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經常調侃自己「知錯就改,改了就犯」,其潛臺詞是明知故犯。但機械男絕不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他們一旦發現錯誤絕不手軟,毫不留情。
1.教材多=全面=好。
研友A的桌上永遠堆著厚厚的一疊政治複習資料,從官方的大綱解析到各輔導機構的筆記、習題,只要是市面上比較熱門的輔導書他都有,練習題是幾乎做遍了幾個大師的《X千題》。最後考研成績出來,A竟然只得了64分,和他巨大的精力投入相比,回報很低。
縱觀一些得分較高的同學,大部分人用的複習資料都十分簡單。為什麼用的書少反而考的好呢?因為對絕大部分人來說,一本書看完一遍只能達到理解,要真正把知識內化、吸收、運用,需要多遍反覆。而每套參考教材的邏輯、習慣用語可能都不太一樣,如果一本沒有吃透就看下一本,就極有可能弄得自己思維混亂。
其實,把一套材料看3遍的效果遠好過把3套材料分別看一遍。以我為例,除非把一本參考書吃透,否則我絕不買新參考書,教材和練習均是如此。在整個考研過程中,我的政治教材只有2套,其中一套是在考前一個月才買的,僅僅作偶爾查閱較細的知識點使用,其他90%的時間我只看另一套教材;選擇題只用了一本,但是做了2遍;最後的大題資料相對較多,買了3本,是出於參考各家之言、儘量不漏掉可能考點的考慮,但是使用時我也是以一本為主,其他兩本僅作為補充。由於我的參考書十分有限,所以在每一本上就能下很多工夫,更重要的是通過多次閱讀、理解,我可以更好地內化出書人的邏輯和語言習慣,答大題時都能為自己所用。
2.試圖找到「最好」的參考書。
研友B是一名典型的理科生,她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哪本參考書最好?後來她聽很多學長學姐都說,要學好政治一定要用最經典的紅寶書,就也去買了一本,但是厚厚的一本書看下來枯燥乏味不說,而且對於哪裡是重點毫無頭緒。
挑三揀四地尋找一本「最好「的教材沒有必要。說到底,教材並沒有最好,只有適不適合自己。市面上流行的教材都是經過了市場的考驗,大多質量較優,雖然知識點在一些細節上可能有出入,但是絕大多數的主要知識點大多不會遺漏。如果真的要選書,可以在書店逛逛,把各個主流系列的參考書都翻一翻,選定一本書,然後充分地相信這套書,並堅定不移地把它吃透就可以了。
很多過來人強調的考研政治紅寶書的重要性,我不否定,紅寶書自有其優點,即最全面、最權威。但它的缺點也十分明顯:事無巨細、沒有重點,特別是對於沒有基礎的理科生來說,要自己吃透紅寶書就顯得更加困難,很容易產生畏懼心理。所以如果覺得自己並不適合(典型症狀:翻開紅寶書,就兩眼一抹黑),那就沒必要強求非要看那一本。
通過我自己的經歷,我更加確信了紅寶書的非唯一性。我考研從始至終也沒有看過紅寶書,用的教材也不是市面上流行出版的任何一本,只是當時我上的一個考研大課的輔導講義,甚至每一部分內容都由不同的老師編寫。雖然它並不主流,但是我覺得它邏輯清楚,重難點標註清晰,我看起來很舒服,就一直沒有換過別的書,只是偶爾做題時遇到上面沒有覆蓋到的細節知識點,才拿另一本市面上較流行的教材查閱一下。這樣使用下來,我的成績也並沒有比用紅寶書或者其他主流教材的同學差。
3.每一遍複習都把書從頭看到尾。
在我把「把一套材料看3遍的效果遠好過把3套材料分別看一遍「的秘訣傳授給研友C後,他曾向我抱怨,覺得這樣來來回回地看一本書、做一本題,十分耗費時間不說,效率還很低,會的東西還是會,不會的也沒有很大的提高。我問了他看書的方法後,發現他和大部分同學一樣,第二遍、第三遍複習依然是把書從頭看到尾,簡直就是枯燥版的第一遍複習。
我推薦C再試試我的「刪減法「,幾天後,他的效率果然提高了很多,也不覺得那麼枯燥乏味了。其實」刪減法「很簡單,看書時候帶支筆,把自己原來就會的東西、重點、難點等分門別類地標註一下,等第二遍複習的時候,自己原來就會的就可以」刪掉「,略看甚至不看,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重難點上,同時繼續標註新的已經很熟悉的內容和還需要第三遍強化的內容。這樣第三遍複習的時候,再把自己已經會的內容」刪去「,看不熟悉的內容。
背大題的時候「刪減法「也很好用。第一遍背過去的時候,把已經會的大題直接刪去,第二次背的時候只要重新背不會的題。這樣一遍一遍下來,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越來越少,能更專注於薄弱的環節,不僅減少了時間,還提高了效率。
4.搞「題海戰術「,橫掃幾千道選擇題。
研友D把市面上有名的《×千題》都買來,看完書就開始掃題,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把選擇題掃完,做歷年真題的時候卻發現選擇題的正確率並不高。
