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剛剛發射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原來是一張...

2020-12-11 騰訊網

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縮寫為GECAM)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GECAM是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承擔和實施,專門針對近年來新出現的引力波研究重大機遇而提出的「短平快」項目。GECAM由兩個微小衛星組成,「背靠背」地部署在地球兩側,實現獨一無二的全天區覆蓋監測。

GECAM有望獲得最大樣本的引力波伽馬暴,使我國在引力波高能電磁對應體探測研究領域快速佔有重要的優勢地位。GECAM也將探測快速射電暴的高能輻射、特殊伽馬暴、磁星爆發,以及太陽耀斑和地球伽馬閃等,預期將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GECAM觀測的各種伽馬暴是什麼?為什麼科學界對其熱情這麼高?本文予以簡要解讀。

GECAM衛星示意圖

瞄準引力波伽馬暴觀測機遇期

為什麼要觀測各種伽馬暴?它們是什麼?

先說伽馬暴。伽馬射線暴(簡稱伽馬暴,GRB)是宇宙中十分劇烈的恆星級爆發現象.伽馬暴在短時間(~ms–~100s)內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與太陽的靜能相當。

傳統的理論認為伽馬暴可以分為兩類:短暴,持續時間小於2s,能譜偏硬。長暴,持續時間大於2s,能譜偏軟。科學家認為,長短暴的種種差異,說明這兩類暴很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物理起源:一般認為,長伽馬暴來自大質量恆星的塌縮,而短暴來自於緻密星併合過程。

所謂緻密星併合,可以是中子星-中子星、中子星-黑洞、黑洞-黑洞併合事件,等等。

接下來介紹引力波伽馬暴。這要從引力波說起。

引力波是彎曲時空中的漣漪,是現代物理理論基石之一的廣義相對論的預言,是檢驗自然規律、洞察宇宙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引力波相關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2015年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首次發現引力波。

2017年8月17日,LIGO和Virgo(室女座引力波天文臺)探測了一個持續時間長達一百多秒的引力波信號——GW170817。在探測到引力波事件1.7s後,Fermi衛星在相關區域測探測到了一個短伽馬暴(GRB170817A)的輻射,持續時間約為2s。

這是歷史上第一個被探測到的引力波電磁對應體。引力波信號與伽馬暴輻射之間的時間差為理解伽馬暴噴流的驅動機制、傳播過程和輻射機制提供了全新的重要觀測限制,也可用於檢驗引力波的傳播速度。上述發現,標誌著人類進入了「多信使引力波天文學」的新時代。

對上述短伽馬暴和引力波信號成協事件的觀測研究,為關於短伽馬暴「多緻密天體併合」起源的世紀猜想提供了一個堅實的證據,並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短伽馬暴爆發特性的認識。

但是,在這一領域仍然存在著一系列重大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的探索和回答。例如,上述GRB170817A輻射性質的特殊之處是否恰如現在所理解的完全來自觀測方向的大角度?如若確實如此,其噴流結構究竟是怎樣的且是如何形成的?在與噴流形成相對應的爆發過程中,短伽馬暴的前兆輻射、瞬時輻射、延展輻射等不同的輻射階段分別對應了怎樣的物理過程和輻射機制?其中,併合產物可能扮演了什麼角色、具有什麼性質?

回答這些問題,無疑需要我們觀測到更多的與引力波成協的短伽馬暴事例。

而隨著地面引力波探測器的投入使用,今後幾年人類預期發現大量的引力波事件,將是探測研究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的重要機遇窗口。然而,現有的探測引力波高能電磁對應體(主要是X射線和伽馬射線,簡稱引力波伽馬暴)的空間望遠鏡綜合性能不足,容易錯失寶貴的發現機會。

為了抓住引力波研究的重大機遇,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於2016年提出GECAM項目,它具有全時全天視場、高靈敏度、良好的定位精度和寬能段覆蓋的綜合優勢,同時具備在軌觸發定位以及準實時下傳觸發信息的能力,可及時引導空間和地面望遠鏡的後隨觀測,其對引力波伽馬暴的綜合探測性能全面超過現有的或屆時將運行的觀測設備。

