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邊的榕樹上
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
操場邊的鞦韆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
還記得童年的你對夏季的憧憬嗎?
在烈日下追逐玩耍
衣服溼透了也不畏懼炎熱
長大了,
夏天留給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
熱!熱!!熱!!!
你有沒有對這個問題好奇過
↓↓
在古代,沒有電風扇、空調、冰箱,
古人是如何熬過夏天的?
現代人過夏天的理想模式
空調+西瓜+冷飲+WiFi
↓↓
古代人過夏天的理想模式
蒲扇+涼亭+心靜自然涼?
↓↓
其實,古人抵抗炎熱的辦法,比你想像中還要「高大上」!快跟著小編一起圍觀從古至今,人類離不開的那些夏日必備「神器」!
夏季,
每家每戶必備的降溫工具就是扇子,
這裡總有一款
能帶你回到童年↓↓
中國素有「制扇王國」之稱。在廣東家庭裡,最常見的是蒲扇,由蒲葵的葉、柄製成,亦稱「葵扇」,質輕價廉,廣受歡迎。
廣東江門新會世稱「葵鄉」,具有千年葵藝文化,其火烙扇畫古色古香,細膩精緻。
圖為手藝人在葵扇上烙畫。
扇子不僅是活佛濟公手持之物,也是《西遊記》中太上老君、鐵扇公主用來扇火的寶物。扇子常常出現在影視作品中,與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你知道最遠古的扇子是用什麼做的嗎?
明文震亨《長物志》卷七:「扇,羽扇最古。」「扇」中有「羽」,沒錯,羽扇是扇子家族中最早出現的,至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
18至19世紀,中國出口西方國家的羽扇,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利用風扇製造人造風,是夏日取涼的方法之一。風扇的形式多樣,我們可以拿著小風扇隨時隨地享受涼風,也可以擁有一臺能製冷的電風扇。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憂子 攝
在古代雖然沒有電,但是我國歷史上「風扇」至少存在了兩千年。你能想像它長什麼樣子嗎?
四川彭縣一漢墓曾出土畫像磚,上面描繪了百姓在使用大型颺扇風谷,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手搖風扇,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其實一直大量存在,不過其主要角色不是取涼設施,而是作為一種實用農具被發明出來。
《天工開物》裡的颺扇構造圖,古代手搖風扇大致的樣子。
傳統風扇是靠人力驅動,也有靠水力驅動的特例。據北宋王讜《唐語林》記載,唐玄宗有一座為夏日避暑專設的「涼殿」,殿中立著一架「水激扇車」,就是利用水流的衝力帶動旋轉的木風扇。在清朝,立式風扇被發明出來,上發條後能自動轉動片刻。
網友常開玩笑說:「夏天的命是空調給的。」開關鍵一按,空調迅速製冷,室外依然是夏天,室內卻像冬天!在空調房裡吃冰淇淋,沒有比這更享受的事啦~
萬萬沒有想到,古時候就有「空調房」!當然,最初並不是所有老百姓都能擁有它,愛看古裝劇的小夥伴也許有聽說過哦~
銅冰鑑
銅冰鑑內部構造圖
用儲冰的方式避暑,有史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到先秦時,各諸侯國君開始儲冰,同時出現盛放冰塊的器物冰鑑。《詩經·七月》中「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說的就是此事。
用容器儲冰需求量遠遠不夠,於是古人想到了挖「冰窖」,可以說是天然的空調、冰箱。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挖井藏冰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保存冰塊用的冰窖規模也越來越大。
有小夥伴會問,在南方天氣這麼炎熱,怎麼可能儲冰?其實,即使在北方,冰窖裡的冰到了夏季大部分都自行融化了,因此儲冰者往往會採集比需求量更多的冰塊。
出自唐章懷太子墓壁畫
在宋朝南遷後,北方採冰的技巧帶到了南方,隨著冰窖的使用越來越廣泛,藏冰已不限於官方,民間開始出現買賣冰塊的活動,到了宋元時期,市肆裡買賣冷飲已不稀奇,砂糖冰雪冷元子、涼水荔枝膏,雪泡梅花酒、冰綠豆水……你嘴饞了嗎?
宋人市肆間賣冷飲
可惜
南方有些地方沒有雪光顧
挖不了冰窖……
廣東人在古代怕是
非常羨慕北方小夥伴的生活了
在南方,「80後」「90後」的童年記憶裡,床上消暑用品少不了竹蓆、決明子枕頭、綠豆殼枕頭……隨著科技發展,各式涼物科技感滿滿,街坊在網上就可以輕鬆購買風扇衣、水凝膠坐墊、涼感T恤等等。
在古裝劇中,我們發現古人睡覺用的枕頭總是硬邦邦的,常見為瓷枕,在物資缺乏的時代,皮膚接觸瓷枕瞬間帶來冰冰涼涼的感覺,如果有冰塊放入瓷枕內,那這個夏天能美美地睡個好覺了!
北宋定窯孩兒瓷枕
南宋青白瓷仕女枕
明代青花瓷枕
穿梭在廣州老城區的深巷中,你可能會偶遇到手工編織的藤椅,這門手藝的傳承人已越來越少,不過在古代,古人的智慧超乎你的想像,竹製和藤製消暑用具用途廣泛,形狀各異,其中有一物美名「竹夫人」,是一款普通老百姓也能用得起的涼物!
竹夫人
竹夫人根據人體的曲線編成不同的形狀,也有的呈圓桶狀。是不是讓你想到了抱枕呢?而它的用法其實和抱枕一樣,睡覺時將竹夫人抱在懷裡就有取涼的效果!
夏天除了炎熱給人帶來不適感,無處不在的蚊子也非常招人厭惡。這時候驅蚊水、室內蚊香液、無煙蚊香、驅蚊貼、電蚊拍……都能發揮出大作用!
古人愛薰香,先秦時「香」的使用就很廣泛,包括室內環境消毒、祛味、衣物增香都會「燻一下」,甚至連老鼠都可以用燻的手段將之驅逐,自然燻蚊子不在話下。
從考古發現來看,五千年前已有專門的薰香用具,遼西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就曾出土過一隻灰陶燻爐。到戰國時,薰香用具不僅器型漂亮,焚燻原理也更科學。
西漢錯金雲紋青銅博山爐(河北滿城漢墓出土)
現代有電蚊拍,古代則有拂子!拂子有柄可持,柄上通常紮上動物尾毛,或是棉、麻、棕長絲。唐宋以後民間多用棕櫚葉替代動物尾毛,俗稱「棕拂子」。
清代棕拂子
更令人驚嘆的是,明清時期就發明了「吸蚊燈」!那時候的吸蚊燈用銅製作而成,還有陶瓷、鐵皮質地的。外形上有個橢圓突出的鼓肚,上面有個大口,燈置其中,點燃後氣流從大口中進入,從上面的煙道排出,趨光而來的蚊蟲很容易被吸入而燒死。
銅吸蚊燈
看到這裡
有沒有被古人無窮的智慧
驚訝到了呢?
那些曾不起眼的發明
經過歷史演變
一直影響和改善著我們的生活!
你還知道哪些夏日「神器」?
評論區分享吧!
出品:大洋網
監製:朱文婷
文案:羅楓霖
部分來源:人民網、中國考古網、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