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Sincerely Media on Unsplash.
一年前,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期刊中心與人大書報資料中心社會編輯部聯合策劃推出了「閱讀中的青年學者——2019年度閱讀書單」,下設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信息資源與數據管理、編輯出版學三個分書單。書單發布後,收到了廣泛的關注和一致好評,許多老師給我們反饋說除了自己在網上下單購書之外,還將此書單列為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閱讀書目。這份肯定讓我們有了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和信心。
新年第一期,「閱讀者的力量——2020年度閱讀書單」如約而至,《圖書情報知識》發布的仍然是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領域的分書單。與去年不同,今年的書單閱讀人我們採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徵集,有200多名學者被提名。我們與得票最高的學者聯繫,最終有17位學者分享了他們本年度的33本書目。可以發現,今年書單閱讀人的範圍更加廣泛,除了青年學者之外,您所期待的多位資深學者、學界大咖也都在其中。在今年的書單中,閱讀主題更加關注到了文明史、科學史、哲學史一類的著作,也許是疫情讓我們對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有了更多的關切,而學科專業的研究也同樣需要放置在人類歷史文明的大背景中去考察。這或許也是除了具體書目推介之外,書單帶給我們的另外層面的思考和啟迪。
在本書單基礎上,大家還可以結合信息資源與數據管理、編輯出版學的這兩份書單來一起閱讀,其分別刊載在《信息資源管理學報》《出版科學》2021年第1期。在閱讀人年齡結構、專業背景和學術旨趣都更加多元化的格局下,所呈現出的閱讀圖景也會更為完整。
在圖書文化的垂直自媒體中,將閱讀書單視為「定義自我的基因序列」,代表著那些「光怪陸離的不羈靈魂」。而我們的這份書單,正如在第一期書單編者按裡寫的,「希望它能成為專業研究與社會關照相結合的閱讀文化的倡導,並引領學術與文化潮流之間的相互觸達。」
閱讀人:初景利
(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教授)
書 名:跨界思考
作 者:陳永隆,王錚(著)
出版社: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
今年11月中旬,我2013級博士生(現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錚給我寄來一盒精美絕倫的喜糖(恭喜!),其中還有兩本書《創新環境下的開放知識管理》《跨界思考》。前一本書是王錚的博士論文由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是我當時指導他時所熟悉的內容。後一本書(與陳永隆合著,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則第一次聽說,也立刻引發我的興趣。我今天要談談這第二本書。
這本書是臺灣交通大學的60後陳永隆博士與西北大學的80後王錚共同完成的,可謂海峽兩岸跨領域合作、協同研究的成果。這本書的宣傳語是:突破知識邊界,顛覆傳統認知,開啟多元人生。兩位作者是不同時代的知識管理研究者,王錚還曾是我們期刊《知識管理論壇》的兼職編輯。兩個人不同的閱歷、學科背景、專業特長、思維模式,才使得這本書具有不同的韻味與價值。四位知識管理界知名的專家學者分別寫的序也很能表明這本書的意義。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董小英教授的序是:跨界思維助力人生夢想與追求;行者互聯創始人&CEO吳慶海博士的序是:在人生長跑中需要思維制勝;秋葉PPT創始人秋葉的序是:為什麼知識管理總是叫好不叫座?知識管理專家蕭秋水的序是:打破思維的結界。
這本書既是知識學習與知識管理的參考書——學會知識創新的思維模式,也是人生與事業發展的指導書——在生活和事業的追求中所應遵循的既定法則。可以說,今天這個競爭的時代,也是跨界的時代,誰學會跨界,誰就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誰就贏得競爭的資本。而跨界,首先需要培養自己的跨界思維。跨界思維的確具有超級的魅力。
我今天真的不是為我的學生站臺,就算站臺也何妨?好東東就要分享。我想,我們更多的人學會了跨界思維,也許我們的生活、學術、事業都會從此有所不同。圖情檔人學會了跨界思維,圖情檔學術與事業也許就有了創新的源泉與活力。
那我們是不是每個人都應該從《跨界思考》中學會跨界思維呢?
書 名:科技創新300年
作 者:韋火(著)
出版社:南方日報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
2020年中,偶然機會聽朋友談起一本書——《科技創新300年》(韋火著,南方日報出版社,2019),特好,我還有點兒不信,但因為我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開設兩門課《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投稿》和《學術道德與學術寫作規範》,我對這本書很是好奇。隨後不久,朋友跟作者說起我的興趣,作者竟然寄來了他的親筆籤名本。翻開這本書,我立即被書的語言表述和科技史料所吸引。以前談起科學,總是覺得積澱不夠,雖然大學時代是圖書館學(理科班),但畢業後基本就棄理從文,變成純文科了,儘管還有一些理科思維,但離自然科學領域其實很遠,但好像科技情感還在。最最重要的是,我以後講這兩門課,就有更多的更生動的科技創新素材可用了。
還有一點,我原本認為這個主題與圖情檔專業無關——圖情檔要研究圖情檔自己專業內的事情。讀完之後,突然又覺得這就是圖情檔專業的相關文獻——圖情檔研究以科技文獻、科技情報、科技檔案為基礎,怎能不了解科技創新的發展歷史呢?圖情檔專業無論具備什麼樣的學科背景,不能不懂一些科技,不能不懂一些科技創新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本書應是圖情檔專業的科技創新入門之書,是圖情檔專業學子應該具備的基本科技素養。
我也很欣賞左朝勝先生寫的序「將象牙之塔的科技史,說成市井街巷的聊大天」,已經對此書做出了十分恰當的評價。搜索一下,網上關於這本書好評如潮。書的封底四位大家的評價也對此書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翻開此書,300年來波瀾壯闊的科技創新史畫卷就展現在你面前,語言通俗而精到,內容深刻而詳實,讓人大開眼界,讓人掩卷遐想。似乎,你的科技素養也在無形中提高。
這本書值得圖情檔人一讀。感謝韋火先生的傾力奉獻。
閱讀人:馮惠玲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 教授)
書 名:秘密圖書館:一部另類文明史
作 者:[英] 奧利弗·特爾(著);
柳建樹(譯)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
這不是一部追逐風潮的書,它躲過大眾熟知的知識和熱評,用99個故事講述了自古典世界至現代世界數千年間許多著名和無名書籍背後隱藏的幽深事實,讓人恍然悟之,數次想馬上把那書找來再讀或一讀,以探究竟。譯者在本書譯後記中的一段話引起我極大的共鳴:「世界上的好書如此之多,若是我躺在臨終的病床上,忽然想起某本好書一直沒來得及讀,豈不遺憾!」此書在知識價值之上疊加的導航價值令人難以一次掩卷。
