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是從小知曉耳熟能詳的名詞,凡是能稱上「東方巴黎」「夜巴黎」「夢巴黎」的東方城市,一定是富有藝術魅力的浪漫之地。可一旦到了真正的巴黎,還是被這座城市的歷史建築文化所震撼。這裡有最正統的無產階級,這裡有最早的無產階級革命公社,這裡是無產階級導師馬克思居住過的地方,他們把歷史文物歷史建築都當成寶貝,一代人接著一代人的精心保護,使得每條馬路都留下歷史遺蹟,每處建築都有著精美雕塑。2000年的歷史,1400年都城,藝術之都,文化之都,香水之都,美食之都,中國人大箱小包來買奢侈品的購物之都,印象派美術發源地,芭蕾舞的誕生地,歐洲啟蒙思想運動中心,電影的故鄉,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創始地……恢弘大氣,嘆為觀止。
Suffren大街走到頭左轉,沒多遠就是戰神廣場。綠地裡有條45度的斜徑小路插向艾菲爾塔,我們沒過去,戰神廣場正對著鐵塔,位置比較好。看完艾菲爾鐵塔,接著去凱旋門,凱旋門是個圓形廣場,轉盤道上車流滾滾,由於光線的原因,只拍了拱門面朝大軍團大街的一個面。來去匆匆,艾菲爾鐵塔和凱旋門都沒有機會上去,預約好下午3點參觀羅浮宮,羅浮宮是巴黎之行重頭戲,不能遲到。
艾菲爾鐵塔在塞納河和戰神廣場之間,紅線是我們步行路線。
在綠地的斜徑小路入口處拍攝的艾菲爾鐵塔
戰神廣場(法文:Champ-de-Mars)是一個帶狀公園,介於艾菲爾鐵塔與巴黎軍校之間。名稱來自羅馬的戰神「Mars」,戰爭之神。由於站立的位置較低,拍不出廣場的大小和氣勢。
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1791年7月17日,此處曾發生流血事件。當時民眾群聚此地呈上請願書,期望可以廢除路易十六的王位,希望建立共和體制的法國,巴黎市長卻在此時頒布軍事法令,允許軍隊使用武器驅逐民眾,造成五十人死亡,上百人受傷。
這張戰神廣場的全景照片是網上找到的,是從鐵塔上拍的,可以看到廣場的全貌。我們站立的位置是馬路橢圓形綠化帶的這一側。法國用這片場地舉辦過幾次的世界博覽會以及1900年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艾菲爾鐵塔(法語:La Tour Eiffel;英語:the Eiffel Tower)矗立在塞納河的戰神廣場,於1889年建成,是1889年巴黎世博會的標誌性建築。設計師古斯塔夫·艾菲爾當年的5000多張設計圖紙至今仍被妥善地保存在巴黎。艾菲爾鐵塔高300米,天線高24米,總高324米,重達10000噸。塔分三樓,分別在離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處,其中一、二樓設有餐廳,第三樓建有觀景臺,從塔座到塔頂共有1711級階梯。
綠地上有鐵絲網隔離,拍攝時很難躲開,加上鐵塔太高,距離有點近,所以地點還是不太理想。
這是將鏡頭伸進鐵絲網拍的,能看見草坪正在養護。鐵塔拱門的對面是塞納河上的耶拿橋(Pont d'léna)。
巴黎中午的雲層還很厚,正在逐漸散開,不下雨很幸運。
晚飯後在塞納河邊,天很藍,鐵塔的角度很漂亮。這是與戰神廣場相反的一側,對面是戰神廣場。
夕陽下的艾菲爾鐵塔,據說,「塞納河的日落」是巴黎最浪漫的景色。
夕陽下的塞納河,對岸是遊船碼頭。
鐵塔正對著塞納河上的耶拿橋。我們的晚飯是在塞納河邊的船上餐廳吃的,緊靠紐約大街,挨著耶拿橋。
凱旋門位於香榭麗舍大街的盡頭。它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圓拱門,位於巴黎市中心戴高樂廣場中央的環島上面。這座廣場也是配合凱旋門而修建的,因為凱旋門建成後,給交通帶來了不便,於是就在19世紀中葉,環繞凱旋門一周修建了一個圓形廣場及12條道路,每條道路都有40~80米寬,呈放射狀,因此這個廣場又叫星形廣場。凱旋門也稱為「星門」。
巴黎凱旋門是歐洲100多座凱旋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巴黎市四大代表建築(艾菲爾鐵塔,凱旋門,羅浮宮,巴黎聖母院)之一。這座雄偉的建築是為紀念拿破崙1805年12月在奧斯特爾裡茨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而建的。
凱旋門開建1806年8月15日,1836年7月29日竣工。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門高36.6米,寬14.6米。在凱旋門兩面門墩的牆面上,有4組以戰爭為題材的大型浮雕:"出徵"、"勝利"、"和平"和"抵抗"。凱旋門的四周門內刻有跟隨拿破崙遠徵的386名將軍和96場勝戰的名字,門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間的法國戰事史。
12條大街成放射狀的「星形廣場」,1970年戴高樂將軍逝世後,遂改稱為戴高樂將軍廣場。這是在轉盤道上轉圈的車流,有點像上海的五角場,可巴黎的恢宏氣勢是上海無法比的。
凱旋門這一面朝向大軍團大道(又叫萬軍大道),對面是香榭麗舍大道。左面大型浮雕《和平》,右面大型浮雕《抵抗》,左上的矩形浮雕《攻佔阿萊克桑德裡(Alexandrie)》,右上的矩形浮雕《強渡阿赫高樂(Arcole)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