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過媽媽的都知道,懷孕階段需要做很多的檢查,孕早期需要做NT,中期要做各種B超,還有唐篩、糖篩檢查,到了孕晚期,隨著預產期的臨近,產檢也變得更加頻繁,從每個月一次到兩周一,再到一周一次。
每次孕檢都像一場場考試,而孕檢除了檢查胎兒的狀況外,還會監測孕媽的狀態,生產的時候也會根據孕期產檢的各種數據來判斷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不過受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限制,並不是每一代人都會有如此細緻的孕檢,我懷二寶時每次去產檢,我媽都會在旁邊說:我們那個年代哪有這麼多的檢查啊,我生你弟弟的時候總共就產檢過一次,孩子還是在自己家裡生的。
也正是因為經歷不同,觀念差異,許多老一輩的人都不理解為什麼懷個孕要這麼多的檢查,難道不是醫生在坑錢嗎?
說歸說,多數長輩還是會尊重孩子的意見去產檢,畢竟孩子安全比什麼都重要,可以花錢買個安心。但也有固執己見的,認為以前的人都沒有產檢生下孩子不都是好好的嗎?
小李在懷孕後一直跟婆婆住在一起,因為婆婆覺得產檢沒什麼必要,所以在16周後小李就一直沒有再去產檢,而當過了預產期4天,孩子發動被救護車送至醫院時,醫生檢查小李的狀況,發現小李的指標都處於異常。
小李表示,在家裡已經嘔吐了十來天,這次是因為孩子要生了才來醫院。
醫生通過化驗判斷,小李是妊娠合併重症肝病,因為肝病的病人血液不太容易凝固,所以分娩到現在已經出血了兩千毫升,而且寶寶出來後,病情會進一步惡化,出血可能止不住,可能需要摘除子宮或者介入治療,病人隨時都有死亡的風險。
幸運的是,經過醫生的奮力搶救,孕婦轉危為安。
醫生表示很不解,為什麼孕媽臉色發黃,嘔吐十幾天還不來醫院檢查,最後來醫院還不是因為看病而是因為生產?得了這麼重的病不知道來醫院嗎,這有點太不把自己當回事了。
而孕媽則很無奈地說:婆婆跟媽媽不一樣的你知道吧?有時候不太好說話。
醫生奇怪地問:病在自己身上,為什麼要聽婆婆的呢?
寶媽則表示:我懷孕的時候一直沒有工作,沒上班,主要經濟來源都靠家裡,婆婆說不來我不可能來啊。
因為孕期沒有產檢導致病情被耽誤,搶救的費用其實遠遠高於產檢費用,對此醫生只能無奈表示:無知比貧窮更可怕。
隨著生育政策的放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高齡產婦的行列。而隨著年齡的增加,尤其是3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相對於年齡較小者,並發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產道異常、產力異常的情況也增多,需要更好的監測孕婦的情況。
此外,隨著年齡的增加,卵子老化,可能引起染色體不分離的結果,染色體病中最常見的21-三體症候群的患病率也跟母親的的年齡密切相關,母親年齡在20-30歲時的患病率為1/800-1/1000,35歲以後直線上升,為1/350,40歲以上為1/100,45歲時為1/20。
所以如果孕婦是35歲及以上的高齡產婦,產檢時通常需要額外做無創DNA來排除胎兒是否有此類疾病。
有妊娠合併症比如心臟病、高血壓、腎臟病、肝炎、貧血、病毒感染等的孕婦也屬於高危妊娠,需要加強產檢。
比如妊娠合併心臟病的,由於缺氧,可能導致早產或者胎兒生長遲緩,懷孕也會加重孕婦的心臟負擔並對孕婦生命產生威脅。
妊娠合併糖尿病的,因為胎兒的血糖波動和酸中毒,可發生胎兒在臨產前突然死亡,所以在孕期要積極用藥,控制好血糖。
孕期檢查在孕中期通常是一月一次,孕晚期兩周一次,所以寶寶跟孕媽的情況還需要孕婦在懷孕期間做好自我監測,有異常時及時就醫。
孕婦一般在16-20周能感受到胎動,孕28周逐漸加強,所以孕婦可以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內數胎動,12小時內次數≤10次,或者低於自我胎動規律的50%,要考慮宮內缺氧,如果胎動過頻或者過分劇烈,表示胎兒在宮內嚴重缺氧,要及時就醫。
孕婦可以在家備個體溫計,每天監測體溫情況,同時留意是否有咳嗽、流涕等情況。
孕期的體重管理十分重要,體重增加過多或者過少都影響胎兒的情況,所以孕婦在家可以每周測體重,孕早期體重一般沒什麼變化,進入孕中期之後,一般每周增加350g,正常每周不超過500g,避免出現水腫情況。
孕期可以在家備個血壓計,每天監測血壓,如果血壓≥140/90,間隔4小時還是高於這個數字,提示可能出現妊娠期高血壓,需要前往醫院檢查。
如果妊娠期合併有糖尿病的媽媽,還需要監測好自己的血糖,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