政治和數學一樣,題海戰術是下下策。一道題代表一個甚至多個知識點,做題的目的不是為了「見多識廣「,而是通過做題揪出掌握不牢固的知識點,起到查缺補漏的效果。另外,做題和看書也有共通之處,都是需要反覆的。把一本題做一遍,並不能保證這些題你就都能掌握了。事實上,很多人碰上曾經做過一遍的題,還是有可能做錯,這就是沒有「做精」的表現。
做選擇題的時候,我從不在書上直接勾選答案,而是把答案寫在白紙上,對完答案後再用彩筆在書上做錯的題旁邊做標記,然後仔細去看答案解析,把導致自己出錯的遺漏知識點弄懂,這樣才達到了做題的效果。
Tips
1.記下所有「沒把握」的題。不僅要將做錯的題要標記下來,連不確定的題也應該標記。有所疑慮意味著在相應知識點上的遺漏,即便是猜對了答案或是勉強做對也沒有意義,下一次換個角度很可能就不會做了。對待這種題,要像對待錯題一樣重視。
2.多備幾支不同顏色的筆。我兩遍做題的時候會分別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註錯題和疑難題,這樣最後查缺補漏的時候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題是我會的,哪些題是我容易錯,甚至兩遍都做錯了的。這樣,就能有的放矢,重點關注,第三遍做題的時候就可以不用動筆,只要看看那些重點關注的題目就好了,這其實也是一種「刪減法「。
5.大題背得越多越好。
研友E在考研的最後階段花了很多時間背大題,每道題都幾乎一字不差地背得和標準答案一樣,覺得只有把所有可能見到的題都背齊了才「心安」。最後雖然政治過線了,但由於最後階段花費在政治大題上的時間過多,專業課反而沒有考出理想成績。
稍作留心就會發現,各色參考書出的大題從量上來看雖然多,但是相似度非常高。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把手上的大題稍作「合併同類項「。看到一道題時,先花幾秒鐘思考一下背後是要考哪一塊知識點,只要背一道題,其他考同類知識點的大題基本使用這道題答案的主體,再結合那道題自身的特色稍作修改就可以了。比如,2012年考研前各參考書關於「信義兄弟」的題非常多,因為這是前一年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還被拍成了電影。但是不管怎麼考,涉及到的知識點都是誠信,沒有必要把每本參考書上的答案都背一遍。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只以某本參考書的答題邏輯為主,不會因為混背了各家之言而擾亂自己的思路。
不過,觀察一下歷年真題就知道,並不是所有大題都能很好地對應一塊或兩塊書上的知識點,尤其是時事政治的部分,這對於平時不太關注政治的女生或理科生來說,簡直就是天大的難題。
我當時就為這種題頭疼了很久,甚至還一度後悔怎麼沒有聽一些過來人的建議提前半年開始關注《參考消息》之類的報紙以提高一下政治素養。但後來我發現這完全沒有必要。其實多看一些大題就會發現,政治題的答題思路是很像的,怎麼開頭、怎麼結尾,其邏輯結構都是有據可循的。比如,哲學大[微博]題,答題時首先寫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內容,然後用具體的一個規律去分析,然後去根據實際的題目去分析,要結合材料分析,要儘量從正反兩個方面來作答。只要善於總結,記一些關鍵詞,再結合一些背過的知識點用政治術語套進去,就八九不離十了。
綜上所述,不要怕大題,更無需把每一道題的答案都原封不動地背下來。多總結、多思考,整合知識點、梳理答題邏輯,就算是碰到完全沒見過的題也可以鎮定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去應對,是謂「以不變應萬變「。
6.快=好,和周圍研友比進度。
某位仁兄偶然和周圍的研友聊天時發現自己的進度比別人慢了些,自己第一遍還沒複習完,周圍的很多同學已經進行第二遍甚至第三遍複習了。於是心裡很著急,連著兩周連習慣的午覺都放棄了,加班加點地趕進度。結果因為休息不夠,過度疲勞,第三周就病倒了,幾天之後方才好轉。
這位仁兄就是曾經的我。這也是最多人容易陷入的誤區:根據別人的經驗盲目地給自己定計劃。
我在生病的那幾天思考了一下,我速度比別人慢是因為我看書比較細緻,並且邊看書邊做題總結,而有些同學是只看了書,還沒有做題。其實根據我自己科學制定的每日計劃,是可以按時完成階段目標的,所以完全沒必要著急。因為看書細緻,我一遍複習的效果應該比大部分同學都要好一些,甚至一遍的效果可以相當於有的同學的兩遍。想明白後,我就慢慢調整好了心態,重新按照自己的節奏有條不紊地繼續後面的複習了。最後我也的確按時保質地完成了複習進度,並沒有因為一時的進度落後而影響成績。
盲目地追趕別人的進度十分危險,不僅會破壞自己的複習節奏、甚至可能由於基礎沒打紮實而使後面階段的複習更加困難。時刻牢記,複習的最終目的是要學會學懂,進度上只要保證在正式考研之前能完成每一階段的複習就可以了,在這個前提下,「保質「永遠是最關鍵的。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