書 名:上學記
作 者:何兆武(口述),文靖(執筆)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2006年
身邊多是上學人,或是學生或是先生,難得有人把上學之事講得如此通透有趣。這位耄耋老人自認為平生最美好的時光是上學歲月,尤以西南聯大的七年珍貴。書名曰記,實則記中有敘有議,他的學術求真求自由,「無故亂翻書」,熔歷史與哲學於一爐,愛真理甚於愛吾師,在精神構成中追求存在於科學之外的廣袤世界等卓見在娓娓之中打動人心,他的寧靜、睿智與風骨讓人真想和他一樣好好上學。
所有人的渠道和機遇:圖書館如何促進聯合國2030年議程
(ACCESS AND OPPORTUNITY FOR ALL: How libraries contribute to the United Nations 2030 Agenda)
英文版下載網址
https://www.ifla.org/files/assets/hq/topics/libraries-development/documents/access-and-opportunity-for-all.pdf
中文版下載網址
https://www.ifla.org/files/assets/hq/topics/libraries-development/documents/access-and-opportunity-for-all-zh.pdf
中文簡略版下載網址
https://www.ifla.org/files/assets/hq/topics/libraries-development/documents/sdgs-insert-zh.pdf
國際圖聯戰略框架2019—2024(IFLA STRATEGY 2019-2024)
英文版下載網址
https://www.ifla.org/files/assets/hq/gb/strategic-plan/ifla-strategy-2019-2024-en.pdf
中文版下載網址
https://www.ifla.org/files/assets/hq/gb/strategic-plan/ifla-strategy-2019-2024-zh.pdf
兩種文獻均為國際圖聯的出版物,旨在擴大圖書館在社會的影響,描繪了全球圖書館的發展遠景、指明了圖書館的發展方向,立足圖書館但超出圖書館,強調圖書館與多個領域的合作與融合,涉及圖書館管理、資源建設與服務的諸多方面,對各類型圖書館的工作和圖書館學研究的每個領域均具有指導價值。兩份報告均提供中、英文版免費全文的下載,便於不同英語水平的讀者獲取、了解和學習。2020年為「十四五」規劃年,希望這兩種文獻對我國各級、各類型圖書館與行業協會、以及圖書館相關的管理機構描繪圖書館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藍圖具有參考意義。
2015年9月,聯合國會員國通過的《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了涵蓋經濟與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科技創新、國際合作等領域的面向2030年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國際圖聯相信,在聯合國2030年議程的背景下,全球圖書館可以提高全社會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水平,為實現所有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支持。《所有人的渠道和機遇:圖書館如何促進聯合國2030年議程》指出,在以下6個方面圖書館助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①在專業人員的幫助下,提升包括數字、媒體、信息素養和技能在內的文化素養;②縮小信息獲取的差距,並幫助政府、民間團體和企業更好地認識當地的信息需求;③提供作為政府項目和服務場所的網絡;④通過使用信息通訊技術普及數位化;⑤充當科研和學術團體的核心;⑥保護並提供利用世界文化和遺產的機會。該文獻針對聯合國2030議程中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逐一指出了圖書館如何通過資源建設與服務助力該目標的實現,並分別精選2-3個全球各地圖書館的成功案例,給政府決策人員提出了「把圖書館相關內容納入國家發展計劃中」等三條建議。
《國際圖聯戰略框架2019-2024》於2019年 4月12日經國際圖聯管理委員會核准通過,是國際圖聯從願景到戰略再到行動的旅途中的一個裡程碑。該框架指出「我們的願景是建立一個強大而聯合的圖書館界,助力信息互通的文明參與型社會」,提出了四大戰略方向——強化圖書館的全球話語權、激發並提升專業實踐、連接並壯大業界和優化我們的組織,每個戰略方向都包含四項關鍵倡議,為強化力量、實現願景和使命構建了具體行動框架。
書 名:科學史筆記
作 者:吳國盛(著)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
科學」二字看似是人盡皆知的詞彙,但要回答究竟什麼是科學,科學是如何發展而來,相信大多數人,包括很多從事科學研究的科研人員都未必真正知曉。從暢銷書《科學的歷程》《什麼是科學》到《科學史筆記》,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教授一直致力於向大眾普及科學與科學史。《科學史筆記》由6篇講演、6篇訪談、18篇讀書札記和1篇答辯回應組成,雖不似先前兩本有相對完整的體系,卻能通過不同的文體形式讓讀者在閱讀中逐漸理解科學,慢慢消除對科學的諸多誤解,進而減少對科學的盲目崇拜與盲目反對。雖然這是一本科普類著作,但書中對於科學與技術、一階科學史和二階科學史、「科學家的科學史」向「科學史家的科學史」轉變等探討富有前瞻性與思辨性,無論對於大眾還是對於從事研究科學史、科技哲學等領域的研究人員來說都能在書中找到意想不到的樂趣。正如封面中所說,這是一本「有情懷的科學史、科學精神的獨到闡述」的著作。
書 名:德國技術哲學簡史
作 者:劉則淵,王飛(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
以技術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與討論,大多離不開對技術的哲學思考。從1877年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普(Ernst Kapp)《技術哲學綱要》一書出版以來,技術哲學在基於技術的哲學反思和基於哲學的技術批判這兩條進路上不斷向前發展。陳昌曙先生發表《要注意技術中的方法論問題》(《自然辯證法通訊》1957年第2期)一文中強調技術方法論對發揮辯證唯物主義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從而開創了當代中國技術哲學研究的理論先河。作為國內最早倡導和開展技術哲學研究的學者之一、技術哲學東北學派領軍人物,劉則淵教授一直致力於技術哲學研究,特別是德國技術哲學的研究,曾獲得第一屆陳昌曙技術哲學發展基金技術哲學貢獻獎。《德國技術哲學簡史》從探究技術形態及其技術概念的歷史演變入手,在分析了技術與自然、技術與科學的關係以及技術科學產生的社會歷史原因之後,對德國技術哲學產生的思想淵源進行了深入挖掘。書中關於技術哲學的發展、邏輯起點與若干問題的中德對話,既是對德國技術哲學發展的歷史回顧和總結,也展現了當代德國學者與中國學者對重要理論問題的探索與反思。劉老師為不少青年學者的著作做過序言,著作者大都感慨序言比正文更精彩。這本作為劉老師的親筆絕筆之作,更是值得一讀。
(註:在該書出版後不久,劉則淵老師特意寄該書到武漢大學,並囑咐我好生閱讀。我隨即在返程火車上閱讀起來,讀罷仍覺得意猶未盡。如今睹物思人,感慨萬千,深切懷念劉老師!)