GECAM軌道示意圖

GECAM包含兩顆微小衛星,運行於600公裡高度的低地球軌道,軌道面相同,但軌道相位相反,即兩顆衛星總是位於地球的兩側。每顆衛星都能監測除了地球遮擋之外的全部天區,因而,兩顆衛星可聯合監測全部天區,形成捕捉引力波伽馬暴的天網。

可以相信,GECAM將成為觀察雙緻密星併合事件的一個重要窗口,從而使我們有機會觸及引力波和短伽馬暴研究的下一個激動人心的重大發現。

超長和超軟的伽馬暴……GECAM也有望大顯身手

除了短暴,對於超長的伽馬暴的觀測,GECAM也是「專家」。

前文說到,短暴持續時間小於2s,能譜偏硬。長暴,持續時間大於2s,能譜偏軟。長短伽馬暴很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物理起源:一般認為,長伽馬暴來自大質量恆星的塌縮,而短暴來自於緻密星併合過程。

近年來通過對數據進一步的發掘,人們意識到該2s的界限會受到儀器效應的影響,人們對伽馬暴「長」「短」的定義實際上更多暗含其物理起源的信息。

近年來,一系列伽馬射線探測器陸續發現一些爆發時間特別長的伽馬暴,持續時間可達104s,甚至大於104s,這類伽馬暴被稱為超長暴。

超長暴的持續時間很長且流量較低,現有的伽馬射線衛星較難被超長暴觸發,即使被觸發,也存在時間解析度不夠以及光變記錄不完整等問題。

對於超長暴,GECAM的靈敏度高,可以被流量較低的超長暴觸發,進而擴充現有的超長暴樣本。另外,GECAM可以全天視場對伽馬暴進行監測,不受地球遮擋的影響,且時間解析度高,方便我們獲得質量較高的完整的超長暴光變和能譜信息。

另一種伽馬暴叫「超軟暴」。顧名思義,它的能譜偏軟,而現有的大多數伽馬射線衛星的探測能段在幾十keV以上,探測超軟暴的效率不高,並且以往和現有的X射線衛星是在伽馬射線探測器被觸發之後數分鐘才開始對該暴進行後續觀測,因此,超軟暴的瞬時輻射在X射線能段普遍缺乏觀測數據。

