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璟璟
近日,河北滄州一學生家長汪女士舉報班主任曹老師多次索賄收禮。然而,舉報之後,發生了一系列的事件,讓該家長心力交瘁。汪女士反映,她舉報之後沒多久,她的舉報人身份就被人故意洩露,有家長建群對其進行了人身攻擊,還帶領數十人到學校門口和操場上進行聲討示威,並威脅她不撤銷舉報就不讓全班同學上課。當她在學校校長主持下與曹老師協調關係時,被一學生家長用熱水兜頭澆下。河北省滄州市教育局辦公室表示,他們目前已在調查此事。(澎湃新聞)
有家長舉報班主任索賄,卻被另一群家長群起而攻之。「建群謾罵」「糾集示威」「熱水澆身」,文批武鬥輪番上陣,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這一結果,很是令人費解。畢竟,在這場舉報事件中,「其他家長」只是局外人,甚至他們本身也是「索賄」的受害者,不與舉報人站在一起也就算了,按理來說至少應該保持中立才對。但事實卻是,「其他家長」卻對舉報人百般施壓,唯恐處之而後快,這其中的邏輯是什麼?
除了汪女士,剩下的一大批家長,對於涉事班主任表現出了非同一般的「維護」,某種意義上說,這甚至帶有一絲狂熱。解釋這一切,無非幾種可能。要麼是班主任「德高望重」深得人心。要麼就是班主任與某些家長,已經在一套默契的潛規則下形成了攻守同盟:當有「不識趣者」挑戰了這套秩序,那麼必定會激起強烈反彈。
據汪女士介紹,曹老師曾經多次把車讓她開出去,汪女士每次都是裝滿禮物後把車歸還。「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讓送了四次東西。」若最終查實了曹老師長期索賄收禮的事實,那麼一切就很容易說通了。不少家長自身也是送禮者,並且也是現有遊戲規則下的既得利益者,他們玩起這一套來遊刃有餘,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從心理學上剖析,這很類似於是斯德哥爾摩效應——也即,被害者對於施害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施害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是施害人。
大多數人家長沒有勇氣反抗班主任的索賄,於是為了讓自己內心好過些,就將這一切合理化,乃至於讓自己成為這套畸形秩序的一部分,並努力捍衛它。損失了錢財不說,還喪失了人格之獨立、善惡之立場,可謂悲哀至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