書 名:知識大遷移
作 者:[美] 威廉·龐德斯通(著);
閭佳(譯)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8年
這本書通過大量的實證分析結果展示了在網際網路快速發展、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卻變得越來越無知,卻還意識不到自己的無知,這是達克效應的一種表現。作者強調人們不能只學習方法性知識,不能過於依賴搜尋引擎來獲取知識,事實上記憶和理解事實性知識依然非常重要。人工智慧時代,機器和系統能幫人們完成很多事情,人們也能隨時輕鬆地搜尋到想要的信息,但是似乎人們卻不知道自己應該去搜索點兒什麼信息了,以為每天接受到的被動的信息就已經可以滿足自己全部的信息需求了,其實不然。信息繭房帶來的個體認知和社會問題越來越嚴重。因此這本書的作者呼籲人們要多讀書,多學習和記憶知識,如健康知識、體育知識、理財知識、文化知識等,成為終身學習者。我們作為搜索系統和各類信息產品的設計者,也需要思考如何設計信息系統讓人們更好地學習、有更深入的思考、更有智慧。
書 名:實證的迷思:
重估社會科學經驗研究
作 者:葉啟政(著)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2018年
量化實證研究方法在美國社會科學各學科的主導地位早在1960年代就已經確立。除了經濟學等少數學科之外,定量研究在中國社會科學的普及之路起始於21世紀。一批青年學者在量化實證研究的浪潮下迅速崛起,圖書情報學當然也概莫能外。學術資源的傾斜式配置極易引起對量化實證研究方法的過度推崇,不利於各學科形成對社會和人類行為的多元理解。2017年至今,以經濟學為首的國內社會科學界掀起了一輪反思量化實證研究的熱潮(參見《經濟學研究中「數學濫用」現象及反思》等論文)。目前,此書是華人社會學界對量化實證研究反思的重要代表作,對量化實證研究的由來、歷史及演化軌跡進行了系統的梳理。由於葉先生在美國受過嚴格的量化研究方法訓練,所以這種「反水式」反思大大增強了本書的可信度。這也是我閱讀此書的初衷。但是,該書的臺式中文影響其可讀性和清晰度,例如「實證」「實徵」等詞彙的選用,因鄙人淺陋尚未明白其中的差異和作者如斯表達的深意。
書 名:不發表就出局
作 者:李連江(著)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
2020年12月10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這時候提這本書大有逆流興風作浪之嫌。但是,鄙人依然覺得它對於「青椒」和博士生的職業發展來說極具指導價值。在剛剛走上工作崗位不久時,鄙人曾經翻閱過《芝加哥學術生涯規劃》之類是書籍,也奉其中的某些忠告為自己的行為圭臬,例如「不要把個人價值的高低和所任職大學的排名等同起來,這一點對你的自尊心至關重要」,做好「自己擅長且喜歡的本職工作」才是王道。然而,這些以歐美學術生態為背景的書,總體上依然會給人「隔靴搔癢」的感覺。直到讀了李連江老師這本書,才算發現了最符合中國國情的「青年學者生存手冊」。用豆瓣網友最接地氣的語言對這本書進行概括,「可謂是切中肯綮且循循善誘了,一點都不裝、全是大實話。」
書 名:信息文明的哲學研究
作 者:肖峰(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
信息文明是一個涵蓋領域十分巨大的文化範疇,它明晰地描述著我們當下社會時代特徵和社會樣態,成為了新時代所有學科領域都繞不開的概念範疇。肖峰教授是國內科技哲學領域的知名學者,其先後著有多部關於信息哲學方面的著作,而《信息文明的哲學範疇》則是肖峰教授最新出版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最終的成果。
「信息王國」不僅包括複雜多變的技術工具及深藏其中的代碼程序,還包括能夠解釋這些工具與代碼程序的產生並作用於社會主體行為的內在機理和社會表徵。可以說,信息文明是時代轉型的引領,也是一種不同於過去文明形態的新文明形態,它的存在是多方面的。從哲學的視角分析,一方面包括文化世界信息化過程中的一系列客觀現象,從信息技術到信息經濟、信息政治等;另一方面則是信息社會文明化後所形成的價值觀與社會倫理道德規範。全書共分七章,43.7萬字的篇幅為讀者呈現了「信息文明」背後的哲學意涵與特徵,為專門從事此類課題研究的讀者梳理了「信息文明」的哲學概念體系,並從本體論、社會哲學、價值哲學、道德哲學和實踐哲學等方面剖析了信息文明的內在結構、邏輯進程、整體意義和實踐形態。
書 名:文化生態學
作 者:黃正泉(著)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5年
文化生態學的概念自西方哲學界傳入我國已有幾十年,每當從其他文章中發現對文化生態問題的研究都不禁讓我好奇文化生態的系統理論闡述是什麼樣子。直到去年從一篇文章中找到黃正泉教授出版的這本兩冊百萬字的著作《文化生態學》。
文化生態學可作為哲學與文化學交叉而生的新的研究領域,學者們不是套用「生態學」的理論框架解釋文化與文化現象,而是以「文化生態」作為一種事物,將其置於現實社會文化生活中,去分析人在某種文化生態中的行為及其適應性。人不是抽象的存在,人是文化生態的存在者。《文化生態學》是一部關於文化生態問題的啟蒙之書,也是構建文化生態觀的扛鼎之作。全書共十章,分別從文化生態學的基本理論架構入手,在分析文化生態與社會和諧關係基礎上,陸續闡釋了東西方文化生態的理論差異、反文化生態的批判、文化生態的運行之道和現代文化生態建設等相關問題。
書 名:圖書館學家彭斐章九十自述
作 者:彭斐章(著)
出版社: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
《圖書館學家彭斐章九十自述》是一本口述史形式的、充滿生活氣息的、有溫度的回憶錄。文華時光、留蘇歲月、學成歸來、那些日子、砥礪前行、六秩之後……,一段段鮮活的文字使彭斐章——這個永遠是一個給人以信心的人,永遠是一個鼓舞人們前進的人(韓繼章研究員語)的形象感人肺腑。該書是一部人生教科書,不僅是彭先生的個人史,也是一位學者、一位教育家的奮鬥史,同時也是一部學科發展史。對於研究圖書館學教育發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該書傾注了整理者柯平教授對彭先生的無比景仰與愛戴之情。《九十自述》也體現了彭先生的家國情懷以及為人、為學、為師之道,先生是學科發展的開拓者與領路人,啟迪引領我們不斷前行!
