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晚報網9月11日訊
8月26日,博士張結海發文,揭發一名在博客上稱玩弄中國女性的外教,網友群情激憤,試圖揪出博客背後的人。
8月31日,有外報報導稱,博客作者給美聯社記者發信,稱博客寫作實為行為藝術,設這個套只為測試公眾態度。
網友一片譁然。9月2日,張結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其發文的目的之一也是在測試公眾自卑心理。這似乎成了一個套中套。
事件發展一波三折,套中套迷霧重重。但無論如何,公眾卻已經成了幾道測試的「小白鼠」。
又一場始於網絡的「通緝」開始了。8月26日,上海社科院心理學博士張結海撰文揭露:一名在上海擔任外教的英國人,在其博客SexandShanghai(欲望上海)中披露與諸多女人交往的過程和細節,並公然表示了對中國男人的輕蔑。
張結海撰文時的憤怒,是怒那些女人的純和蠢,更怒這位英國人利用外國人在中國的各種優勢,大行其樂,完全不顧教師的身份和素養。於是,張結海號召眾人齊心,找出這個被稱為流氓的外教,並將之驅逐出境。
文章在張結海的博客掛出後,迅速出現在一些人氣較高的論壇上,並以更為迅疾的速度被四處轉貼。網友們憤怒了,「通緝令」充斥了虛擬世界裡的中國網域,「破案」的決心已經超出了數月前「虐貓」事件中的眾志成城。
就在網友們和媒體四處搜集線索時,事件出現了戲劇性的轉變。8月31日,某境外媒體轉載了美聯社記者的通訊,該記者聲稱博客作者Chinabounder通過郵件接受採訪,並宣稱博客內容純屬虛構,只是一場惡作劇,目的是想檢測中國網絡警察的反應,他們有計劃地把網頁地址發給一些人,藉此調查「文化大革命」的精神是否存在,看看現代中國有了多少改變。更令人意外的是,發信者稱Chinabounder不是一個人,而是由一個英國人、一個澳大利亞女人、一個日本女人和兩個中國人組成的五人行為藝術小組。
本報記者隨後根據美聯社記者提供的地址,給Chinabounder發去郵件,在核實這一消息的同時進一步詢問其此次行為藝術的創意來源及目前公眾反應是否已達到其研究目的,但截至發稿時,仍未收到對方回復。
在Chinabounder限制了博客的瀏覽權限,並銷聲匿跡後,事件的另一主角張結海成了公眾關注的唯一。有人責其用意不真,有自我炒作之嫌;有人哀其被人戲弄,無意間成了實驗室裡的小白鼠。
而張結海對此事的態度,也在發生著明顯的改變。從最初的誓將「流氓外教」連根拔起,到之後冷靜分析「事件真實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現象確實普遍存在」,再到9月2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敘述其撰文披露博客的真實用意,令整起事件一波三折,戲劇性色彩更為濃烈了。
第 1 場 流氓博客現身網絡
張結海說,發現這個博客純屬偶然。此前他正在進行一項調查:外國女人眼中的中國男人形象研究。8月上旬,一位網友在張結海的博客上留言,說是有個老外寫的博客,建議張去看一下。
張結海點開了網友提供的連結,「SexandShanghai」,這是一個引人遐想的名字。熟悉美國電視劇的人會忍不住聯想起那部著名的「SexandCity」(欲望都市),不熟悉這部電視劇的人,也可以望文生義地猜到「Sex andShanghai」將會呈現怎樣的內容。
果不其然,緩緩呈現在張結海面前的,是一個所謂的英國人,在上海洋洋自得地周旋於一群中國女人中,這些女人美麗、聰明,其中大多數是他的學生。「所以,你們看,這個星期六我和Star在一起,星期天我和Yingying在一起。中間我通過MSN和Cherry聯繫,打一個電話給Rina,用SMS挑逗Tulip。Suasn我給她發了一封Email調情,並通過Wendy的博客向她求愛。」
這是Chinabounder在博客裡自爆的繁忙的周末,而令張結海更為憤怒的是這位外教公然在博客裡袒露心跡:我們不談愛,不談婚姻,甚至不談住在一起。
很明顯,這是一個熱衷於在女人堆中玩樂的男人,當然,也可以進一步貼上標籤:這是一個熱衷於在中國女人堆中玩樂的英國男人。而這位英國男人在享盡齊人之福的同時,還不忘譏諷中國男人。「這表明中國男人是怎樣的一條感覺遲鈍的、缺乏想像的魚。」(Thisgoesto show what a stolid and unimaginative fish China Man canbe.)
