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寶貴、最值得珍惜的應該就是時間了。古代先賢對此多有感慨。孔子曾在河邊感嘆: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莊子說得更為警醒:人生於天地之間,就像駿馬穿過一個狹窄的通道,瞬間而過罷了。
中國古詩詞裡惜時的詩句更是俯拾即是。像陶淵明的「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王貞白的「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蘇軾的「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朱熹的「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都是膾炙人口的詩句。
當然,流傳甚廣的《惜時三日歌》說得更為直白——
《昨日歌》: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過去了,今日徒懊惱。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覺今日又過了。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成事立業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今日歌》: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
《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由此看來,今日的時光是多麼實在,多麼重要。應該把握當下,立即行動。
李大釗隨筆《「今」》說得好:
我以為世間最可寶貴的就是「今」,最易喪失的也是「今」。因為他最容易喪失,所以更覺得他寶貴。
為甚麼「今」最可寶貴呢?最好借哲人耶曼孫所說的話答這個疑問:「爾若愛千古,爾當愛現在。昨日不能喚回來,明天還不確實,爾能確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當明日兩天。」
為甚麼「今」最易喪失呢?因為宇宙大化刻刻流轉,絕不停留。時間這個東西,也不因為吾人貴他愛他稍稍在人間留戀。試問吾人說「今」說「現在」,茫茫百千萬劫,究竟那一剎那是吾人的「今」,是吾人的「現在」呢?剛剛說他是「今」是「現在」,他早巳風馳電掣的一般,已成「過去」了。吾人若要糊糊塗塗把他丟掉,豈不可惜?
時光飛逝,人生易老。「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黑髮不知勤學早,轉眼便是白頭翁」,這樣的句子大家都是耳熟能詳。但現實生活中,大把大把揮霍時間的人比比皆是。梁實秋曾在小品文《時間即生命》裡感慨寫道:
最令人怵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錶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縮短了一部分。再看看牆上掛著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曆,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了一天。因為時間即生命。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麼事,學一點什麼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成為有意義,不虛此生,那麼就不可浪費光陰。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積極不懈的善於利用他的時間。
是的,道理人人都懂,但很多時候,大多數人都沒有積極不懈的利用時間。
我們不妨常常自我反省——今天,你惜時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