書 名:暮雨弦歌——西德尼 • D • 甘博
鏡頭下的民國教育
作 者:李明傑,徐鴻(著)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
《暮雨弦歌》書名本身意境悠長,一幅穿越時空的悽美畫卷,一段豐富多彩的民國教育史,讓我們跟著美國人西德尼·D·甘博的真實鏡頭,一起走進民國教育的歷史現場。甘博(Sidney D. Gamble,1890-1968)是社會經濟學家、美國傳教士,因攝影與中國結下奇緣,4次來華。本書精選甘博1917-1932年拍攝的教育主題照片,分若干專題,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面反映民國教育的真實景象,每張照片配有詳細文字說明與背景資料,是迄今可見的唯一的民國時期教育的照片集,通過照片、故事還原史實,是一部圖文並茂的文化史奇蹟!
書 名: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
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
作 者:[德] 揚·阿斯曼(著);
金壽福,黃曉晨(譯)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5年
《文化記憶》是揚·阿斯曼系統提出「文化記憶」理論的經典之作。該書從「記憶」(有關過去的知識)、「身份認同」(政治想像)、「文化的連續性」(傳統的形成)三者之間的關係談起,同時以古代埃及等三種文化中這些關係如何發揮作用展開論述。該書是記憶研究中的「經典之作」,被多次再版並譯成多種語言,並為作者贏得「德國歷史學家獎」這一德國歷史學界最高的榮譽。
推薦這本書還有個小插曲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位同齡的研究中國古代史的同事看到我在讀《回憶空間》,就問我你怎麼沒一起買《文化記憶》(嗯,因為不是一起下單的)。我瞬間折服於歷史學研究者深厚的功力,是如此「學貫東西,信手拈來」。這也是本年度最為打動我的「學術事件」,讓我深刻地感覺到自己還需更加踏實與努力。新的一年,願與大家一起「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書 名:遺產利用
作 者:[澳] 蘿拉·簡·史密斯(著);
蘇小燕,張朝枝(譯)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
能在每一年讀的大量的書裡,被認真閱讀並最終被挑選出來的,除了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外,大多也都是帶著「感情」或者「故事」的吧。蘿拉·史密斯這本《遺產利用》圍繞「權威話語」與「遺產」展開討論,確實打開了我對於「遺產」與「政治」間聯繫的興趣。讓下半年不自覺地就讀了很多國際關係相關的研究。
另外,我在「顯擺」張朝枝教授贈送的籤名版時,好友就贈閱了我從英國帶回來的Uses of Heritage原版。這種被「學術摯友」環繞的幸福與壓力感,也是年度值得紀念的事情。
書 名:語言與沉默:論語言、文學與
非人道
作 者:[美] 喬治·斯坦納(著);
李小均(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3年
本書是20世紀西方文藝批評的經典著作。作者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1929-)認為閱讀是行動方式,「我們參與在場,我們參與書中的聲音。我們允許書中的聲音進入我們的內心深處,儘管不是完全不設防。一首偉大詩歌,一部經典小說,擠壓在我們身上,它們攻擊、佔有我們意識的穩固高地。它們對我們的想像和欲望產生作用,對我們的抱負和最秘密的夢想施加影響;這是一種讓我們受傷的奇怪主宰。」「好的閱讀要冒巨大的風險。它會使我們的身份、自我變得脆弱。」(17頁)他引用卡夫卡的一封信中的話:「一本書必須是一把冰鎬,砍碎我們內心的冰海。」(79頁)書中《聖經》一文,敘述了《聖經》英譯本的產生,以及1382年以來的威克裡夫本、到欽定本、廷代爾本等等諸多版本的變遷,還有它們對英語的影響,以及帶給人的閱讀感受。此外,書前劉象愚寫的「總序(二)」,是一篇專門探討「經典」概念以及經典標準的文章,劉象愚認為,內涵的豐富性、實質的創造性、時空的跨越性、無限的可讀性是經典所應具備的條件。本書原名為Language and Silence,1967年。
書 名:顧頡剛讀書筆記
作 者:顧頡剛(著)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2011年
此書屬於《顧頡剛全集》之一種,全17冊。顧頡剛先生積累近筆記二百冊,有四五百萬言。其中多有與圖書館學相關者,如關於目錄學之「目錄書之七分法與四分法」(1冊63頁)、「書籍分類」(1冊305頁)等,關於圖書史之「類書起於徵事」(1冊108頁)、「叢書始於《大、小戴記》」(7冊355頁)等,關於圖書館史之「嚴可均論藏書」(1冊146頁)、「唐代藏書之盛」(1冊142頁)等,關於古籍整理之「標點古書」(2冊270頁)、「顧炎武論古籍不可輕改」(10冊293頁)等,數量達兩三百條之多。尤為可貴者,這套書還附有一冊《篇目分類索引》,便於按主題檢索。此套書亦可視為顧頡剛先生的個人閱讀史資料。從中可以看到一位歷史學家的閱讀與成長過程。
書 名:技術與時間:愛比米修斯的過失
作 者:[法]貝爾納·斯蒂格勒(著);
裴程(譯)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2002年
在2014年國際圖聯裡昂年會上,法國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應邀為大會作主旨報告,題為「閱讀的未來」。貝爾納·斯蒂格勒對哲學、技術和數位化的研究有很高的造詣,在他的大量作品中最具知名度的是1994年出版的《技術與時間》,斯蒂格勒關於技術與哲學關係的探討,不只在理論層面,而且對產業和社會發展也具有深刻影響。
