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永寧門進入古城,目光向東轉,會看到個叫書院門的地方。書院門是一條文化步行街,也是老西安最愛逛的去處。
這裡因關中書院而得名,文化氣氛濃厚,賣各種書畫,文房四寶,是民間藝術的舞臺。尋個晌午,約幾位好友,漫步於此,會感覺十分愜意!
書院門也是城牆裡年味最足的地方。每到過年時,空氣裡瀰漫著筆墨的氣息,街邊擺滿了春聯、年畫、福字,時間仿佛從來沒有變過一樣。
01「走進書院門」
走在書院門,仿佛走進了水墨畫之中,遠離城市的喧囂和世俗的紛擾。
路邊的小店門口零零散散的擺著小物件,各式各樣,價格也不同,總有遊人在這裡駐足把玩,帶回自己心儀的小寶貝。
在這條巷子深處,隱藏著明清時期西北最高學府——關中書院。要知道關學自張載創立,從北宋到清末,薪火相傳,發揚光大,關中書院在這個過程中,起到關鍵性作用。
院門口佇立著馮從吾的雕像,他手中握著書卷,身後的關中書院隱秘在繁華的步行街之中,靜謐而清新。
02「慢節奏群像」
湯奶奶的扇子小攤就擺在關中書院門口,湯奶奶今年80歲了,從小就鍾情於中國傳統文化,喜歡寫字、繪畫。
今年地攤經濟興起,湯奶奶覺得大家都出來擺攤,她退休在家,孫子也大了不用看了,也就參與進來,一來呢,找個地方跟人聊聊天,二來也是讓市場檢驗自己,看自己的作品是否被大家認可。
在關中書院門口,「扇子哥」還像往常一樣,坐在路邊作畫,慕名而來的粉絲和路人圍在他的周邊,一邊看他作畫,一邊聽他聊畫的內容和傳統文化。
書院門裡的巷子用青石鋪地,兩側全是書畫小店,清一色仿古建築。店鋪裝潢的古香古色,連懸掛的招牌都文化氣息十足。
店鋪老闆氣定神閒地坐著,也不用吆喝招呼,感興趣的遊客自然會上前詢問。老闆不緊不慢地介紹起來,舉手投足間透露著儒雅的風度。
在書院門,時間的流淌仿佛慢了一個節拍,精美的陶壎,發黃的書頁,曬著太陽打著盹的店主。
在這裡,你甚至不需要打擾到他就能買到心儀的小物件,只需要掃一掃店主身邊的二維碼,時光靜好,不經意間,新與舊的交織潤物無聲。
懶洋洋的小狗靜靜的趴在店門口曬太陽,行人來來往往,還有不少人騎著共享單車,只有清脆車鈴聲偶爾會打破這方寧靜。
古意盎然的拓片小鋪。拓片,指將碑文石刻、青銅器等文物的形狀及其上面的文字、圖案拓下來的紙片,是我國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是使用宣紙和墨汁,將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圖案,清晰地拷貝出來的一種技能,是記錄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
街邊還能看到這種現場寫字作畫的店,門口的擺滿了各種各樣的作品。
店裡掛著各式各樣已經裝裱好的書畫,一位女士站在店裡正畫得興起,一筆一划,書寫著自己的人生。
△筆下生輝
△貪得一片閒逸的大爺在創作間隙間休息
小編注意到了一家英文書法的小店,店主是一位小哥,用傳統的書法藝術對英文字母進行著創作,配合上傳統的工筆花鳥,看似格格不入,倒也相得益彰,在這條古樸的街道上顯得別有一番風味。
03「傳統+現代的進行曲」
芷果咖啡坐落在書院門的小巷子裡,小小的一間咖啡店看著很不起眼,但可不要小瞧這裡喲,在這裡能既能品到正宗的手衝咖啡,也能感受到中國傳統工藝的精巧,我們專門採訪了店主王宏民,感受「另類」的文化傳承者。
「咖啡是舶來品,但更是傳承工藝的載體」
我喜歡做咖啡時用自製的手工藝品。你看我自己手作的銅編,專門用作咖啡濾網、杯託等,我還找燒茶具的朋友訂做了陶製咖啡器具、做牛皮編織的朋友編了店裡這些裝飾品。其實這些手工製品在日本是做得最為精細的,他們幾代人可能就傳承一門手工藝、精做這一件事。但這些工藝在我們本地其實起源也很早,只是關注較少,用途也窄。
我是80後,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小時候日子過得挺艱苦,我父親以前總自己手工編簸箕這類的生活用品,用來維持家用。現在工業發達了,很多工具可以機器生產了,但我覺得做竹編、鐵絲編的傳統手藝應該傳承下來。於是我就將手編、包括周圍朋友的其他手工藝用在了咖啡店裡的一些器具上,其實就是擴展想像力,把傳統的手藝跟我做咖啡、跟現在的生活結合了起來。
「做這些不光是商業用途,更是文化傳承保護的願望」
我在書院門開這個店,是覺得在城牆根下,老西安的市井文化氣息更濃,這種鬧中取靜的感覺更吸引我,也更貼合我開咖啡店的初衷,這跟在商業區開一家網紅店是不一樣的氛圍。
我想做的就是以咖啡為載體,把我和周圍朋友的手工藝品融合進去。陝西本地的工藝品可能最出名的就是兵馬俑的陶泥、皮影、剪紙等,但很多有意思的手工藝其實都還沒有走進大眾視野。我想做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把更多傳統工藝保留下。在開咖啡店的同時交流我們真正的傳統文化,讓傳統的技藝融入新的時代。
04 老舊結合的照片
只有秦川這片沃野上,才能積澱出如此厚重的人文情懷,也只有關中平原的包容,才會讓時光在書院門這一方天地顯得如此璀璨。時間帶不走這裡的沉穩、厚重,卻給這片天地帶來新生的雛鳥,淺淺的吟唱。
【編輯:王偉韜 實習編輯:思悅】
【審核:貟佳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