而隨後這位Chinabounder對中國社會的貶議,令張結海的憤怒於情於理、於公於私地達到了頂點。
「今天我懷著無比憤怒的心情告訴大家一個外國流氓的故事,並號召各位國人同胞一起行動起來,將這個外國流氓清掃出中國……」8月26日,張結海撰文《網絡追逐流氓老外大行動》,文章即出,一呼百應,網友們懷著同樣無比憤怒的心情尋找著Chinabounder的蛛絲馬跡。
「普通人也許是氣一個老外玩弄了那麼多中國女人,而我之所以憤怒,是因為他的教師身份,這樣的人不能成為老師,尤其是在中國。」張結海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普通人對這件事是否個個憤怒?憤怒的原因是否一如張結海所言?記者隨後採訪了八位網友,其中三位是女性,五位是男性。
中國的外教引進位度以及跨國交往的頻繁,成為流氓博客所述內容的現實基礎。
三位女性在得知此事時的反應:
Dancer:如果雙方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有什麼可氣的?就因為他是一個外國人?我能理解男人們的群情激憤,但是他不寫出來,這些事情就不存在了嗎?成熟理性的男人在憤怒之餘,應該去想想,為何那麼多女孩子喜歡和外國人交往。至於他在博客裡寫這些內容,也很正常,談不上心理變態,這就好像有些女人用身體寫作,是一樣的。
Linda:不憤怒,感覺沒什麼意思,一點感覺都沒有。
Melody:稱不上憤怒,我本來就覺得外國性開放程度比我們高很多,可能中國人一些本身的思想觀念就束縛住了手腳,讓他們覺得這個老外做的是有辱國格,傷害我們人民尊嚴的事情。那中國人還經常會跑去日本嫖妓呢,這不是性質一樣嘛。
五位男性在得知此事時的反應:
Zong:我覺得憤怒,對這個老外沒有廉恥甚至道德感的行為表示憤怒,同時我也感到悲哀,為那些被玩弄的女人們。
Alonso:沒有憤怒,因為平時最煩民憤了。
Lethe:我覺得,這個博客作者腦子大概有問題,而這個張博士,腦子更有問題,要麼就是想炒作。會把自己的經歷寫出來,本來就不大正常,而去管人家的性生活,就更加吃飽了撐的。
Niu:我沒有憤怒,只是感覺上海的女孩子太悲哀,為了出國,什麼都不管了,如果多一些自重、自尊,他再流氓也不會得逞啊。到現在還通過這種方式出國,不是太老土了嗎?Qian:我想先知道真假,不清楚真假就急於憤怒,開始判斷對錯,不是很可怕嗎?不過若此事是真的,雙方又都出於自願,那些女生知道他有多個伴侶而不介意,那就是他們自己之間的事了,我有什麼好憤怒的。我並不認為非婚性行為和多個性伴侶是怎麼可恥的事情,當然,覺得可恥的人可以憤怒,這是每個人的價值取向不同,但即使覺得憤怒的人,也請不要把自己的情緒隨意變成行為,因為你的價值取向,沒有權利強加在別人頭上。唯一或許會讓我憤怒的,是如果這個人用了欺騙手段,而不是那些女生自願的。
第 2 場 可能是個圈套
接下去事態的進展,是一個順藤摸瓜、抽絲剝繭的過程。張結海說,在他撰文披露博客之前,已經有人在尋找Chinabounder了,那些更早看到博客並更早感到憤怒的人,已經在四處打聽這個老外的蹤跡。