本書於2002年1月由譯林出版社出版,法國國家圖書館的裴程翻譯。本書探討了技術與時間在人類本性中的地位和功用,希望在技術、時間與人類本性之間建立一種新型關係。他認為技術固有的器具性體現了人的代具性的本質,這種依附於技術的人的本性就是時間,應將人的本質建立在技術(工具)之上。裴程稱之為「一個很有法蘭西風格的大膽命題」。斯蒂格勒認為,技術是工具,或假肢,並已成為人的一部分。人類知識和技能通過語言、技術等工具延續了下來。工具是從屬於人的,但遺憾的是,由於我們對技術過於膜拜,以致技術反過來把人給徵服了。他一再強調應當在技術的變革中把握人類自身的變革。
書 名:中國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
作 者:[美] 傅高義(著);毛升(譯)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
本書跨度之大、數據之詳、立意之高,恰如王賡武先生所說,很難「有第二個人能比他寫得更精彩、更能準確地理解這兩個歷史悠久並懷有深刻歷史關懷的國家」。它不是純粹的歷史書,可以對已經過去的歷史下定論,也不是通史類的教科書,可以年表的形式匯集並敘述歷史;更不是說教式的啟示錄,就像作者所說的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對中日關係進行客觀理解,能對改善關係有所貢獻」而已。本書觀點鮮明,條理清晰,文字流暢。這裡用三個關鍵詞對這本書談一點感想。
第一,「平實」。本書時間跨度一直延續到今天,而且觸及的不少是正在發生且看法不一的人物和事件,其難度可想而知,但作者保持了一種儘可能客觀、樸實的態度,在具體事件和人物的敘述上避免偏頗。有些事件必須要放在當時的情境中加以考察,不能用現代人的觀點給過去的事情下結論。因此作者儘可能將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及其人們的態度做詳盡的交代,以便讓讀者有一個自我判斷。
其次是「詳盡」。雖然本書像作者所說的那樣不屬於歷史論著,但是本書仍以史實為依據,以資料為基礎,並把來源仔細羅列出來。本書不僅有大量注釋,而且各章涉及的參考資料都詳盡收錄,以便讓讀者自己去追根尋源,作延伸閱讀。作為《日本第一》和《鄧小平時代》這兩本暢銷書的作者,傅高義先生不愧為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日本通和中國通。現在這本囊括1500年歷史的大作,其史料之詳實、數據之細膩,也同樣令人欽佩。
第三是「善意」。這裡借用了金耀基先生對本書的評價,當然還要加上金先生所說的「智慧」。所謂「善意」,一方面表明了作者的出發點,一方面也展現了作者的「智慧」。作者深知,兩國這麼多年來如此深厚複雜的恩恩怨怨不可能靠一本「善意」的書可以解開的,而是要用心讓雙方的後人能夠以更客觀的心態看待過去的事情。比如,在日本侵略滿洲和臺灣的問題上,作者以當時西方列強的價值觀作為鋪墊,就像美國人在1905年舊金山世博會上豎起的高大的進步之柱以炫耀徵服者的力量一樣,當時日本全國上下這種拓殖為榮的心態促成了事件的發生,但是對中國人來說,這是無可爭辯的侵略行徑。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就像每一個讀者都會有自己的判斷一樣,我對這一「善意」表示敬佩的同時,也深深地覺得這不是一個易解之結。但讓我們順著作者的「善意」和「智慧」,願本書像京都嵐山上的那塊石碑一樣,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至少能確保「中日不再戰」。
書 名:循證醫學信息模型構建與應用
作 者:徐維(著)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
醫學信息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醫學有著龐大的分支領域,而信息學在信息生命周期不同階段可以呈現不同的需求、類型和實體,兩者結合衍生出豐富和複雜的研究方向。
《循證醫學信息模型建構與應用》採用獨特的視角梳理循證醫學信息相關的電子病歷、臨床研究、臨床實踐指南和臨床路徑信息體系的發展脈絡,並在深入分析循證醫學信息數據語義和結構的基礎上提出構建循證醫學信息參考信息模型和概念模型的思路和方法,探索我國醫學信息學標準化的發展之路。
近年來我國陸續出臺了有關電子病歷和臨床路徑信息規範與標準,大大促進了醫學信息化的建設與發展,也加快了循證醫學信息領域的研究步伐。但是在如何將這些標準運用到實踐並建立起模塊化、結構化、標準化的循證醫學信息體系,如何在大數據背景下最大程度地挖掘和開放醫學信息、並實現醫學知識共享方面,還缺乏深入研究。本書探索循證醫學信息體系中,電子病歷、臨床研究、臨床實踐指南和臨床路徑信息模型發展至今的演化過程,闡述元數據、本體和關聯數據等概念在醫學信息領域的定義和應用,並且詳盡解構經典信息模型和系統的語義、語法結構,揭示其構建原理,特點及優勢,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循證醫學信息體系的構建路徑。
本書作者具有豐富的研究經歷和教學實踐,這些年來在醫學信息學領域潛心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循證醫學信息體系。本書從一個新的視角展示該體系建立的思路與路徑,不僅對醫學信息學學生開闊視野,深入學習專業知識,而且對醫學信息學研究者深入了解經典信息模型的構建,創新研究思路與方法,都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書 名: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
作 者:[美] 愛德華·威爾遜(著);
梁錦鋆(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
