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12日 11:09 來源:北京日報
參與互動國家海洋博物館「五一」免費試開放
「魚腹中」感受中華海洋文明
國家海洋博物館陳列的巨型鯨鯊標本。 豐家衛攝
本報記者 豐家衛
琳琅滿目的遠古海洋生物化石、長9.4米的鯨鯊標本、承載「海上絲綢之路」輝煌的「宋元福船」復原模型……這些在海洋科普書籍中都難得一見的海洋文明珍寶,將集中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5月1日,位於天津濱海新區的國家海洋博物館將試開館,觀眾可免費進場參觀。作為我國首座國家級綜合性海洋博物館,該館又被譽為「海上故宮」。開館前,記者進館一探究竟,帶您率先領略「海上故宮」的魅力。
「飛魚」入海
國家海洋博物館展廳面積2.3萬平方米,設中華海洋人文展區、海洋自然展區、海洋互動展區、海洋科普教育區、海洋生態展區、高端合作展覽、臨時展覽區等展區,15個展廳。
緊靠渤海之濱,國家海洋博物館館體由四幢跨陸地、岸線、海域的白色流線型大型建築組合而成,「它像一個張開的手掌,觀眾也可以把它想像成一隻伸向大海的奇妙海洋生物。從高空俯瞰,它是一群『飛魚』入海的造型。」工作人員介紹。
五條「飛魚」巧妙地將國家海洋博物館分成不同的功能區域。天津市建築設計院名譽院長、國家建築設計大師劉景樑是國家海洋博物館技術總指導,他揭示了該館設計的深層含義:「海洋博物館設計最大的特點是場館將陸地和水域結合在一起。項目的三個部分——館藏部分、室外和海洋公園、堤岸的水面都有展品展示,將博物館和環境、生態、海洋、未來有機串聯在一起。」
博物館內,幾何形狀館體靠層疊如魚骨般的桁架支撐,人們就像是置身「魚腹」之中,感受人與海洋的關係。
據介紹,國家海洋博物館6月有望正式對外開放。
巨型鯨鯊
目前,即將試開放的今日海洋展廳,包括本底海洋、生命海洋、海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3大部分,共展出標本5000餘件。整個展廳將陳列令人嘆為觀止的精美標本,極其罕見的懷孕雙髻鯊塑化標本、大王烏賊以及300餘種五彩斑斕的魚類,100多種海生鳥類,還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一套中國海域無脊椎動物標本,品類多達4600餘種。
據介紹,2016年9月26日,一頭鯨鯊在山東海域被誤捕後死亡。國家海洋博物館籌建辦獲悉後積極前往勘查,辦理合法徵集手續製成標本,成為近年來保存較為完好、體型最為巨大的鯨鯊館藏,也是如今的重要展品之一。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開館後,家長和孩子將成為博物館的主要參觀群體,寓教於樂,增強親海、識海、護海意識。
感受輝煌
業界專家曾將國家海洋博物館比作「海上故宮博物院」,是因為該館的建設,將結束中國沒有一座國家級綜合性海洋博物館的歷史。
「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海洋文明的壯舉。在國家海洋博物館「海上絲綢之路」主題文化空間,海洋文化重要館藏「宋元福船」大型復原船體已經「停泊」到位,靜候觀眾到來。
該船長27.8米、寬8.6米。國家海洋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宋元福船」復原設計以已考古發掘的泉州宋代古船、寧波宋船、蓬萊古船和梁山古船等典型古船為依據,船型設計參考了眾多文獻資料及船舶製造技藝。復原後的船體設貫通全船的龍骨及龍骨翼板,全船採用水密橫艙壁制,船殼建造使用魚鱗式搭接,並設有觀景、剖切展示等功能性艙室及區域。
「這既體現我國古代海洋貿易船舶的雄偉與壯觀,又反映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實際情況,對挖掘和展示中國對外海上經濟發展、文化交流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工作人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