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公司(ID:shangjiezz)報導
文/ 周春林
「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李宗盛當初創作這首歌時,其實蘊含了兩層意思:一是高處不勝寒,二是無敵最寂寞。
現在的張一鳴,才剛剛到第二層。
「它當然已經被我們盯上了」。
7月6日,宣布計劃禁止多個中國社交媒體軟體;7 月 10 日,亞馬遜要求員工將 TikTok 從所有「訪問亞馬遜電子郵件」的行動裝置上移除,但亞馬遜隨後又表示這封郵件發送有誤;7 月 15 日,美國政府方面再次表示,將在幾周內對 TikTok 採取行動;7月18日,川普競選團在Facebook及Instagram上投放政治廣告,呼籲封禁TikTok;7月20 日,眾議院更投票通過了一項禁止國會議員和國會工作人員使用 TikTok 的提案……
一股力量正從美國廟堂推向江湖。
一切都來得太快,事態的發展遠遠超出了張一鳴的想像。這隻魔幻「黑天鵝」的到來,讓他今年沒睡過一個好覺。
對張來說,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網際網路巨頭,是一件正確的「錯事」。
現如今,作為中國出海最成功的一款APP,TikTok 被裹挾在這場地緣政治的洪流之中。
擺在他面前的選項不複雜。
留下,承受國際風雲變幻,刁難是一定的,前景是不確定的;退回來,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巨頭之一,只是偏安一隅。
01
張一鳴也沒想到,TikTok會突然爆發的如此耀眼。
今年2月,TikTok以1.13億次的下載量創下紀錄;3月,TikTok下載量達到1.15億次,全球用戶數正式突破10億;4月,其全球下載量超過了20億,衝到了全球第一的位置。
數據持續攀升。
在狂飆突進中,3月,字節跳動進行組織框架調整,張一鳴將重心放在公司的全球戰略和發展上。這一次,張信心滿滿。
可極致的高光,五色令人目盲,至亮同時可以是至暗。中場狙擊發生了。希望TikTok和字節跳動中場休息的「呼聲」突然被高音喇叭喊出,一些「裁判」也紛紛亮出了紅牌。
6月,印度突然宣布禁止中國的59款APP,包括TikTok。一切都在告訴張,這一次美方不是說說而已,沒有預留緩衝時間讓字節跳動去準備。
一個個真假難辨的消息也在這個波雲詭譎的時段裡被廣泛傳播。有知情人士透露,字節跳動的風險投資人向張一鳴提出了一系列建議,以解決美國對 TikTok這個短視頻App構成安全威脅的擔憂。
威脅,是出現在各種傳聞裡,最多的詞彙。一如字節跳動在內容分發領域通過算法來為它的用戶提供信息那樣,威脅二字成為了張這個「用戶」,在別人的主場上被別人的算法裹挾下,被強行塞滿的內容。
一個針對張一鳴的信息繭房正在形成。而在過去,製造信息繭房,從來都是張的專利。
怎麼破?是中流擊水,還是中場休息,張一鳴的中場戰事似乎進入到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02
威脅,對於TikTok,並不陌生。有關於此的指責,幾乎從它誕生伊始,就伴隨著。
這就是一個原罪,只是最早的威脅,字面意義不是安全,而是未成年人保護。
在TikTok出海之初,它最大的海外競品是Musical。本身功能很單一的Musical,用來徵服用戶的手法是簡單的配樂和對口型,而用戶群則主要集中在14歲左右,活躍度高。當然,在合併之後,也就成了 TikTok起家時的種子用戶群。
但很快問題就來了。2019年初,美國公平貿易委員會向TikTok罰款570萬美元,指責其未經家長允許獲得兒童個人信息。8個多月之後,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發起調查,調查內容為「TikTok持有大量用戶數據,可能威脅美國國家安全」。
截至目前,TikTok在美國至少經歷了5次不同程度的禁令或調查。而這個收集信息的「原罪」,恰恰也是在那場10億美元收購中一起「傳染」回來的。
張一鳴並沒有否認過這個原罪,只是一直通過各種渠道,強調那是合併前的問題。
7月,針對美國眾議院通過法案禁止聯邦僱員在政府設備上使用TikTok一事,TikTok發言人更委婉的表示,「數百萬美國家庭使用TikTok來進行娛樂活動和創意表達,我們認識到這不是聯邦政府設備的用途。對於我們而言,安全的用戶體驗,保護用戶隱私,是最高優先級的事。」
為了表達誠意,6月,字節跳動開始禁止中國內部員工訪問海外產品的代碼庫。
