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樁轟動美國醜聞的電影再現|羅傑·艾爾斯|性騷擾|格雷琴·卡爾森...

2020-12-14 騰訊網

好萊塢有根據真實事件拍攝電影的傳統,尤其是那些曾經轟動一時的新聞。去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名單上有一部《副總統》,講述的是美國前副總統切尼入主白宮的真實故事。今年則是《爆炸新聞》,講述發生於2016年的福克斯新聞臺高管羅傑·艾爾斯的性騷擾醜聞。前者獲去年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男配等8項提名,最終只獲一項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獎。而後者獲今年的最佳女主女配等3項提名,同樣只得到一項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獎。兩部類似題材的電影殊途同歸,說明了一個問題,取材於真實事件的電影並不好拍,更難拍好。

《爆炸新聞》(此前曾有翻譯為《性感炸彈》)由傑伊·羅奇導演,妮可·基德曼、查理茲·塞隆、瑪格特·羅比主演。影片從3位福克斯新聞臺的女主播的角度,揭示了曾經轟動美國的羅傑·艾爾斯性騷擾醜聞的經過。福克斯新聞主播、曾經的美國小姐格雷琴·卡爾森的節目被從晚間黃金時段調整到下午「死亡時間」,然後突然被解僱,於是她一怒之下把福克斯新聞主管羅傑·艾爾斯告上了法院,指控他性騷擾。她告訴律師,遭到性騷擾的不只她一個人。但沒想到的是,不僅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支持她,反而有許多女主播和職員為羅傑·艾爾斯說話。

這樁轟動一時的性騷擾醜聞的突破點是當時紅極一時的福克斯新聞女主播梅根·凱利。影片開始時,我們看到了梅根·凱利與正在競選總統的川普打嘴仗。福克斯新聞的同事都為她擔心,勸她打住,羅傑·艾爾斯卻旗幟鮮明地支持她。他說:「他不會影響你的收視率的。收視率不會有衝突就下跌。沒了衝突,觀眾才不看呢。只要他說,梅根·凱利的節目簡直沒法兒看,那就說明他在看。他們都懂。他看什麼,觀眾就看什麼。」從這裡,我們看到了羅傑·艾爾斯對傳媒規律的洞若觀火,他能夠把福克斯新聞帶到全美收視率第一不是沒有原因的。

正是這樣一位福克斯新聞的當紅主播,卻在關鍵時刻,為了女性的權利,站出來指證羅傑·艾爾斯性騷擾。跟她一起,還有其他的女主播和職員站了出來。而且要命的是,格雷琴·卡爾森還把與羅傑·艾爾斯的談話錄了音,證據確鑿。擁有福克斯新聞的默多克家族不得不解除了羅傑·艾爾斯的職務,和那些被性騷擾的女性達成了和解。

職場性騷擾是一個非常敏感而且也非常普遍的話題。前不久,我看過日本女記者伊藤詩織寫的《黑箱》一書。據說BBC後來根據這本書拍了一部紀錄片《日本之恥》。這件發生於2015年的性侵事件,直到2019年12月才以伊藤詩織勝訴告終。發生於兩人之間的性侵或者性騷擾確實難以證明,所以多數性侵或者性騷擾事件撲朔迷離,難辨真偽。如果不是格雷琴·卡爾森錄了音,如果不是梅根·凱利這樣的受害者勇敢站出來,羅傑·艾爾斯恐怕還在福克斯新聞的高位上,至少不會那麼快地去世。

其實,從一個法律人的角度來看,不僅性騷擾,任何一件法律糾紛,都並不是那麼容易找得到真相的。法律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平等,原告也好,被告也好,在訴訟中具有平等的地位,關鍵是證據能否證明法律事實。沒有或者缺乏證據,一切指控或者辯白,都不能成立。這世界上,不僅有無數分不清真假的性騷擾案,更有無數破不了的殺人案、放火案、搶劫案。要遏制犯罪,懲罰惡人,唯一的途徑是尋找足夠的證據來證明他們的行為。這才是《爆炸新聞》存在的意義。