而張結海在撰文前,也循著博客上的蛛絲馬跡,嘗試著找出Chinabounder。「他曾經和一個女生到天平賓館開過房間。並且提到,那個房間沒有窗戶。大家知道,賓館裡極少有房間沒有窗戶(我就從來沒有遇到過沒有窗戶的房間),但是,我到天平賓館核實過,他們那裡確實有沒有窗戶的房間。」張結海在文章裡羅列了一些線索和自己的調查結果,但顯然以他個人的力量尚不能找出這個外教。
而隨著張結海的撰文呼籲,網友和媒體介入調查使得更多線索湧現出來。「他應該是在上海的某語言機構任職,而不是像他自己在博客裡描述的任職於復旦、同濟、交大和上外,」張結海說,「可能他班上有來自這些高校的學生,他就聲稱自己是這些高校的外教。」
有網友進一步懷疑,說Chinabounder的特徵與上海某知名英語輔導機構的某位外教相符,對此,張結海卻並未急於去求證,而是在博客上回復,不要輕易懷疑別人。
張結海每天在博客上公布調查的最新進展,但從8月27日至30日,公布的只是有哪些網站在關注此事,以及他個人的一些感慨,並無實質性的調查內容。直至8月31日,張結海在博客上透露:我們查到一個最新留言。從留言的時間上判定,他很可能已經不在中國。作出這個判斷的人是一位在國外從事IT業的鄭先生。一位美國朋友分析其語言習慣,可以肯定他不是一個英國人。作出這個判斷的是美國的Ms.Ross,她說他肯定不是英國人。我們已經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認定他不是英國人。
也就在同一天,某境外媒體轉載美聯社記者通訊,聲稱Chinabounder通過郵件表示,博客只是一個惡作劇,是一個行為藝術,並且博客作者是一個五人小組。隨後國內某媒體聯繫到了這位美聯社記者,並要來這封郵件,由此刊出《博客疑為5名行為藝術家所寫》。
這篇報導讓早已沸騰的虛擬世界突然陷入安靜,人們不知道Chinabounder所言是否屬實,聯繫美聯社記者的這家國內媒體的總編在自己的博客裡表示懷疑,認為這是Chinabounder迫於壓力瞎扯的。而網友們在陷入片刻思維停滯後,也迅速恢復冷靜,找出其中的不合理之處:「若是為了研究,為何要限制博客的瀏覽權限,讓大家留言,看中國人的反應,不正是他們的研究目標嗎?」
上述那位媒體總編在博客裡也提到了張結海態度和情緒的陡變:第一天時言之鑿鑿,義憤填膺;第二天說「事情本身不重要,關鍵要喚起國人警醒」,這位媒體總編認為張結海的變化可能出於他得知Chinabounder的博客只是一個行為藝術,自己無意中成了一個試驗品。
「哪怕是個行為藝術,也要感謝他們讓我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中國人只有自傲,沒有驕傲,是我們始終在矮化自己。」張結海說,他的朋友們還在調查,有一些線索暫時不能公布,「不過我認為,這件事情的真假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個現象一直存在,而我們還不自知。」
事件發展急轉直下,而網友們如何看待這個尚不知真假的行為藝術,又是否如張結海所言,能通過這個行為藝術意識到那些問題?
