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品運輸危險性較高,合理規劃危險品運輸路線是降低運輸風險,保護人、車、環境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對此,歐美等國制定了一些頗具代表性的規劃指南,對於我國危險品運輸管理有一定參考意義。今天,言究社邀請到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特約專家、3M交通安全系統部首席交通安全與教育聯絡官官陽為大家介紹分析美國相關規定與做法。
美國重視危險品公路運輸線路甄選
高風險的危險品運輸,在國際上普遍被重點關注,除了歐洲國家聯合構建的《國際危險品道路運輸協議》(ADR協議)外,美、加各州也都有很多技術規定和協議,其中美國交通部發布的《危險品公路運輸線路甄選指標應用指南》(Highway Routing of Hazardous Materials Guidelines for Applying Criteria,Publication No. FHWA-ID-97-003 November 1996,以下簡稱《指南》)也非常有借鑑意義。本文在這裡做一些概要介紹。
《指南》的最初版本發布於1985年7月,1996年修訂。目的是針對非放射物危險品(non-radioactive hazardous materials,NRHM,以下簡稱危險品)的公路運輸線路甄選建立統一的技術指標應用方案,使用者是州政府、印第安自治部落和地方政府的危險品運輸線路決策機構,編寫目標是要讓對危險品安全問題了解很少的個人也能夠進行路線分析和甄選。美國的危險品運輸分類,首先看是否為放射物,主要因為美國有無核地區的地方類法律等,即使是運輸通過也不行。
美國危險品運輸總量的62%由公路運輸完成,但每年因危險品運輸事故造成的傷亡較少。1982年-1983年,美國共運輸15億噸危險品,其中9.27億噸通過公路運輸,共使用46.7萬輛卡車,行駛936億噸英裡。在此期間,共發生大約211起涉及危險品洩露的事件,造成約121人受傷,不超過8人死亡,包括了由車輛事故和其他原因造成的死亡,如閥門故障導致的洩漏。
這15億噸危險品大部分是類別相對單一的品種,其中近50%是汽油和石油產品,大約13%是化學品。按照運輸量排序,主要危險品類別是易燃物、B類毒物、A類毒物、易燃壓縮氣體和固態易燃物;按照噸英裡的運輸量排序,主要是易燃物、B類毒物、固體易燃物、易燃液體和腐蝕性物質。
圖1:美國一種小型環境應急救援車,車廂印有「危險品汙染響應」
美國危險品運輸線路分類
美國的危險品運輸線路分為兩類,即指定運輸線路(designated routes)和禁止運輸線路(restricted routes)。危險品的指定運輸線路是指必須使用的運輸線路,禁止運輸線路是指不允許運輸危險品的線路,這些禁止規定包括隧道限制、車道限制、時間限制、事前通報機制、護送要求等。一旦某路線成為危險品指定運輸線路,沿途需要頻繁設置警示標誌和指引標誌,所有相關接入路口和上遊路口都要提供引導、警告、禁令標誌等。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子地圖、導航、衛星定位技術等也都被加以運用(見圖2、圖3)。
圖2:美國公路上的危險品車輛禁止進入隧道標誌(a)和危險品運輸線路路側標誌(b,該標誌意為「運輸危險品需要許可證」)
圖3:危險品指定運輸線路標誌(a)與危險品禁止運輸線路標誌(b)
美國危險品運輸線路甄選標準
根據《指南》,美國相關部門在進行危險品運輸線路甄選時有13個要素需要在各備選線路之間權衡:
▼人口密度