如果說「人性」是人文學科一直追問卻永難抵達的神秘之境,而「文化」是人類從走出非洲到漫步太空這一路走來所刻寫的印記和形成的觀念,那麼當有人告訴我們:無論是變幻莫測的「人性」還是衝突四起的「文化」,甚至是現代人引以為傲的精巧而繁複的經濟政治制度設計,都有其生物學基礎。現代心理學和腦科學以大量的實驗研究證明:舊石器時代的基因依然在制定人性的基本法則,基因和文化是相互塑造協同進化的,社會倫理規範由心理發展的遺傳傾向促成,而道德情操是基因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會不會被撥雲見日般的頓悟感擊中?
引發20世紀數次生物學革命、「社會生物學」創始人、暢銷書作家愛德華·威爾遜在《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中,站在由數、理、化、生等自然科學架設的現代科學之巔,用放眼全球、遠眺未來的廣闊視野和理想主義者的激情,試圖為人文學科找到內在統一的科學性。他從闡發17、18世紀啟蒙思想家「知識統一論」的終極理念出發,通過回顧科學哲學的發展史,梳理歸納法和化約主義對現代科學發展的貢獻,解構人文、藝術、社科、倫理、道德的本源,探討不同人文學科是否存在類似自然科學那樣建立在分子和原子基礎上的統一性,從而描畫出在科學與人文之間達成知識融通的毛細血管。
書 名:掙扎的帝國:元與明
作 者:[加] 卜正民(Timothy Brook)
(著);潘瑋琳(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
作為《哈佛中國史》這套巨著的第五卷,由叢書主編卜正民親自操刀的《掙扎的帝國:元與明》被人提及最多的是,首次從氣候環境史的角度講述元明帝國的發展與興衰。然而,作為一個「數字」踐行者和「人文」愛好者且試圖窺探人文研究典型研究範式的人,我看到的是一個史學大家對多重證據法的嫻熟運用,和面對繁雜的證據時,如何像臨陣的將軍一樣運籌帷幄、排兵布陣,將艱深的學術研究講述得文採斐然、引入入勝而又不失嚴謹與規範。
發源於「集體記憶」的「社會記憶」理論,系統性地將記憶從歷史中剝離開來,不僅對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學、民族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為史學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在「二重證據法」、「三重證據法」、「四重證據法」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多重證據法」。除了正史之外,尤其重視民間文獻和田野調查,而口述歷史、私人檔案、傳說歌謠、戲曲戲劇、節日儀式、遺址遺蹟,甚至自然科學研究的成果,無不可成為其證據。卜正民開篇從「龍見」的民間傳說和記載入手,敏銳地發現了「龍見」與氣候環境惡化和自然災害之間的聯繫,並運用氣候環境史的成果與各種史學典籍、奏章黃冊、方志家譜、私家筆記、詩詞歌賦、繪畫藝術、金石瓷器、樹輪冰川等進行嚴密的參照和互證,同時又以極富啟發性的講述和精緻的結構編排告訴我們,元明二朝國族王侯的政爭與殺戮、社會文化的割裂與碰撞、商業經濟的萌芽與發展,是如何在掙扎和突圍中,一次次地受制和屈服於全球氣候環境變遷所造成的自然災害。
此書讓我們時常置身於這樣的場景:川西高原的冰川開始向東推進,戶部奏報長江下遊「凍死人民無算」,著薄衣的詩人張玉娘抖索著填了一闕《憶秦娥·詠雪》,號稱「素不寫雪」的董其昌破例畫下了《燕吳八景圖》,鑑賞家李日華在日記中寫下「寒甚」,遠在地球另一端的米開朗基羅在佛羅倫斯堆了一個巨型雪人,而這災禍早有預兆:海南瓊州府的縣民親眼看見五彩雲霞中,有九條龍在慢慢逼近……
書 名:網上遺產:被數字時代重新定義的
死亡、記憶與愛
作 者:[英] 伊萊恩·卡斯凱特(著);
張淼(譯)
出版社:海峽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
2020年閱讀的新書中伊萊恩·卡斯凱特(Elaine Kasket)的《網上遺產:被數字時代重新定義的死亡、記憶與愛》(英文名為All the Ghosts in the Machine)給我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作為心理學家的伊萊恩·卡斯凱特這本書的主題其實在中譯名中已有反映,卡斯凱特在書中重新定義了數字時代的「死亡」,並就與之相關的社會、文化、技術等問題展開了論述。在卡斯凱特看來,數字時代的「死亡」有三種形式:(1)自然人死亡,他(她)留在數字世界的各種信息也隨其消逝;(2)自然人並未去世,但是其主動將個人有關的各種數字信息刪除,宣告個體在數字世界的「消亡」;(3)自然人雖死亡,但是其在數字世界的各種信息仍然有人維護,在數字世界這人其實並未「死亡」。書中的許多問題都是值得圖情檔學人思考的,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數字世界信息的保存問題,關於這一話題,雖然圖情檔學界早有涉及,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真正做得怎麼樣呢?就像我們現在通過報刊、檔案、日記、書信、圖書等了解過去,未來很有可能是要通過Email、網絡新聞、Blog、網絡評論等來理解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但是這些信息我們保存了多少?保存的怎麼樣?數字時代的人文研究有多少值得利用的數字資源?這或許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書 名:執拗的低音:
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
作 者:王汎森(著)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2020年
