話,「我要不要去醫院給他看看,這都吐了好幾天了,這種溢奶怎麼回事啊,大口大口地吐呢」。我問她,「孩子精神怎麼樣,是不是吃完奶你使勁動他玩耍了」,小姑子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是啊,精神挺好的,但是我就是想著他吃飽了,不能老是睡覺吧,就逗他玩玩呢。」
是不是很多新手爸爸媽媽在小朋友出生以後感覺多了很多樂趣呢?當然在新手爸媽看到新生寶寶天天除了睡就是吃,除了吃就是睡,就會感覺有些無聊,想要與孩子多多親近一下都有些不大可能,於是很多爸爸媽媽就像我家小姑子一樣,想要在孩子吃飯之後逗一下孩子玩耍,殊不知因為沒有了解孩子的特殊情況反而造成孩子出現一些問題。
一般情況來說,大多數的小寶寶們都會出現吐奶、溢奶情況,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小寶寶賁門發育不夠完善,容易在吃完奶以後產生回流現象,造成孩子吐奶,再加上新手爸媽對於孩子的生理現象不夠理解,過度逗引造成孩子的強烈吐奶。新手爸爸媽媽在日常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怎麼避免這些吐奶、溢奶現象呢?
1.吃奶保持安靜
很多媽媽喜歡在餵奶的時候跟孩子說話,認為這是最好的與孩子的交流溝通時間,事實上這種情況反而影響到孩子的吃奶,甚至造成孩子興奮吞進大量的空氣,更容易造成孩子吐奶現象的發生。
媽媽餵奶的時候,要保持外界環境的安靜,讓孩子處於一種專心的狀態下吃奶,孩子不容易發生吐奶現象。
2.吃完奶必須拍奶嗝
孩子吃奶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吞進空氣,哪怕一點點都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吐奶,所以爸爸媽媽在孩子吃完奶以後一定要進行拍奶嗝,可以幫助孩子排除胃內的空氣,不容易溢奶吐奶。
3.按需餵養但不吃多
很多媽媽習慣性地認為孩子哭了就是餓了,就需要開始餵奶吃飯,事實上,孩子不一定是因為餓了,可能是因為其他的不舒服等等,爸爸媽媽在遇到孩子哭的時候,先分清楚是否是餓的,否則因為不是餓,但是媽媽餵奶就會造成孩子吃得過多,更加容易產生吐奶、溢奶現象。
4.選對睡覺姿勢
新生兒暫時還沒有自動翻身或者換邊睡的能力,所以爸爸媽媽在給孩子吃完奶以後,預先進行整理一下孩子,給孩子準備一個側睡的姿勢,很多孩子在吃奶的時候就會睡著,所以爸爸媽媽在放置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動作輕一些。
很多爸爸媽媽發現孩子不容易保持側睡姿勢,就讓孩子仰睡,這種姿勢很容易因為嗆奶嗆著孩子,所以最好還是選擇側睡的姿勢。爸爸媽媽如果感覺孩子一個姿勢太累,可以進行換邊睡。
新生兒有很多的這種情況發生,爸爸媽媽一定要先自查自身原因,再去查找孩子原因,讓孩子健康成長。
【文/布丁媽媽私享會】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