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值中秋假期,由中國國際科技會議中心,臺灣財團法人中技社聯合舉辦的第五屆海峽兩岸青年學子科技交流團一行38人來油田進行參觀訪問。副總經理劉戰君陪同參觀並在座談會上發表講話。
第五屆海峽兩岸青年學子科技交流團成員由來自海峽兩岸的15所高校的學生組成。他們先後參觀了老一井、老君廟和603崗位。
座談會上,劉戰君代表油田對交流團成員的到來表示歡迎,並簡要介紹了玉門油田歷史和目前的發展狀況。抗日戰爭勝利後,曾在玉門油田工作過的一部分從事勘探開發和煉製事業的技術人員從玉門調往臺北,成為臺灣石油工業的奠基人。這些在玉門成長起來的石油人(石油界尊稱他們為老油人),對玉門有著難以割捨的深厚情懷。離開玉門後,他們一直念念不忘玉門油田,能在有生之年到玉門去看一看、走一走,是他們最大的心願。很多臺灣老油人都表示願為玉門油田的發展、願為祖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再做點事、再盡點力。1990年、1992年和1999年,臺灣和海外的老油人三次訪問玉門,打破了兩岸石油界割斷4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1999年,玉門油田開發60周年,金開英等玉門老油人專門撰寫了《玉門頌》。1998年8月,油田還授予金開英等19位老油人「玉門油田榮譽職工」稱號。
臺灣財團法人中技社董事長潘文炎表示,來玉門油田是他一生的願望,作為一名石油人,玉門油田是海峽兩岸石油人心中的「聖地」。此次來到玉門油田參觀訪問收穫很大,玉門油田深厚的文化歷史和未來的發展規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玉門油田像一根扯不斷的紐帶,把海峽兩岸石油人的心緊緊聯結在一起。進一步加強海峽兩岸石油界的交流與合作,為祖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攜手共進,成為海峽兩岸石油界的共同心聲和強烈願望。
潘文炎退休前曾是臺灣中油公司的董事長。臺灣中油公司的創始人金開英是玉門煉油廠的首任廠長,至1945年他離開玉門油田時,玉門煉油廠已成為我國第一座相對完備的工業化煉油廠。半個世紀後,他被海峽兩岸的石油人士稱作「中國煉油第一人」。金開英的前半生奉獻給了玉門油田,成為「中國石油事業的先驅和煉油的第一人」。他的後半生在臺灣,主持「中油」公司,成為「臺灣石油事業的創始人和經濟起飛的功勳人物」。
據了解,海峽兩岸青年學子科技交流團活動開始於2010年,旨在加大與兩岸的合作交流力度,加深臺灣學子對祖國大陸科研、能源工作及其他領域工作的了解。
臺灣文化大學副教授李治芬,中國科協會議中心交流處處長王東海,玉門市科技局局長李玉生;甘肅省科學技術協會,陝西省國際交流中心,玉門科學技術協會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及青年學子參加了座談會。油田科技信息處、老君廟油田作業區、煉化總廠等部門和單位的負責人陪同參觀並參加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