王汎森先生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執拗的低音》一書主要收錄的是作者2011年3月擔任復旦大學光華講座時所作的四場演講稿件。該書所謂的「低音」包含多個方面,概而言之是指那些處於歷史邊緣、被忽略的聲音。王汎森先生通過對近代歷史資料和著作的分析,發現歷史上很多「低音」在歷史轉型的關鍵時段,往往會被主流所「拋棄」,但是這些「低音」非常頑強,始終徘徊於主流聲音之下,而這些「低音」所代表的思想也是其所在時代風貌的重要反映。作為一名圖書館史研究人員,王先生的觀點對我也是非常有啟發的。我們在研究圖書館史時,往往也都是將注意力集中在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機構,這些所謂的「主流」元素對於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確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不能只看到主流,主流的形成,很多也是人為建構的產物,我們還需要看到主流下面的「潛流」,歷史與歷史研究應該是多層次與多面相的。
書 名:怎樣做社會研究
作 者:費孝通(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3年
社會學研究在中國已逾百年,費孝通先生作為中國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該書輯錄了費孝通先生在社會學人類學研究領域的一系列作品,包括會議講話、談話記錄、書評、隨筆、寄言等,從科學認識社會研究的意義、了解社會客觀規律、掌握社會研究方法多個方面充分展現了費孝通先生在社會學研究領域的獨到見解和學術取向,併集中記錄了其深入實地進行田野調查、民族調查、社區調查、農村調查的研究實例,對研究者在社會調查中如何提出問題、如何真實有效的進行資料收集和分析、如何從單案例中歸納整體特徵等問題上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閱讀此書,能夠從費孝通先生的歷史視野中窺探中國社會學調查研究中「本土化」話語體系的建構歷程,深刻感受費孝通先生「從實求知」「經世致用」的學術情懷,體悟社會學研究的獨特魅力。
[美]愛德華•英奇,[美]克裡斯頓•都鐸(著);彭正梅,伍紹楊,陳亭秀(譯)
《批判性思維與溝通:理性在論證中的運用》(Critical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Use of Reason in Argument,7th Edition)一書由美國學者愛德華•英奇(Edward S. Inch)和克裡斯頓•都鐸(Kristen H. Tudor)所著,對批判性思維、溝通與合作進行了深入探討。2018年的第七版較之前版本更加強調了文化共向性和敏感性的論證形式,整本書共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論證構建概念框架」關注的是論證的概念框架,對論證與批判性思維的關係進行闡釋;第二部分「論證的要素」分析了如何構建和理解「主張」和「命題」這兩個重要概念;第三部分「構建和呈現延展論證方案」重點展列在單論證的基礎上架構全面的論證方案;最後一部分「交流論證」介紹從構建到呈現論證的過程。本書通過具體的例證、詳細的分析教會了讀者如何讓思考和溝通具有系統性、邏輯性和創新性,只有當研究者擁有了批判性思維時,才能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書 名:Elements of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
作 者:[美] Samuel Enoch Stumpf(著)
出版社: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
出版年:1993年
圖書館信息學堪稱哲學的交叉學科。該學科的很多基礎概念,如知識、意義、信息,同時也是哲學的重要概念。我們對這些概念所代表的事物的理解、處理,不可能不借鑑哲學領域已有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圖書館信息學中相當比例的研究都以特定的哲學流派或思想(如各種流派的分析哲學、現象學、科學哲學)為理論基礎。根據英國學者Cibangu和 Hepworth的統計,2008-2014年間,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 Journal Documentation分別發表了6篇和4篇以現象學為基礎的研究。不誇張地說,如果不了解近現代西方主要哲學思想,我們將無法讀懂大量英文專業文獻。為此,圖書館信息學的青年學者十分有必要掌握一定的哲學知識。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哲學教授斯通普夫所著的Elements of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就是一部適合非哲學專業人士閱讀的哲學入門教材。它按專題組織相關內容,涵蓋認識論、形上學、倫理學、宗教哲學、政治與社會哲學等專題。內容深入淺出,語言(英語)通俗易懂,完全可以被英語四級及以上的本科生所理解。
書 名:現實的社會建構: 知識社會學論綱
作 者:[美] 彼得·伯格,[美] 託馬斯·
盧克曼(著);吳肅然(譯)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
《現實的社會建構》是美國社會學家彼得·伯格和託馬斯·盧克曼於20世紀60年代出版的著作。百度百科這樣介紹這本著作:社會學領域的經典,與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涂爾幹的《自殺論》齊名,開啟了社會科學領域一個跨學科的學派——社會建構主義。最後一點或許存在爭議(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創的文化歷史理論可視為社會建構主義的更早代表),但稱《現實的社會建構》為社會建構主義的扛鼎之作毫不為過。書中有關日常生活知識如何在社會交互中形成,如何成為社會成員共享的意義,如何內化為個人的行為知識,如何建構現實等見解,都已成為社會建構主義的核心思想。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圖書館信息學領域出現的各類社會文化視角的研究,如信息行為研究、信息素養研究等,都奠基在這些思想之上。至少從一定意義上說,要理解這一流派的圖書館信息學研究成果,《現實的社會建構》是一部必讀著作。
