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虹,男,1957年生於杭州。自1977年起先後考入南京醫學院醫學系、南開大學社會學系和南京大學歷史學系,並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併兼任國務院社會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會長、教育部社會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規劃評審組專家。先後出版著譯作20餘部,在《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和《歷史研究》等雜誌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90餘篇。
周曉虹的《文化反哺》,《西方社會學歷史與體系(第一卷)》等是大家都相當熟悉的,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些作品究竟有怎樣的文字魅力呢?
1.《文化反哺》
豆瓣評分:8.9
作品簡介:本書作者周曉紅先生在1988年提出了「文化反哺」這一概念。全書圍繞「文化反哺」這一中心展開,以「代」(generation)及因不同世代同時共存而產生的代際關係為主題展開討論。「代」是一種社會事實,本身就是「社會」這一人群共同體存在的基礎。人類社會及其文化傳承的特徵是由代的特徵決定的,沒有世代繼替的「代」也就沒有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社會。本書主要從代與代際關係理論,社會轉型理論以及全球化理論等多種視角分析我國近代代際關係變革中產生的文化反哺現象。此外,本書的研究採集了77個家庭的34個焦點組的訪談資料。本書資料翔實、觀點鮮明,對於社會學研究者和學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是大眾讀者了解「文化反哺」這一熱點話題的不二選擇。
書友點評:崔健:「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言下之意即:「不是我不接受,我實在太受傷害」中國體驗還帶有不安全感、焦慮感一面,而站的越高摔得越狠,結果便是權力的界限問題,公 私、實用性 價值性等,只此一時與只此一地的時空特質似乎只能從這些中產階層集體訪談中反映。
2.《西方社會學歷史與體系(第一卷)》
豆瓣評分:8.8
作品簡介:《西方社會學歷史與體系(第1卷):經典貢獻》由周曉虹等編寫。《西方社會學歷史與體系(第1卷):經典貢獻》包括:西方社會學的歷史背景與理論構架;孔德:實證主義社會學的助產婆;斯賓塞與進化論社會學等內容。
書友點評:一本上佳的經典社會學理論導讀性著作,採取了類似《阿倫特與海德格爾》一書那樣的寫法,即不但介紹社會學代表學者的思想體系,也從他們生平經歷角度探究其思想的演化過程。儘管帶有教材性質,但文筆生動,人文關懷和問題意識貫穿始終。
3.《理論的邂逅》
豆瓣評分:8.3
作品簡介:在社會學學科分類中,有關宏觀和微觀,或結構與行為的劃分最為常見。這一傳統分野,決定了社會學家是將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行為或所謂「人性」之上,還是放在結構或所謂「社會秩序」之上,是認為人性構成了社會秩序的基礎或不斷建構著社會秩序,還是社會秩序派生或不斷塑造著人性。作者從社會學起步,踏入以人性或社會行為研究為對象的社會心理學領域,近30年來在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領域撰寫了一系列理論文章,從理論、歷史、流派等向度對這一學科的宏觀與微觀或結構與行為兩個面向做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尤其為中國大陸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的確立和發展做了系統而長期的發聲。
書友點評:更多像是社會學史,社心部分涉及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