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座帆狀的造型新穎的人行橋,豎立在老鐵路橋的兩側,從查林十字車站延伸出來。除了北端A形塔柱外,其餘塔柱是以單側舷杆式託起整個橋面,感覺好像擺一艘船橫跨在泰晤士河上,讓兩岸的居民能夠自由往來。
倫敦是一個古老建築的大都會,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筆下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故事的背景所在地之一,雙城指的是倫敦與巴黎,這是一個充滿優雅文化的城市。
泰晤士河(River Thames)迂迴貫穿於大倫敦市區,塑造了一個水環境的都市,無數座的車行橋跨越其上,沿著河岸延伸人行步道,區隔醞釀出兩岸不同的生活習性,並借著橋梁的串聯溝通,開拓了南岸的發展。美國大都會紐約及舊金山的橋,往往是以大跨徑的橋梁取勝。泰晤士河寬僅約300米,相比較倫敦的橋,則多了一份嬌小纖細優雅的文化。20世紀末,倫敦當局為紀念21世紀千禧年來臨,特別成立相關委員會,除了興建眾所皆知的千禧蛋(Millennium Dome)及倫敦眼(London Eye)外,千禧橋(Millennium Bridge)與漢格福特橋(Hungerford Bridge或稱Golden Jubilee Bridge)亦為其中的計劃之一。
1845年,英國工程師布魯內爾(Isambard Kingdom Brunel)設計一座人行吊橋,連接漢格福特市場,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查林十字車站(Charing Cross Station)。車站旁的查林十字路成為倫敦著名的書街,有很多專門主題的書店。新建的漢格福特橋因鄰近漢格福特市場而得名,共兩座設在老鐵路橋兩側,取代老鐵路橋旁舊有的倍力橋構造人行道,銜接倫敦大摩天輪、查林十字車站及南岸區域,形成一個人行步道特區。本計劃還包括復原南岸具有歷史性價值的布魯內爾碼頭(Brunel Piers)中的素裡碼頭(Surrey Pier)。
1996年,本橋的業主威斯敏斯特議會(Westminster council)代表的跨河合資公司(Cross River Partnership)公開國際競標,由建築師戴維得生(Lifschutz Davidson)結合結構顧問WSP獲得評選。本案設計意象為帆船,特別的造型為其單邊不對稱式的橋塔,配置帆船式斜張吊索,連塔頂及主梁吊索錨碇處構造也特別設計,給行人的感覺仿佛不是走在橋上而是在船上,也意味著英國過去曾是海上大國。
單斜塔柱及吊索
1999年,本案正式委託營造廠施工,也是採取設計及施工(Design and Build)模式。但是本案的難點為,必須考慮既有老舊鐵路橋的基礎,以及二次大戰德軍空襲留下的炸彈,墩柱基礎位置的決定是一大課題。所以,結構顧問主管克拉克(Gordon Clark)曾戲稱其為採納及施工(Adopt and Build)。施工中最大考慮為緊鄰的地鐵北方線(Northern Line)及貝克羅線(Bakerloo Line),在現有橋墩旁施作新的橋墩基礎;另外還要顧及河上交通頻繁,施工方式採取節塊推進工法,構建250米長的鋼桁架,主梁每個節段約長50米,將橋身推拉過泰晤士河的橋墩。
新舊橋墩
本橋最大的特色為連續7跨的斜張橋,全長320米,寬4.7米,主跨徑60米,配置6個橋塔。主要是配合現有老鐵路橋的橋墩設置新橋墩,外斜單塔配合背拉吊索撐住橋面,並以特置的鋼頸圈箍住既有橋墩,作為偏心單柱橋塔的背拉作用力點。另外將新舊基礎串聯,聯結後的基礎長45米,高4米,重達250噸,以抵抗3000噸船舶以12節的行駛速度撞擊。1846年布魯內爾建橋時代的磚造墩柱基礎與其重疊,最後決定將最北橋塔位置北移,跨徑約增加10米,且將單柱橋塔改變為更高的A形塔柱,以承受更大的跨徑載重。
本工程為ICE設計施工的合約,合約精神為承包商須完成本項工程,而且僅有一個固定總價。由於橋塔的變更設計,使原工程費2100萬英鎊,追加至3950萬英鎊,所幸由於市長利文思通(Ken Livngstone)的親自協助,才解決了承包商財務以及技術的兩大問題。完工後兩側橋梁銜接至河岸,橋兩端提供無障礙電梯,形成獨特的親水步道空間,與鄰近的倫敦眼相呼應,提供南北岸互動的廊道。
無障礙電梯
橋旁倫敦眼
本文刊載 /《橋梁》雜誌 2019年 第1期 總第87期
作者 / 蔡俊鐿
作者系臺灣橋梁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