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面孔正出現在韓國。截至2016年2月,韓國共有6.23萬中國留學生,位居在韓外國留學生之首。韓國憑什麼吸引中國學生?可列出的因素包括入學門檻低、獎學金豐厚、韓流文化影響等。不過在韓國學習生活的畫風並沒有韓劇那樣風花雪月,反而呈現出現實派的嚴酷和奮鬥。攝影/高瑋 編輯/王崴 騰訊新聞《活著》欄目出品
2016年5月12日,首爾東國大學英語戲劇課老師Steve(左)給學生們布置作業。他的班上有5名中國學生。Steve來自美國,來韓任教很多年。他明顯感覺到中國留學生的數量在快速增加。留學韓國入學門檻並不高,留學生進入韓國高校不需要統一考試,韓國語能力測試考試TOPIK達到3級以上,韓國高校審核個人資料,通過一定比率篩選就可以入學。
韓國教育部門也在一直鼓勵高校增加「外國學生數目」和「用英語授課數目」。英語戲劇課的溝通語言為英語。課上,來自中國江西師範大學的交換生梁夢(中)正在跟同學討論表演動作。在作為交換生的這一學期中,梁夢非常喜歡首爾,她決定在交換結束後,回韓國繼續讀研究生,目前她正在努力學習韓語。韓語是小語種,中國留學生普遍認為留學需要跨越的最大障礙還是韓語。
教師隊伍中常常出現國際面孔。有法國和美國電影專業背景的Pip(後)被東國大學聘請為電影課老師。而他又創造了更多的國際化交流機會。借著紐約實驗電影人Ken Jacobs(中)來首爾做表演的機會,Pip邀請Ken來自己的班上開講座。
Pip在查看剛衝洗烘乾的Super 8電影膠片情況。他從法國帶來6臺Super 8電影攝影機免費借給學生使用,鼓勵學生嘗試用膠片拍攝短片。目前他執教的43名學生中有11名來自中國。Pip把中韓學生打散分成7組,每組每周完成一個短片,一學期下來,學生共製作了88個短片和一部各小組合作完成的長片。
首爾的高校往往佔地面積巨大。由於韓國國土面積70%以上是山地,於是依山而建,創造了一個個立體的校園空間。從首爾道山女子大學校園的草坪上能看到整個北漢山,視野非常開闊。
慶熙大學以歐式建築為特點,主樓和噴泉經常出現在韓劇和電影中。中國留學生木木說,慶熙大學的中國學生是最多的;其次是建國大學。建國大學邊上還有一條人氣很高的中國街,開滿了中餐館。
2016年5月31日,梨花女子大學130周年校慶當日,來自中國內蒙的姑娘韓聰聰穿上自己設計製作的傳統韓服拍照留念。她來韓國8年,目前在梨花女大服裝設計系讀研究生,是該系有史以來第一個外國留學生。讀研第一年,她獲得了全額4.5萬人民幣獎學金。有心的韓聰聰還通過網絡申請了HANSAE YES 24文化財團的獎學金,從一百多名世界各國留學生中勝出,拿到了每學期約1.3萬人民幣的獎學金,可以一直拿到研究生畢業。
韓聰聰的韓語達到6級水平,曾為《奔跑吧兄弟》、《冰雪奇蹟》等節目做韓語翻譯。目前她跟同學鄭松彥(左)一起在東大門附近租了一間小工作室,希望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韓聰聰以前談過韓國男朋友,她說「都說歐巴好,其實韓國男孩太實際了,從一開始交往吃飯就跟我AA,我還是喜歡中國男人的大氣」。最近韓聰聰和一個在蘇州工作的中國男孩談上了,經常往來蘇州和首爾之間,「我只要他對我好就夠了」。
Vico在海南上完大專,留學韓國拿到商科經營系本科學位,目前在天安南首爾大學韓中貿易專業上研究生。她的同學都是中國人。韓國大學一般根據語言成績和專業成績給予留學生獎學金,中國學生拿獎學金非常普遍。Vico在研究生第一學期拿到了減免30%學費的獎學金。為了能有個人空間,她租了一間小小的一居室,租房價格約合人民幣2700元。
本科時拿到韓國工作許可證明之後,Vico就沒再跟家裡要過錢。現在她在中韓合資的貿易公司裡做化妝品客服,月薪6000多元人民幣。如果是在韓國本土公司裡,內部等級制度會非常嚴格,而且韓國人是拼命工作的典型,晚上和周末加班加點是常事。「在餐桌上老闆要你喝酒你一定得喝,這是規矩。」相比之下,Vico所在的中韓合資公司就好很多,溝通起來更方便。
2016年4月20日,Vico(左二)所在公司組織了一場歌手金鐘國見面會。作為工作人員,Vico在活動結束前和金鐘國合影留念。對於韓國明星,Vico很喜歡但是不迷戀,「有那種特別瘋狂、為了見韓國明星而留學的學生,但那不是我」。
首爾崇實大學國際貿易研究生林軒(中)通過「奮鬥在韓國」網站,找到了一份在首爾黑石附近餐館打工的工作,工作時間從下午4、5點到晚上11點多。韓國最低工資委員會規定2016年韓國最低時薪為6030韓元(約合人民幣33元),一晚上忙碌下來,林軒大概能拿到200~300元人民幣的酬勞。林軒來韓國之前在廣東中山做塑料產品出口貿易,衡量了學費等因素,他選擇來韓國讀研究生。