看到影片中羅傑·艾爾斯讓女主播們站起來走一走,把裙子往上拉一拉,很多人感同身受。於是,忍不住要問一問:你曾經有過這樣不堪的經歷麼?你是怎麼來應對的?是的,無論美國還是中國,職場中的潛規則都存在。關鍵在於,你有沒有格雷琴·卡爾森、梅根·凱利這樣的勇氣?假如你瞻前顧後,忍辱負重,那麼只會遭致更多的侮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因性騷擾辭職的著名大佬死了,醜事被拍成電影,三個影后主演
    再比如,今天要介紹的這部,聚焦震驚全美的真實性騷擾醜聞的電影《爆炸新聞》。海報一次集齊三大女主:妮可·基德曼、查理茲·塞隆、瑪格特·羅比。英國先上了,美國還沒上映,目前豆瓣開分7.7分,爛番茄新鮮度不高,但爆米花指數91%。
  • 羅傑·艾爾斯傳記片如期開拍 塞隆扮演梅根·凱莉的造型曝光
    查理茲·塞隆將扮演梅根·凱莉 《好萊塢報導》中文站10月30日報導(作者:Katherine Schaffstall) 為了拍攝羅傑·艾爾斯
  • 這部反性侵電影,真人真事改編,只是打著正義旗號粉飾惡行而已?
    這部年底壓軸、好萊塢打著正義旗號的第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爆炸新聞》還原了metoo事件(美國反性侵、反性騷擾運動)的真相。趁著metoo迎來最新進展的大好時機,拍攝和上映這樣一部為女性伸張正義的電影是明智之舉,故而該電影立即成為熱門話題之作,並獲得第77屆金球獎等多個獎項提名。
  • 權欲與醜聞!美國新聞界大佬是如何倒臺的
    1940年出生的羅傑·艾爾斯是美國著名右翼電視新聞網「福克斯新聞」(Fox News)的創始人兼前執行長,他在短短數年的時間內,便將福克斯新聞打造為整個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聞網,福克斯電視臺的發展之迅速堪稱業界的奇蹟。
  • 雲集多位美女的羅傑·艾爾斯電影定檔12月20日
    ·艾爾斯電影將於今年的12月20日上映。羅傑·艾爾斯 這部尚未命名的電影由《大空頭》(The Big Short)聯合編劇查爾斯·蘭道夫創作劇本,影片將以羅傑·艾爾斯為中心,這位臭名昭著的政治人物和福克斯新聞臺的創始人
  • 62%韓國女性電影工作者受到性騷擾,韓國#MeToo來了
    繼徐智賢之後,越來越多女性,無論是來自法界、藝界、文學界等,都跳出來自爆被性騷擾的過往——彷佛去年 10 月,美國女星艾什莉·賈德(Ashley Judd)在 Twitter 上公開呼籲所有的受害者說出故事所引發的連鎖效應一般——當時在不到 10 天就累積出 1700 則貼文。
  • | 學界性騷擾性歧視觀察
    Me Too運動也直接導致了位高權重的美國聯邦參議員Al Franken、聯邦眾議員John Conyers 和Trent Franks等三位國會議員引咎辭職,讓在美國家喻戶曉的大主播Charlie Rose 和Matt Lauer分別被CBS和NBC電視臺掃地出門,使不少身居要職卻有鹹豬之爪的男性惶惶不可終日。
  • 77歲福克斯新聞創始人艾爾斯去世 曾助3名美國總統當選
    據美國福克斯新聞官方5月18日消息,現年77歲的美國福克斯新聞創始人之一、前董事長羅傑·艾爾斯(Roger Ailes)去世。  羅傑·艾爾斯去世的消息由其家人宣布,福克斯新聞做了報導。  羅傑·艾爾斯對美國政治的右翼有巨大影響,曾為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裡根和老布希當年的競選操盤,其2016年7月因捲入性騷擾案件而離職。
  • 性騷擾現象在媒體行業有多猖獗?
    而在另一份來自人才創新中心的名為《#MeToo對美國企業意味著什麼》的研究報告顯示,在八個行業類別中,有34%的女性和13%的男性曾遭受過性騷擾(這裡的性騷擾包含性騷擾或淫穢言論),而這樣的性騷擾在媒體行業中更為猖獗。事實確實如此,媒體行業中頻頻爆出的性騷擾事件讓整個行業都蒙上了一層灰色的陰影。
  • 逝者|福克斯新聞創始人艾爾斯去世,曾助3名美國總統當選
    澎湃新聞消息,據美國福克斯新聞官方5月18日消息,現年77歲的美國福克斯新聞創始人之一、前董事長羅傑·艾爾斯(Roger Ailes)去世。羅傑·艾爾斯對美國政治的右翼有巨大影響,曾為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裡根和老布希當年的競選操盤,其2016年7月因捲入性騷擾案件而離職。
  • 80歲影帝霍夫曼曝醜聞 32年前性騷擾17歲女實習生
    80歲奧斯卡影帝達斯汀·霍夫曼網易娛樂11月2日報導 據臺灣媒體11月1日報導,好萊塢性騷擾醜聞持續發酵!現在已是作家的安娜在《好萊塢報導者》披露,霍夫曼在拍攝電影《推銷員之死》時,「公開對我調情,抓我的臀部,跟我談論性關係」,並透露她到片場的第一天,霍夫曼就要她幫他腳底按摩,還對她說黃色笑話,在實習的5個星期內共4次襲臀,每一次她都狠狠打他,痛斥他是骯髒的老男人。
  • 香港有線電視曝醜聞 女主播長期遭性騷擾-香港有線,主持人,MBC...
    3年前就開始性騷擾    據悉,至少7名女主播疑遭同一男同事電話滋擾超過半年,部分人更早於3年前就收到性騷擾電話。該男子不時以無來電顯示的電話致電3名「新聞之花」,語言非常下流還詢問女事主與丈夫或男友的隱私。近日,該男子變本加厲,以具有來電顯示號碼的手機,多次致電及發簡訊給3人進行騷擾。
  • 牛津熱詞:性騷擾醜聞相關詞彙
    本期牛津熱詞將介紹和性騷擾醜聞有關的年度詞彙。德語年度詞彙是一個病毒式傳播的有力標籤#MeToo,數以萬計的女性在線分享她們遭遇性騷擾和性暴力的經歷。說到當選法語詞彙,那就是harcèlement,即harassment,也是騷擾的意思。
  • 美國體壇醜聞,白衣惡魔隊醫侵犯多位女性,最終被判175年刑期
    可事實好像並非如此,女性地位低下這一情況好像一直存在於人們的潛意識當中,而且,也爆發出了很多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2012年的印度黑公交案震驚了世界,而就在2016年,美國體操就爆發出了性侵醜聞,施暴者被判處了175年的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