對此GECAM能夠對低能段(6–100keV)的覆蓋,有利於我們對軟伽馬射線輻射較強的超軟暴開展詳盡的觀測和研究。

【記者】王詩堃

相關焦點

  • 中國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
    (原標題:中國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
  • 中國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
    中國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胡藍月 攝12月10日4時14分,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將中科院空間中心「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簡稱GECAM)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
    #我國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衛星#01成功發射2020年12月10日4時14分,長11代表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355次升空,以「一箭雙星」方式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一般情況下國際簡稱為GECAM衛星,國內簡稱為懷柔一號。其實這兩顆衛星還有自己的小名,分別叫「小極」和「小目」。哈哈,來,敲黑板,這樣斷句——「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
  • 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衛星,研究黑洞
    中國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GECAM),周四(10日)凌晨成功由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這名字長得很可怕,其中的字眼恐怕也令人摸不著頭腦,這顆中國新衛星究竟搞什麼?要了解這顆「水蛇春」名字衛星,首先要把其名稱上的字眼斷開。
  • 又有兩衛星上天,將與地球肩並肩,我國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衛星
    又兩衛星上天了,將與地球肩並肩。我國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衛星!2020年12月10日凌晨4:14,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一箭雙星成功發射了一對【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沒錯,是一對,這對命名為GECAM的伽馬射線暴監測衛星將在600公裡高的軌道上共軌運行,將形成全天無死角監測。
  • 今早發射的兩顆衛星怎麼監測引力波?看完這個動畫就全懂了!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將對黑洞、中子星等極端天體的極端爆發現象進行觀測。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由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正式命名為「懷柔一號」,又稱為「極目」望遠鏡,包括 「小極」和「小目」2顆小衛星。
  • 一箭雙星 中國成功發射「極目」空間科學衛星
    中新網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北京時間12月10日凌晨4時14分,中國「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英文簡稱GECAM)」暱稱「極目」的兩顆空間科學衛星,以一箭雙星方式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今早發射的兩顆衛星怎麼監測引力波?看完這個動畫就全懂了!_國內...
    10日凌晨,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將對黑洞、中子星等極端天體的極端爆發現象進行觀測。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由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正式命名為「懷柔一號」,又稱為「極目」望遠鏡,包括 「小極」和「小目」2顆小衛星。
  • 一箭雙星 中國成功發射「極目」空間科學衛星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中新網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北京時間12月10日凌晨4時14分,中國「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英文簡稱GECAM)」暱稱「極目」的兩顆空間科學衛星,以一箭雙星方式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今早發射的兩顆衛星怎麼監測引力波?看完這個動畫就全懂了!_新華...
    (點擊圖片觀看視頻)  10日凌晨,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將對黑洞、中子星等極端天體的極端爆發現象進行觀測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由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正式命名為「懷柔一號」,又稱為「極目」望遠鏡,包括 「小極」和「小目」2顆小衛星。
  • 我國成功發射「極目」望遠鏡衛星 將對天空進行完整監測
    今天(10日)凌晨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成功發射升空,相關衛星又被稱為「極目」望遠鏡。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由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正式命名為「懷柔一號」,被稱為「極目」望遠鏡,包括 「小極」和「小目」2顆小衛星。
  • 我國剛又發射了啥神秘衛星?來看專業解讀吧!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ravitational wave high-energy Electromagnetic Counterpart All-sky Monitor
  • 中國發射天文黑科技衛星
    本報記者 李司坤12月10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這個名很長、還有點拗口的衛星到底採用了哪些黑科技,又可以探測哪些天文現象呢?
  • 我國或將擁有三套重力波探測衛星,可進行全時全天域探測
    關於重力波的空間探測,我國又有好消息傳來,12月10日4時14分,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一箭雙星」發射了兩顆衛星並成功進入軌道,這兩顆衛星被命名為「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 「極目」空間科學衛星的成功發射與黑洞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北京時間12月10日凌晨4點14分,名叫「極目」的兩顆空間科學衛星以一箭雙星的方式於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極目衛星那麼,你可能會問:「極目」衛星是什麼,有什麼意義?那麼,讓小編來為您一一解答。首先,「極目」衛星的實際名稱叫「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極目」是科研人員對兩顆衛星的暱稱,一顆叫「小極」,一顆叫「小目」。發射該類型的衛星還是我國首次。這兩顆衛星都是近地軌道衛星,由於一顆近地軌道的衛星不足以實現全天候所有區域的實時觀測,因而需要採用兩顆衛星聯合。
  • 監測引力波伽馬暴,這顆衛星以「懷柔」命名!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這是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的首個科學衛星發射任務,該衛星也被命名為「懷柔一號」。
  • 今日凌晨4時14分 中國一箭雙星再次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12月10日04:14,中國一箭雙星再次發射成功。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以"一箭兩星"的形式將引力波風暴高能電磁對應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由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空間科學(二期)部署,兩顆小衛星利用共軛軌道星座布局,全天監測重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風暴高能輻射、特殊伽馬暴和磁星爆發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研究中子星、黑洞等緻密天體及其合併過程。此外,衛星還將探測太陽耀斑、地球伽馬閃和地球電子束等空間高能輻射現象,為進一步研究其物理機制提供科學觀測數據。
  • 中國「極目」衛星上天,全天候「追捕」引力波
    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簡稱GECAM)發射升空,兩顆衛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首次發射全天監測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的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