吉林小夥宿鵬強的生活節奏更為緊張。每周日到周四,晚上11點到夜裡4點,他在江南一個小區擦完50輛車。擦車的同時背英語單詞。凌晨4點他坐最早一班公車回家,吃點東西,清晨7點開始睡覺。早上11點有課的話,睡兩小時就起來準備;有的課從傍晚開始,他就睡到12點多起床。月固定工資6、7千元。從大一擦車到大四,每學期兩萬多人民幣的學費和生活費都從這份工作中獲得。
宿鵬強的父母曾經在莫斯科做過十年服裝生意,後來08年金融危機,輪到一直寄宿在阿姨家的宿鵬強出門闖蕩。他做過群眾演員、餐廳服務員、高爾夫球童。最困難的時候,在北京一天只吃一頓飯,但也從來沒有跟家裡吭一聲。琿春很多朝鮮族同齡人來首爾念書發展,在父母的建議下,宿鵬強也來到韓國學習。如今快要畢業了,宿鵬強計劃畢業後回到琿春老家發展。
在漢陽大學讀語言的宋冰倩(中)也加入到打工者的行列。她在明洞夜市銷售水果和鮮榨果汁。她的韓國老闆在明洞夜市擁有四個這樣的果汁攤位,僱傭了4個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來明洞夜市的中國遊客特別多,懂中文又通韓語的中國留學生在這裡打工非常普遍。
「中國同學喜歡跟中國學生聚在一起,跟韓國學生交流得比較少,這樣下來即使待幾年時間韓語也並不好。」這是韓國學生對一些中國留學生的印象。但來自臺灣念商科的Sandy顯然不屬於那一種類型。下課後Sandy(中)和五六個韓國同學一起去喝啤酒吃炸雞。經常和韓國學生交流,Sandy的韓語水平提高很快。
中國留學生學習韓語,韓國學生也因為中國市場巨大而學中文。華僑後代陳志寧(右)於是當上了韓國學姐成惠仁的中文老師。華僑在韓國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幾乎都保留著中國國籍,並不加入韓國國籍。陳志寧的祖父和父親在首爾擁有一個私立中醫醫院,但陳志寧堅持學了電影。
陳志寧愛好詩歌,時長有詩作在雜誌上發表。韓語和漢語都很好的他在中韓兩國學生間起到了橋梁作用。當一個小組用「Kakao Talk」(相當於微信)商量作業的時候,韓國同學打字討論得很快,中國同學由於韓語受限,有時候插不上話,陳志寧便跟兩邊解釋溝通。但陳志寧有時也很迷惘,覺得自己是個不屬於任何地方的、沒有國籍的人。
來自中山大學英語專業的交換生Effie(右二)參加了韓國大學的劍道社團。她在中國的時候練過一點詠春拳。「參加劍道社不光鍛鍊身體,還能跟不同系科不同年級的韓國學生交朋友。」劍道社除了Effie一個中國學生外,其他都是韓國學生。通過劍道每天在一起訓練,Effie跟「劍友」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甚至比一起上課的同學還要親。
2016年6月1日,電影系大三學生南宮湧(左)跟電影圈朋友何宏業(右)在忠武路的大韓劇場等待入場觀看樸贊鬱的新片。南宮湧隨父母移居韓國,現在是《看電影》雜誌的撰稿人。他跟何宏業等一起成立了一個叫「羅賽塔」的電影小團隊,5月他們剛完成了一個短片參加微電影節。南宮湧希望將來做獨立導演。
2016年6月21日,南宮湧和韓國同學閔智鉉(右二)一起合作完成新媒體藝術課的作業。像他們這樣自由合作的中韓同學並不多。韓國學生和中國學生有一些深層次的矛盾:由於政府極力促進留學,給予中國留學生更為優厚的獎學金政策和打分制度,令韓國學生感到不公。中國留學生普遍能拿到留學生獎學金補助,韓國學生往往第一第二名才能拿到。
電影系學生孫琳(中)正在日以繼夜地拍攝自己的畢業作品,78小時只睡了7小時。建國大學表演系的中國留學生胡夢珊(左)擔任女主角。曾有傳聞說建國大學的韓國學生上街遊行抗議不公正的獎學金制度,後來建國大學迫於壓力做了調整。胡夢珊說她並沒有聽說過抗議事件,但她證實了現在建國大學中韓學生的獎學金標準是一樣的。
中國學生之間比較抱團,這次劇組成員有來自東國大學、建國大學、高麗大學、京畿大學以及正在申請學校的中國留學生的幫助。孫琳順利拍完畢業作品後,為了表示對劇組中國同學的感謝,特別組織了一次殺青宴,聚餐後又到忠武路去唱卡拉OK。同學們唱歌自拍玩得很High。
周末,留學生孫奧(左一)和小夥伴們租車自駕去了一趟韓國東海岸束草,自拍下了這張照片。整個朝鮮半島的海岸線很長,在韓國看海很方便,這是留學生活中的一抹亮色。韓國政府打算推行「學習韓國2020項目」,即2020年達到在韓留學生人數20萬的目標,預計將來中國留學生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