Dancer:這件事從頭至尾就沒有意義,不管是不是行為藝術。
Linda:可能是我對事件雙方都覺得不可信,所以沒有立足點,無法對這個結果產生感覺。
Melody:如果真是一次行為藝術,我覺得拿這個開玩笑不好,藝術應該給人帶來幸福,這樣做有點過分。
Zong:呵呵,這年頭,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的,不過這麼做,是對公眾感情的玩弄,這樣的結果,只能導致今後對這類事情麻木不仁。
Alonso:如果行為藝術屬實,我覺得非常好,被愚弄的人活該。我不覺得他們過分,沒有張結海這樣的道德家加入事件,這個博客也不會有人關注。
Lethe:這種研究方式看來是蠻有效的,引起了相當可觀的公眾反應。不過我不關心這類事件,而且覺得博客作者沒有必要為自己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Niu:如果是一次行為藝術,我只想知道,他們想得到什麼結論,這是我唯一關心的。
Qian:我覺得如果作為一個研究,這個小組應該把它限制在可控的範圍內。如果他們是出於嚴肅的學術目的,要調查受眾反應,我覺得網際網路不是合適的選擇,因為根本不能確定樣本,而且也無法對海量的網絡反映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因此作為研究,根本沒有價值。既不能產生研究成果,又在客觀上誤導了相當數量網民的情緒,我覺得很不應該。
在本次事件中,張結海博士扮演的角色相當醒目。
第 3 場 博士之意不在博客
如果Chinabounder由一個英國男人變成五個不同國籍的男人和女人已讓人大跌眼鏡,那麼張結海在接受採訪時的一番自白,令整起事件看來更像一出包袱不斷的鬧劇。
「我就是想通過披露這個博客,觀察公眾的反應,從而完成我對中國人自卑心理的研究。」張結海用雙手比劃著,他是如何將這個博客視作魚餌,又如何讓公眾上鉤,最後如何完成他的心理學分析。
「你對這個『流氓外教』的行為感到憤怒嗎?如果你憤怒,那麼你自卑。」張結海做了一個比喻:如果一個城裡人去到農村支教,並在這個村子裡玩弄許多女孩,村裡人知道後一定會無比憤怒,斥責其欺負農民;反之,如果一個農民進城後當了老師,同樣玩弄了許多城裡女孩,人們得知這一消息,不會爆發集體憤怒,只會好奇這個農民如何具備這麼大能耐,是長得很帥,還是能言會道?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城裡人自認為是強者,而強者怎會覺得被弱者玩弄?如今我們潛意識中認為自己是弱者,所以會不自覺地將他的行為貼上欺辱的標籤,並深感憤怒。」張結海說,中國人在面對外國人時,骨子裡是自卑的,但無人肯承認這點,所以他要用這個博客,讓國人無法迴避這個事實。
早些時候,張結海曾發表過一篇《中國男人精神問題白皮書》,在他的博客上,這篇文章的開頭用藍色字體標註著:此文被各種媒體廣泛轉載,一度為全球中文網站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文中,張結海悉數了中國男人在面對外國女人時所產生的「精神陽痿」症狀。而瀏覽其所寫的文章,其中不乏與「中國人」這一集體概念有關的:《揭秘外國女人眼中的中國男人形象》、《中國人的兩大致命缺點》……
「如果我不是長期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可能我不會關注那個博客。而我在看到這個博客的時候,直覺這是一個契機,能幫助我進行研究。」張結海說,在進行「外國女人眼中的中國男人形象」研究時,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而現在他們可能要延緩這個研究,因為「流氓外教」事件讓他們對女性外國人的訪問陷入了小小的麻煩中。「我們要好好研究這次事件中的公眾反應,打算出本書,甚至書名我都想好了,就叫《我憤怒,所以我自卑》。」
