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6 17: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廣州荔灣法院 廣州市荔灣區人民法院
一年一度法院學術「奧斯卡」開獎啦!
近日,全國法院第三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評選結果揭曉,荔灣法院有2篇論文斬獲全國二等獎。
看看獲獎作品有哪些?
荔灣法院獲獎論文
全國二等獎
《補正與補充:民事裁判文書瑕疵救濟程序的完善路徑——以中國裁判文書網666份補正裁定為分析樣本》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人民法院鄧詠詩
《鯰魚效應:以先行判決「加速」繁案處理—以制度供給滿足人民群眾高效的司法需求》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人民法院辛野
陳祠平
西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倪仲偉
全國法院第三十二屆學術討論會由最高人民法院主辦、國家法官學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人民法院出版者聯合承辦。為確保評審水平和質量,主辦方組織資深法官、法學教授等專家在內的評選委員會,制定嚴格的評審程序和標準,經過多輪評審,在1846篇論文中評選出一等獎論文15篇、二等獎論文155篇、三等獎論文188篇及優秀獎論文328篇。
荔灣法院繼榮獲「全國法院第三十一屆學術討論會組織工作先進獎」「全省法院調研工作先進集體」後,今年延續獲獎勢頭,再結碩果,不僅展示了審判執行工作成果,更充分體現了法官、法官助理良好的業務素養。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讓我們一睹獲獎作者風採,聽聽他們的獲獎心得吧!
「國」字號「寶藏」法官:鄧詠詩
寫作感語
不知從何時開始,每年寫論文成為了我的習慣。寫作不易,有時甚至舉步維艱。既需要在繁忙的審判實踐中發現問題,通過紛雜的研究資料分析問題,經歷激烈的思想碰撞解決問題;還需要領導的大力支持,同事的幫忙指導和家人的包容鼓勵。因而,每一篇論文都飽含心血和充滿情感,或者不能獲獎,更多的亦是是不曾獲獎,但梳理知識、溫故知新、融合整理和自圓其說的過程,仿佛一次知識海洋的遨遊,又猶如一次心緒思維的洗滌,僅不知不覺讓我樂在其中。
個人小資料
鄧詠詩,荔灣法院民二庭法官,撰寫的論文曾榮獲全國法院第三十一屆學術論論會二等獎,全國法院第二十九屆學術討論會二等獎、第三十一屆全國副省級城市法治論壇徵文二等獎、「至正杯」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主題徵文二等獎等多項全國性獎項,參與完成一項省法院重點調研課題,獲評優秀課題,牽頭完成一項市法院重點調研課題,榮獲全市法院優秀調研成果一等獎,撰寫的案例分析、裁判文書多次在全市法院「三精品」評選中獲獎。
愛好
烹飪美食
繪製美圖
一身正氣的「萌系」法官:辛野
寫作感語
每當在實務中遇到問題,我都願意將它們記錄下來,仔細地去分析它們、解決它們,當內心中有了定論後,就將它們通過論文的形式固定下來,有的淺顯、有的繁雜,但一路堅持下來,發現大有收穫。
更加幸運的是想法能夠獲獎並得到認可。回想起寫作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自開始辦案以來,對於很多問題有了不同的認識,經常在否定自己中找尋結論,也經常在錯誤結論中徘徊不前,好在一切努力都有了結果,對於下一個問題也有了期待。
個人小資料
辛野,荔灣法院民二庭法官,曾獲評全市法院優秀案例通訊員、撰寫的論文曾榮獲廣東法院第三十一屆學術討論會優秀獎。
追光前行儒雅「後浪」:陳祠平
寫作感語
認識事物是由實踐到理論再回歸實踐的過程,對法律的熟知和運用亦是如此。於是,便有了此次下定決心的論文寫作。
不得不說,寫論文是一次沉澱,更是一場修行,會經歷山窮水復疑無路的困惑與焦慮,對選題來回否定、框架結構仔細推敲、內容表述反覆打磨,終於撥開「烏雲」,一一擊破。在這過程中,自己收穫頗多,對研究的法律問題理解得更深刻更徹底,便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激動、喜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次論文寫作於我而言並不意味著終點,而是開啟對理論研究學習的起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個人小資料
陳祠平,荔灣法院民二庭法官助理,撰寫的論文曾獲廣東省法學會醫藥食品法學研究會2020年學術年會三等獎。
近年來,荔灣法院高度重視學術調研工作,主動適應新時期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發揮思想引領作用,激發乾警學術研究熱情,培育濃厚學術氛圍,助推學術調研工作更上一層樓。
佳績是對奮鬥者的回報,今後,荔灣法院將再接再厲,久久為功,努力推動各項學術調研工作再創新成績,為法院學術研究工作貢獻更多荔灣智慧!
【類別 原創】
【撰稿 柚子醬】
原標題:《法院學術「奧斯卡」開獎,荔灣法院又雙叒被題名!》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