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大家沒有等到朝鮮向關島發射飛彈,卻意外迎來臺灣十八年來最嚴重的大停電,全臺頓時陷入錯愕和驚慌。「究責」是這個民進黨當局的長項,臺灣中油立刻出來自首認錯,臺「經濟部長」立刻請辭獲準;臺「行政院」隨即將停電定調為「人為疏失」,就如上次推給「天災」一樣輕鬆。殊不知,造成電力危機最大的「人為疏失」,正是蔡當局的錯誤決策,它訂出天馬行空的目標,卻指不出通往目標的安全路徑。
我們並不是說蔡英文不應該追求「非核家園」的目標,而是說,她訂出2025年完成「非核」的政策,沒有經過審慎的評估,也未務實衡量社會的用電需求,更未認真考慮政府和臺電等部門的因應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僅憑一己的強烈信念,再加上某些政治投機或社會虛榮心理,就將之當成臺灣頭等大政,當然會問題叢生。本報上月社論《明天的電力,發不動今天的冷氣機》,意即在提醒臺當局注意平衡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但執拗的蔡英文又聽得進誰的諫言?
也因此,這次的全臺大停電,雖是由負責供氣的臺灣中油公司及其外包商操作失當所造成,最後卻由「經濟部長」李世光下臺,負起政治責任。看似奇怪的責任邏輯,原因無他,必須借李世光的人頭一用,才能了卻蔡當局的「危機處理」。但是,蔡當局只求文過飾非的危機處理,真的處理了臺灣的供電危機嗎?恐怕不然。
李世光下臺,其實毫不足惜。原因是,他作為「經濟部長」,卻未對發展經濟提出任何具體作為,遑論任何成果。相反的,他的大部分職責,似乎只在為蔡英文的「非核家園」能源政策護航抬轎;但論專業,油電能源又非其所長。如此,當一個沒「經濟部長」之實的「經濟部長」,李世光還不如及早求去。然而,如果下一位「部長」上來,目的也只是在幫蔡英文收拾這個危機四伏的能源攤子,供電問題會有任何改善嗎?
也因此,嚴格而論,八一五大停電並不只是一次「人為疏失」或「意外事故」;它更鮮明的意象,是反映了臺當局決策的「系統錯誤」及「操作崩盤」。事實上,從去年底至今,臺電因各項電廠事故引發的尖鋒備轉容量率不足的問題,已證明蔡英文的能源轉型政策已陷入「腳步跟不上眼光」、「執行追不上計劃」的泥沼。然而,無論外界如何示警,無論臺電亮起多少次黃燈紅燈,蔡當局均不為所動,既不誠實面對問題,也不謙虛調整政策,只是一味重彈「目標不變」的老調。亦即,蔡英文在那裡一動也不動,整個當局無人能勸說她一句,只能陪著她不斷泥足深陷。
試想,僅僅是一名臺灣中油包商不小心操作失當,前後不過兩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引發全臺六百多萬用電戶大停電,這是多麼脆弱系統,多麼無能的設計。這也顯示,臺電和臺灣中油的供氣設計,乃至大潭電廠與整個臺電的輸配電系統之間,存在嚴重的設計不良,才會導致這場「系統失靈」。事後不少專家檢討,都認為這是臺灣中油、臺電缺乏「防呆機制」所致。我們也要用同樣的概念來反問:臺灣的電力供應分明已陷入險境,而蔡當局能源政策難道也沒有「防呆機制」,要眼睜睜看著電力供應墜崖?
冷靜回看,八一五這天的大停電,除了大潭電廠六部機組受臺灣中油操作失誤影響而跳機,稍早還有花蓮和平電廠一號機因鍋爐破管故障,其後又有臺中火力發電廠五號機跳機。這麼高的事故頻率,蔡當局卻只預設了超低的備轉容量,只想動用老舊的電廠,和光說不練的「綠能」來維持,這如何保障臺灣社會用電無虞?究其原因,臺當局錯誤的能源規劃和荏弱的執行力,都已窘態畢露,這才是供電最可怕的「人為疏失」。
當「用愛發電」已成笑柄,蔡當局會不會只剩下「用意志發電」?
來源:臺灣《聯合報》
責任編輯:邱夢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