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步入新的時代——大數據時代、老齡化時代、高速交通時代、共享經濟時代……這個新時代對旅遊業下一步的變革意義重大,必然會對現有旅遊產業產生外部壓力,導致旅遊產業發生劇變。」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學現代旅遊研究院院長、文化和旅遊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張輝在近期舉行的第八屆中國旅遊產業發展年會上說。
新時期,應如何推進中國旅遊產業素質的全面提升,為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一個很好的基礎?我國文旅發展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
文旅產業發展應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曾繁文觀察到,近5年來,相較於觀光遊,人們對於體驗遊的選擇越來越多。他表示,中國旅遊業正在經歷轉型升級和更新迭代,人們更注重旅遊體驗,注重旅遊帶來的精神衝擊。
「『人有精神老變少,地有精神土生金』,精神要通過旅遊產品來呈現。」曾繁文說,「現在,人們都更願意為體驗埋單。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僅是追求好的、有質量的生活,更多是追求美的、有品位的生活。美的生活、有品位的生活很多都是通過體驗遊來實現的。從文旅融合、以文促旅的角度,旅遊最終還要回到精神層面。」
北京大學城環學院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文化和旅遊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吳必虎指出,與其他行業一樣,旅遊產業也應實現「用需求牽引供給,用供給創造需求」的目標。他說,中國已經由過去的「短缺經濟」發展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走入了「過剩經濟」。「過剩經濟」可以簡單理解為,「生產東西並不困難,但是把生產的東西賣掉很困難」,因此,政府的政策和企業的發展模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不再以生產產品為核心,而是以提升整體質量為核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旅遊產品升級,這兩個目標的實現都需要新的政策和法律支持」。
吳必虎指出,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高品質的休閒度假遊。近距離、高頻率,周末環城鄉村成為市場首選。「產品升級,最典型的就是觀光旅遊進入度假旅遊。環城市休閒、鄉村度假變成一個新的需求。」吳必虎說。他建議政府出臺相關政策,讓農村的「空心村」成為鄉村度假旅遊的直接交易市場。「這樣,環城市鄉村居住旅遊,農民就可以有收入。鄉村旅遊可以促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山東省高校幹部與人才研究基地主任薛永武認為,應該用全域旅遊的觀念,系統性、整體性、全方位地關注文旅融合發展。他說,文旅融合發展要以文化創意作引領,全面提升文旅產品的融合度、產品質量和產品內涵。他表示,文化產業的本質是審美文化,因此文旅產業發展需要解決產業的審美問題,要把美學運用到文旅產業的發展中,要全面提升文旅產品的素質,實現產品「文化+科技+審美+娛樂」的四位一體,要用全域旅遊的思維對整個城市進行形象塑造。
人才培養是發展文旅產業的第一要素
產業的高素質發展離不開創新,離不開有知識、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現有高校人才培養體系能不能助力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文旅人才培養需要進行何種變革來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薛永武認為,人才戰略是發展文旅產業的重要問題。「文旅產業的人才培養應該政產學研一體化,主要靠學校培養遠遠不夠。」他特別提到,目前,文旅產業人才的師資素質和能力都達不到標準,導遊人才隊伍建設問題尤為顯著。在他看來,導遊應該是文化的傳播者,其服務對象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背景。面對複雜多樣的遊客,導遊需要能夠因客施導。
曾繁文也認為,發展文旅產業,人才是第一要素。他表示,「三創」(創新、創業、創意)人才不是靠大學培養出來的,一定是在市場和社會中培養出來的。「三創」人才培養的每個環節都要有最好的生態,才能真正茁壯成長。對於地方政府來說,最重要的是提供好的營商環境。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丁賽認為,從事旅遊工作的人才不應該僅限於旅遊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而應該是多方位、全學科的。「比如經濟學、政治學、地理學、民族學、人類學、心理學、自然科學,以及大數據、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都可以進入旅遊業。」丁賽說,「旅遊業的人才應該是開放性的。正是因為有不同的專業背景,進入同樣的領域才會有更多的碰撞和發展機會。」
丁賽同時指出,旅遊人才培養不僅要注重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升,還應該關注對消費者的培養,以及創建一個規範有序的市場。「這樣才能為從業人員進入旅遊產業提供很好的保障,促進旅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