但這並不影響希望 TikTok中場休息的各方勢力,繼續揮舞起威脅的大棒,甚至在全球各國,都有利益集團正在籌劃以此來阻斷 TikTok的「傳播」。
何以至此?答案或許是,此刻強迫TikTok中場休息,機不可失、失之傷身。
對於美國政府而言,TikTok最大的威脅是在引領美國的文化潮流。短短幾個月內的大爆發,讓它深感恐懼:
畢竟,這個應用來自中國,哪怕應用的數據不放在中國、管理層也「去中國化」,但中國的母公司總會是「看不見的手」。
而且,越懂美國人的需求,就越讓美國政府感受到威脅。
下架、封殺、甚至掐滅之,皆可。如果TikTok能真正改變一下國籍,亦可。
對於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的友商而言,比起競爭的威脅來說,TikTok其實正好處在最合適的併購節點上。TikTok的價值正在飆升,估值在200億到400億美元之間,但它的巨大用戶量擺在那裡,如果一旦成功「轉會」,相當於白送。
更重要的是,此刻也是TikTok的中場,最具潛力也最便宜的時刻。
據Sensor Tower數據,2020年6月TikTok全球營收超過907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6.35億元,同比增7.3倍。中國市場貢獻了約89%的營收(來自抖音);美國貢獻6%的營收,位列第二。而按照預期,今年TikTok在美國約有5億美元收入。
實在是一筆小錢,在龐大的用戶體量下,TikTok剛「被」完成市場孵化,市場拓展和盈利姿勢遠未展開,這使得它帶給友商的危險,遠遠高過它的估值。此刻不拿下,等它過了中場,大把進錢之時,就會貴到想收購也無能為力了。
2020年3月,崑崙萬維因為類似的「TikTok原因」,被迫出售了垂直社交應用grindr。
有一就有二,這讓友商們看到了希望。
03
張一鳴和字節跳動不是崑崙萬維。
後者從遊戲產業而來,運作的每一個項目大多是在資本得失上錙銖必較;而張一鳴則一心想成為內容領域真正的國際網際網路巨頭。
今天大踏步的撤退,是為了將來大踏步的前進。
退,稀釋股份、讓出控制權,甚至還有建議張一鳴也一起改了國籍為好。
張一鳴的一切跡象似乎也在退。除了對各種外部併購和報價,不予置評外,字節跳動一直在想方設法的緩解矛盾。
6月,迪士尼前高級副總裁凱文·梅耶爾成為TikTok執行長,併兼任字節跳動營運長;7月,從谷歌和Facebook僱用了數十名員工,包括數名高管,並計劃未來3年內在美國僱用10000名員工,在全球進行招聘,以貼上國際化標籤;此外,從2019年開始,字節跳動就已經在僱傭遊說公司,試圖為自己在海外爭取更多空間……
這被外界視作一步步退讓的明顯標記,未嘗不是作為80後張一鳴的一記拖刀計。
本地化運營是國際化的常規套路,而大張旗鼓、密集展開,則可以為自己贏得一些緩衝時間。7月末,又拿出2億美元成立基金,為美國年滿18周歲的內容創作者提供支持,除了減少封殺事件帶來大號們的流失外,順便也「標註」一下自己無意於未成年人的隱私。
拖刀計,意在示弱於人前,避免自己在面對各方勢力逼宮之時,太過剛硬的形象與言辭,引發進一步矛盾激化。
一切都只為贏得時間,以空間換時間來苦撐待變。
畢竟,張清楚,如果失去了TikTok,未來或許就不會再有一次如此絕佳的爆發來切入國際市場的機會了,真的大踏步的撤退,友商們也不會再給字節跳動大踏步前進的機會。
天時已經引爆了TikTok的成功,人和也有了,現在只是地利出現了問題,唯有苦撐待變,別無他法。
儘管還存在一個極其悲催的結局:全球封殺之下,TikTok被徹底打回原形,成為中國的抖音。
但這樣的結局,和讓出股份與控制權,惟一的區別僅僅是後者拿到了數百億美元的轉會費,然後「安樂死」而已。
顯然,這不是張一鳴需要的結局
就如當年抖音和TikTok在中國與海外同步開花、兩頭下注一般,張一鳴還足夠年輕,和Facebook的馬克·扎克伯格一樣,有「資本」博上一把。
這樣做,靠膽氣不行,還要靠底氣。
好在,字節跳動不缺錢。
據中信證券最新研報數據,全球範圍內,在廣告規模上,字節跳動僅次於谷歌、和Facebook,位列第三。
於是,張一鳴有了施展拖刀計的所有可能。
同時,在當下僅僅靠封殺只是奪走有限的用戶數量,且按照西方世界司法體系和各種規則展開往往都曠日持久的常態下,這一場持久戰只要對手不放出「非死不可」的絕殺,已經成為全球頂流的TikTok,還有足夠的空間來交換時間。
無論前景如何,TikTok都不得不見證一些歷史。
一旦風雲變幻,拖刀計的另一精髓就可展開。關老爺的回馬刀,在足夠的武力值碾壓下,結果不難想像。
張一鳴和字節跳動,都不應該寂寞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