過去幾年,網際網路在中國發生了戲劇性的增長。1.2億多人經常上網。在對每次的「網絡追殺」事件的分析中,有外電認為中國的網際網路有點無政府主義,並已經成了網絡攻擊者的一種工具。
張結海的話令記者意外,這與他在8月26日那篇聲討Chinabounder的文章中激憤難平、誓言捍衛國譽的形象,有著天翻地覆的轉變。
「有人說你炒作,現在你自爆醉翁之意不在酒,你不怕別人懷疑你,這個博客也是你策劃的嗎?」
「我為什麼要這麼做?想出名嗎?目前我所做的研究國內無人在做,我只要繼續研究,遲早有一天會出名的。有些人說我炒作,但是看了我以前寫的文章後,卻發現我一直在關注著這些現象,但為何以前我寫的文章沒人關注,偏偏說到一個『流氓外教』,引來這麼多人的注意?這個問題,是不是值得大家深思。」
「找到Chinabounder,不是你寫那篇文章的真實目的?」
「我披露這個博客,有三個目的,第一是引起大家反思;第二是反省我們的外教引進位度;第三才是找出這個人,把他趕出去。」
「既然你能這麼冷靜理性,文章中的憤怒,是怎麼回事?」
「那些憤怒是真的,不過現在看來,有些言辭是過激的。我當時保有80%的理性,20%的憤怒情緒,我憤怒說明我也自卑啊。」
「公眾對這件事的真實情感流露,成了你研究的對象,並且你從一開始就計劃好了研究他們,你覺得這麼做妥當嗎?」
「中國人太善於用心理防禦機制保護自己,我今天做的事,就是摧毀這種機制,讓中國人的弱點和傷口暴露在外,這就是我的目標。敢於承認弱點,才是強者,而最可怕的就是不承認、不反思、不面對。」
結束採訪前,張結海說,這件事不僅是他做研究的契機,也是心理學家走上公眾輿論舞臺的契機,「以前但凡遇到公眾事件,總是法律、經濟方面的學者出來說話,卻從沒人想到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剖析。心理學者只能出現在那些娛樂節目中做著低級的心理測試。這件事後,也許大家會發現公眾事件中心理學的作用。」
也許有人還在追查Chinabounder的真實身份,在真相能夠被披露前,讓我們先假設SexandShanghai真的只是一次行為藝術,那麼張結海的參與,讓這次事件成了一場網絡心理測試的較量。而那些由頭至尾都成了被測對象的網友卻有些難堪了。
Dancer:無論是誰,處在他的角度都會利用這件事情做研究吧。既然他一直在研究這類現象,遇到了這件事,沒理由不利用的,相信他拿出來的也不止這一個例子吧。
Linda:如果是真的,是不是有點作秀啊,沒必要提升到這種程度吧。
Melody:怎麼覺得這事兒一波三折的,想要研究可以換其他方式吧。
Zong:呵呵,為了研究國人心理沒有必要搞得這麼噱頭,這樣的途徑有很多,但通過此種方式有點不妥,是對國人的侮辱和蔑視。
Alonso:這是張博士聽說「行為藝術」一說後,惱羞成怒的胡亂掩飾,恰恰暴露了自己的自卑心理。
Lethe:如果真的是研究,那麼這個方法也是蠻有效的,只是可能會傷害到一些人的感情。
Niu:利用網絡測試,並不能得到公眾的真實想法,他所採集到的反饋,可能有大量的虛假成分。這種調查,如果通過網上和直接調查相結合,可能真實性更強一些。現在的網絡言論,發洩大於理性。而且,如果我發現自己對此事的真實情感反應成了別人調查的目標,下意識會覺得不愉快吧。
Qian:在純粹網絡的環境下,你能確定這些發言背後是多少個人、還是多少個IP?能確定這些人的身份是同質還是異質,能統計出整個網絡上多少肯定、多少否定、多少中立的觀點比例嗎?你有手段來核實這些嗎?不具備,你根本不具備。公眾的反應,應該是挑選和中國社會階層分布狀況相類似的一定樣本,在一個環境裡給他們選擇,看他們的反應,而不是這樣漫無目的地發出去。
(博客主人似在設套,心理學博士像是設了套中套,本報報導是否又會被人認為是在套中套上繼續設套,誰知道呢?)(來源: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