書 名: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
變遷
作 者:[德]阿萊達·阿斯曼(著);
潘璐(譯)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
記憶是什麼?是神經纖維中閃爍的電流,還是人類存取信息的生物能力?文化記憶給了另一個視角,即從文化學的角度考量記憶的技術性與文化性的媒介。畢竟,文化被視作人類在不同情境中或大或小的共有想像,所依賴的是「集體不可遺傳」的記憶。那麼,我們如何理解文化記憶?《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與變遷》呈現了解答之路與見解。循著這本書,應該會發現,信息管理早已作為必要構件參與其中。
隨之,於信息管理而言,需要理解文化記憶顯示為怎樣的功能,這決定著信息管理的情境、導向與形態。本書從死者紀念、身後功名、歷史回憶給了參考,不同功能正決定著什麼是重要的且如何保存,直指信息管理的要義。而書中引介的「存儲記憶」與「功能記憶」也回應了信息管理相關學科的認同困惑——為何檔案館、圖書館等在資源有限的人類世界中作為奢侈空間而源源不絕。
當然,文化記憶也對記憶之地——檔案館這一脫離人類生物實體的存儲器予以解讀,驅動我們理解與思考另一前提——記憶媒介,從而發現檔案館乃至更寬泛的信息存儲空間是如何保存並建構著過去。由是,隨著人類世界逐步向數據化推進,記憶存儲器看著擁有無比的擴張空間與功能,新的形式是否會被想像並創造?對應於記憶,遺忘的承載體又是怎樣的?那麼,一切答案是什麼,或者我們可共同探索的問題是什麼?不妨,就看看書吧。
書 名:Recordkeeping Informatics for a
Networked Age
作 者:Frank Upward, Barbara Reed,
Gillian Oliver, Joanne Evans (Eds)
出版社:The Monash University
Publishing
出版年:2017年
網絡時代、資訊時代、數字時代、數據時代……這些詞想來已不陌生,對前沿的追尋者們甚至稍顯過時。然而,我們真的懂這些詞意味著什麼嗎?我們是否懂得我們所處的世界被這些詞賦予了什麼含義,圍繞信息究竟創建出了怎樣的時空,我們從何著手,如何應對?《網絡時代的文件管理信息學(Recordkeeping Informatics for a Networked Age)》引領著發問與探索,它將文件管理置於核心,給出它的答案。
它由信息著手以洞察數位技術在當下構築、拓展的世界,所探查的是人類為世界所生成的信息降臨於世後是怎樣流動的存在,以連續性的思想詮釋數位技術應用之下各處留痕的信息如何同人類一般在動態的情境中成長、消亡、重生。它指出,網絡時代的信息顯示出前所未有的量級與內容的複雜度,於人類而言,這如同遠古時代一般,是一片蠻荒與混沌。那麼,信息+文件管理是人類應對的根本策略。
隨之,文件管理信息學在這其中逐漸建構,用於說明專家與業餘的文件/檔案工作者,如何結合連續體思想與元數據「方法」,通過檔案化的流程理解與管理信息,促進信息同人類的共生共長。由此,不妨跟隨這本書,回溯文件管理,探尋網絡時代賦予的信息情境,發現從容應對的認知觀與行動方法。
書 名:圖書館學原理
作 者:宓浩,劉迅,黃純元(著)
出版社: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出版年:2013年
《圖書館學原理》是「知識交流論」的奠基之作。該書由宓浩主編,宓浩、劉迅、黃純元編著,1988年5月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首版,後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再版。作為一名圖書館學人,《圖書館學原理》對我而言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每當我陷於理論或現實問題的「迷茫」時,都不由得會拿出這本書來翻翻。每每讀之,常常不忍釋卷。在我的學術視野裡,《圖書館學原理》是一部「未完成的經典」。稱其經典,是因為「知識交流論」之於圖書館職業本質的深邃理論洞見歷久彌新。即使在今天,「知識交流論」依然生機勃鬱,華彩粲然。然而,我也常常喟嘆於這部經典的「孤獨」。於我而言,這種「孤獨感」既源於「知識交流論」與傑西·謝拉的「社會認識論」等理論雖然分享頗為接近的立場卻惜乎未能融合銜接的缺憾;也源自於「知識交流論」的創立者先後英年早逝後後續理論與實證研究跟進的乏力。無疑,「知識交流論」要走出「孤獨」,需要圖林的堅守,更需要後輩學人的開新。
書 名:計量經濟學導論:現代觀點
(第6版)
作 者:[美] 傑弗裡·M·伍德裡奇(著);
張成思(譯)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8年
時間,常常是證明學術著作生命力的首要維度。由Jerrey M. Wooldridge所著的《計量經濟學導論:現代觀點》迄今已出版到了第六版,這表明該書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在諸多同類書籍中,我獨鍾情於此書,首先是由於此書「舉重若輕」的著述風格。從一定意義上說,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計量經濟學奠定了經濟學研究興盛的方法基礎,而興盛的經濟學研究又進而對社會科學其他領域的研究產生了深刻影響。每當在回應其他領域的學者對於圖書情報學(LIS)的科學性和學術貢獻的質疑時,我覺得,對通用研究方法應用的不足是造成LIS無法與其他學科展開深度對話的一個關鍵壁壘。當前,計量經濟學的應用範疇早已超出了經濟問題研究的範疇,計量經濟學所發展的方法與工具已成為展開社會問題研究的「公器」。現階段,我國的LIS研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迫切地需要計量經濟學這個學術「公器」,這不僅是由於公認的有公信力的研究方法是保障LIS研究得到學術界認可的第一道門檻,而且也是我國圖情學術共同體與其他領域的社會問題研究者共建學術話語體系、共享學術研究成果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