要評估一旦發生危險品洩漏該線路受危險品威脅範圍內的人口密度,這包括居民、僱員、道路使用者和其他在該區域的人員。同時,要根據不同洩漏事件的種類、數量等來測算受影響區域的大小。人口測算要考慮特殊人群集中的場所,比如學校、醫院、監獄和老年公寓等,還要考慮時間點,比如什麼時間段會有高密度人群聚集。
▼公路類型
要充分比較每一條備選線路的特徵。車輛質量和尺寸限制、下穿公路和橋梁高度淨空限制、道路幾何線型、車道數量、路口接入程度、中央隔離帶和路肩結構等都是甄選線路考慮的要素。公路種類等因素,特別是地形、氣候和擁堵情況等,會影響事故嚴重程度、應急響應能力和後續清理活動。
▼危險品的種類和數量
危險品公路運輸要做數量和種類核查。要根據沿途情況和危險品特徵、數量來進行有針對性的影響區域風險評估。一般情況下,指定線路是為所有類型危險品設置的,要以可能導致最嚴重後果的危險品種類、數量條件作為研判依據。特別要注意的是,備選線路上如果有橋梁或隧道等敏感設施,要考慮洩漏的發生及其後果(如爆炸)。由於不同危險品洩漏後的危害不同,對備選線路的評判要考慮到所有種類危險品的危害。有時,會有一些特定危險品只能使用某些特定線路的情況。表1是不同的危險品危害區域的速查表:
表1:不同危險品危害區域速查表
▼應急響應能力
在甄選線路時,要考慮每條線路沿線的應急響應資源條件,這需要向消防、執法和公路安全機構諮詢。應急響應分析要考慮發生洩漏(包括壓縮氣體洩漏)後,相關部門在受影響區域裡的應急處置能力。通常,如果這類備選路線相互距離不遠,處在同一路網體系裡,對應急響應能力的影響就不大;但是如果備選線路在公路類型、地形和擁堵情況等方面差異很大時,應急響應能力可能就會非常不同,因此,對道路出現擁堵可能性和救援力量通過時的條件,都要進行應急響應能力評分。
美國聯邦公路管理局規定的危險品洩漏初始窗口期是10分鐘,所以甄選線路時首先要評估10分鐘響應能力,即看事故發生後,各線路沿途在10分鐘之內能投入到現場的應急響應資源數量。相關評分的計算公式是:應急反應能力=10分鐘內應急反應單位數量/線路長度。此外,應急處置力量的危險品學習狀態(美國要求消防員危險品知識學習時間必須達到8小時),沿線社區居民和相關機構的安全訓練等都是評分項。
▼其他關聯方的意見反饋
應該依據甄選選擇,公開聽取來自所有受到甄選線路影響的機構和個人的意見。
▼暴露和其他地貌風險因素
線路甄選機構要定義所有與指定線路有關的暴露和其他地貌風險因素。要考慮與敏感地區的距離。敏感地區包括居住區、商業建築物、醫院、學校、殘疾人集中設施、監獄、體育場館、水源地,以及河流、湖泊、自然保護區、公園、溼地、野生動物保護區等。雖然保障公共安全是危險品運輸線路甄選的首要目的,但同時也要注意環境汙染問題,因為其所導致的環境汙染有可能是短期和長期傷害並存的。公路都有排水系統,一旦危險品洩漏到路表,就有可能快速地進入排水管網,會影響後續清理效果,特別是會危及到河流、湖泊、棲息地、野生動物保護區和其他生態敏感地區。針對風險因素的評估,最後都會落實到價值,比如沿途不同類型建築物的單位面積造價都有指標可循,人的生命價值也有統計值等等。
▼地形考慮
擬定線路的沿途和相鄰地形可能會對事故嚴重性造成影響,危險品發散、後續控制與清理也都需要考慮地形問題。在線路特徵方面,急彎陡坡、爬坡車道,路側特點,如側坡斜率、高度、路堤構造、淨區和臨水等都會影響事故嚴重程度,也會影響救援響應以及清理速度和難度。
▼線路的連續性
要重點考慮不同行政區劃之間的銜接。因為危險品運輸有時會跨越行政區域,因此要儘量縮小不同地區管理規則的差異。
▼替代線路
在現有線路之外,要考慮替代線路的可行性,評估危險因素和各種條件,看其安全條件是否優於現有線路。
▼對商業的影響
