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位於濟南市市中區英雄山立交橋西北角的綠地新都會主樓——龍璽大廈舉行盛大儀式,最後一方混凝土被澆築到48層樓頂,標誌著這座總高度211.45米的超高層辦公樓正式封頂!這一高度,也讓龍璽大廈成功摘得南部城區「第一高樓」的桂冠。
這是「超高層專業戶」綠地集團在濟南的又一力作,繼303米綠地中心、428米綠地山東國際金融中心之後,第三座超過200米的摩天大廈。綠地集團對濟南超高層的貢獻可謂無人能及。
在高樓迷群體裡,對於這座樓的關注相對較高。不僅是因為它是南城第一座突破200米的高樓、南城的制高點,以及二環內第二座超過200米的摩天大廈,更重要的是,在可與預見的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它或許是二環內最後的200米級高樓了。
翻開地圖,看看綠地新都會的位置,可以說比較特別:它雄踞市中區兩大發展軸線——英雄山路和二環南路。這個位置,屬於傳統意義上的濟南南部城區,同時又是市中區的新核心、「中優」戰略的南大門、「南美」戰略的橋頭堡。
熟悉濟南城市發展史的人都知道,濟南市的金融商務核心,多年來一直在歷下和市中兩個區之間搖擺。上世紀90年代,濟南金融商務活動最為集中的地方,基本上處於市中區大緯二路、經四路、經七路這幾條發展軸線上。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隨著濟南發展重心的東移,市中區老核心逐漸失去了原有光澤。在重新尋找發展方向的過程中,市中區選擇了英雄山和二環南路的交匯處作為其新的發展核心來重點打造。
客觀地講,在較長一段時期內,濟南有著「住南不住北」的傳統,這也使得不少省市機關、企業和金融單位向南遷移。也正因此,南部城區方圓幾公裡內聚集了數十萬中產及以上階層的群體,呈現出現代服務業發達、消費需求巨大、居民財富能級高等特點。
今年7月23日,濟南又提出「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新的十字發展方針,以替代實行了十七年的「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戰略。
綠地新都會所處位置,正是「中優」與「南美」戰略的交匯處,即是「中優」的南大門,又是「南美」的橋頭堡。
從「中疏」到「中優」,從「南控」到「南美」,帶來的不僅僅是這幾個字的變化,而是從疏解、調控,到優化提升的重大改變。不再側重於從「數量」上做「減法」,而是側重於從「質量」上做「加法」。「中優」、「南美」兩大戰略要求,聚焦二環南科創帶等重點區域,集聚高端要素,打造高端載體,發展高端產業,推動城市品質化、功能現代化、業態高端化,同時還要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換句話說,在濟南市打造南部城市發展極的決心之下,綠地新都會將同享兩大戰略所帶來的質量提升上的政策紅利。
而在實質動作上,綠地新都會也引入了濟南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凱瑞集團等大企業總部,並建設了山東科創大廈,引入科技型企業。再加上瑞麗城等商業業態,整體條件已經相對成熟。
這次封頂的綠地新都會主樓——龍璽大廈在設計上摒棄了較為簡單和常見的「方盒子」造型,而是選擇讓四角通過以圓潤曲線銜接,四邊中部通過凹口設計增加立面細節,寓意含苞待放的荷花冠。在「方盒子」樓數量暴增的今天,這種帶有曲面造型的設計已然不多見。
大廈共設三個主入口,其中兩個在二環南路上,一個在英雄山路。這種設置可以將車輛分流;再加上分開設置的車輛出入口,以及地下兩層車庫及地面車道網,構築出有序的立體多維度交通空間,數條層次分明的立體交通路線,將人流科學有序地導入商業內街。老K認為,這樣的設置對於在大廈內上班的人群來講,還是比較方便的。
大廈的標準層面積約為1998平方米,分24間,面積區間70-124平,可以打通自由組合使用;每層層高4.05米,走廊淨寬約1.8米,相對比較舒適。同時,避免將立柱布置在轉角處,因此,在轉角處可以形成270度景觀視野,開闊的視野也有助於提升辦公環境。
在大廈一層南側,設置630平方米超大奢華寫字樓迎賓大堂,挑高9.8米,採用大理石地面、牆面鋪裝,成為企業的入戶門面及商務會客廳,為企業營造舒適自然的商務氛圍,提升辦公價值。老K也曾考察過不少辦公樓的大堂,大堂的面積是關係大廈是否「氣派」的重要因素,也是給客人留下第一印象的地方。
在大家比較關心的電梯方面,大廈共設18部客梯,其中2部擺渡梯,公共部分高、中、低區分三個區域,低區4部,中區和高區各6部,在較大程度上降低人們的等待時間。另外,大廈還在12層、24層、36層特設3個防火避難層。
可以預見,重新定義了濟南南部城區高度的綠地新都會龍璽大廈,在雙重戰略的加持之下,亦將開啟南城核心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