根據線路甄選規則選擇的危險品運輸線路不應導致危險品運輸成本的不合理增加,無論州際或州內運輸,都應考慮成本增加的合理性。指定專用線路時,應比較裡程改變和運輸時間變化帶來的成本變化。線路上的各種限制,只要可能會影響到商業運行成本的,如時段限制導致的工作時間延長、繞路導致的各種成本等,都應該列入評估,與現行運行成本進行比較,看看增加了哪些負擔。美國常用標準是:當其他風險因素差別在50%以內時,衡量商業成本增加的方法是以160公裡為限,原運輸路程在160公裡內,如果調整線路後增加的運輸距離不超過25%,可忽略不計;原運輸路程超過160公裡,如果調整線路後增加的運輸距離在40公裡內,可忽略不計。
▼運輸延誤
危險品指定線路不應導致非必要的運輸延誤。這就需要運輸沿途的道路服務水平數據(LEVEL OF SERVICE)。表2是在發生擁堵時的一個基本參照表,目的是測算路線上的車輛數量來進行評分,一旦超過表中數值,道路會被堵死,導致運輸延誤,進而影響救援響應速度(來源:「Analytical Procedures for Estimating Freeway Traffic Congestion」 Morales, Juan M., Public Roads, Vol.50, No.2, September, 1986)。
表2:高速公路典型的小時能力和瓶頸路段流量(通過車輛數)
▼氣候條件
對一條公路運輸線路而言,天氣條件可能會影響線路安全,比如下雪、結冰、霧或其他氣候條件,都可能導致安全威脅、引發事故導致洩漏,以及增加事故後洩漏控制與清理的難度等。有時同一區域多條備選線路的氣候條件近似,但是不同線路的一些小氣候條件可能存在不同,比如路外造紙廠排出的水蒸氣可能導致一條線路多霧,因路側物體遮蔽形成的長時間陰影會導致某條線路路面更容易結冰等。
▼擁堵和事故歷史記錄
一條公路運輸線路上的交通流條件,比如擁堵、涉車事故記錄等,都會影響未來事故預期、公眾暴露在危險品洩露中的風險、應急響應速度,以及臨時關閉道路實施清理的效率等,因此,對不同線路的擁堵情況和事故情況要分別評估和比較。擁堵導致延誤的時間長短直接影響到公眾面臨危險品威脅的時間長短。隧道裡和高架橋上的擁堵更危險,會導致駕駛人被困,所以需要評估洩漏發生時的風險。在事故風險預測方面,有一個專門的計算公式:
事故率的一般展現方式是每億車英裡事故數量。最理想的方式是統計涉及危險品車輛的事故和發生洩漏的事故(見表3)。
表3:事故率的測算參考指標
上述13個評估要素,都有對應的詳細技術流程和標準工作方式的指導,包括可以尋找的統計數據的資源查找方式等。
在評價分析上述要素後,要對線路進行評分的決策順序依次為:
去除有物理限制的線路;
考慮當地的法律變更可行性和政治影響;
選擇相對風險影響明顯更低的直線型線路;
如果一時無法確定評價和指定線路,就維持現行線路模式;
選擇路線時要考慮沿途社區意見;
一旦選定了路線,要有公開徵求意見的程序;
按照規定,路線甄選必需在18個月內完成;
在徵詢意見方面,如果給相關管理部門官員的問詢為在60天內得到回覆,可默認為自動認可;
對公眾的徵詢一般是30天。
提升運輸危險品安全的措施有很多,例如,可通過包裝材料優化、車輛設計和操作優化、駕駛人培訓、危險品處理方法、道路設計以及意外洩漏的應急響應程序等加以改善。公共和私營部門都要為這些安全問題制定方案。
運輸線路選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安全措施,其主要操作者應是政府主管部門。在線路選擇後依舊無法滿足零妥協的安全布署時,安排安全護送車輛開道和押後,也是很多地方採用的安全措施,特別是在經過高危區域時,安全押運,特別是攜帶有應急搶救裝備的車輛跟隨護送是一種有效的安全措施。
(文 /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特約專家、3M交通安全系統部首席交通安全與教育聯絡官 官陽)
核稿丨梁康之
編輯丨劉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