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漫談網絡語言20年:從小眾走向大眾和分眾

2020-12-12 藍鯨財經

編者按:近日,中國青年報社與問卷網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6.5%的受訪者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了。受訪者認為年輕人語言貧乏的表現是基本不會使用詩句(61.9%)和不會用複雜的修辭手法(57.6%)。網絡語言因此站在風口浪尖。

今日,光明日報邀請三位學者撰文探究網絡語言的發展路徑、生成機制與社會影響,對網絡語言發展的20年做了梳理與剖析。

文章強調,虛擬語言生活即是現實語言生活的鏡像與映射,網絡語言即是對現實語言的模因。我們應樹立多模態的網絡語言認知觀和規範觀,關注新興傳播平臺以及自媒體傳播的大眾化所帶來的新的語言應用趨向與影響,科學理性地引導網絡語言朝著生態健康、環境友好的方向發展,以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以下為全文:

伴隨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網絡語言應運而生,從此開啟了從「舶來品」到「本土化」、從虛擬空間到現實生活的發展歷程。如今,許多形象生動、幽默有趣的網絡語言深入了人們的日常語言生活,「給力」「點讚」等更是走進了傳統主流媒體的話語體系。顯然,網絡語言已然從小眾走向了大眾。本期我們特邀三位學者撰文探究網絡語言的發展路徑、生成機制與社會影響,期待您關注。

縱觀世界科技發展史,網際網路無疑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不僅改變了並仍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乃至認知方式,同時對我們的語言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今對我們來說,網絡語言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那些熟悉的、不熟悉的詞語以各種形式、從各種平臺匯聚到我們的屏幕上,再從我們的指端、口中飛出,這已經成為我們當下生活的一道獨特風景線:你見,或者不見,它就在那裡,大浪淘沙;你愛,或者不愛,它就在那裡,層出不窮。

1.網絡語言從何處來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這是1987年9月20日從北京發往海外的一封看似普通的郵件,但它不僅預示著中國網際網路時代的大幕正徐徐拉開,而且從一開始也註定了網際網路語言傳播的科技屬性和外來多元的文化屬性。

網絡語言,顧名思義,就是伴隨網際網路應用與普及而新興的一種語言現象,是現實語言的網絡變體。作為高科技產物,網絡語言以鍵盤輸入、屏幕閱讀訴諸視覺的書面化傳播,改變了人類自誕生之時起口耳相傳的語言傳播方式,以及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並延續至今的「白紙黑字」語言書寫方式;同時,網際網路的科技屬性也決定了網絡語言最初只是一種小眾的語言現象,是那些經常使用計算機的人彼此之間交流的話語形式。

例如,第一個網絡表情符號:-)就誕生於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斯科特·法爾曼的鍵盤之上。這個在1982年9月19日問世的「送給世界的小禮物」是基於專業人員熟知的ASCII(美國信息交換標準代碼)碼,最初定義為「發言者是在開玩笑」。被譽為第一部暢銷華文網絡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作者、網名痞子蔡的蔡智恆,1998年上傳他的作品時則是臺灣成功大學水利工程博士。

1994年,我國實現與網際網路(Internet)的全功能連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推出我國第一套網頁,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開通大陸第一個BBS站,1997年11月我國首次發布《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上網計算機29.9萬臺,上網用戶數62萬;計算機、科研、教育三大領域上網人數佔比超過40%。

因此,當上網必備的Modem(數據機),被網友諧稱為「貓」;痞子蔡讓更多人熟悉並且樂此不疲地使用「恐龍、青蛙、見光死、當機」等網絡語言,以及「:)、:(」等表情符上網衝浪時,以「陌生化」「非主流」的面孔漸次出現在公眾面前的網絡語言,曾一度被看作是「黑話」,認為它破壞了漢語的純潔,「會給漢語規範帶來極大的破壞」,並呼籲「不要為後人留下惡約」。

然而,語言自有其發展的軌跡和規律,網絡語言絲毫沒有減弱其撲面而來的勢頭。隨著我國網際網路事業的高速發展,2008年末普及率達到22.6%,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網民規模達到2.98億,十年的時間就增長了近480倍,可以說,其用戶的增長速度是此前任何一種媒體都難以與之比肩的。特別是隨著智能終端和移動互聯的進一步普及,僅僅幾年之後,到2014年6月,網際網路普及率就接近50%,手機使用率也達到83.4%,首次超越傳統PC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我國也全面迎來自媒體時代。這也使原本具有交互性、開放性特徵的網絡平臺,更加平民化、主動化和大眾化,網絡語言也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大眾的、全民的話語。

2.網絡語言眾生相

近些年來,每逢歲末年初的各類網絡流行語評選,以及始於2006年並持續至今的「漢語盤點」活動,逐漸成為網絡時代新的「語言年俗」,這讓更多人領略到了異彩紛呈的網絡語言,認識、接納並樂於使用網絡語言。

1997年,國內最早介紹《網絡文化中的新語言》中,只羅列了37個網絡語言,如:B4、BTW、CU、IC、OIC、U、Ur等,「基本源自英文的縮寫,有些是從電報慣用的簡語發展而來」,網絡語言外來文化的特徵不言而喻。經過20年的發展演變,如今的網絡語言在「本土化」過程中,既完美地體現了漢語文兼收並蓄的包容性,也充分激發了中國網民的語言智慧與無限創造力,網絡業已成為各種新的表達方式的孵化器、試驗場和集散地。

就語言形式來講,網絡語言既有單純的漢字、字母和數字類型,如「偶、版主、給力、高富帥、喜大普奔、mm、bs、gf、haha、555、886、7456、5201314」等,也有漢字與字母、漢字與數字、字母與數字等多種語碼混合類型,如「8錯、me2、+U、hold住、打call」等;曾經為年輕人熱捧的火星文則將這種語碼混合發揮到極致,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皆可為我所用,「盡入吾彀中」。

就語言單位而言,網絡語言也已從早期的詞語層面,諸如以上各例,擴展到短語、小句,如「神馬都是浮雲,元芳你怎麼看,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我和我的小夥伴都驚呆了」等;並進一步延伸到語篇,產生了形式各異的網絡流行體,如「梨花體、藍精靈體、丹丹體、掃地老太體、高鐵體、舌尖體」等,因其經常是通過微博來傳播,也被稱作「微博體」,其中以「淘寶體」最為著名,並衍生出外交部、錄取通知、警察、交通宣傳等各式淘寶體,其話語形式也隨著全民網購一起走進大眾的語言生活。

就符號類型來說,網絡傳播的非即時、非現場性,造成言語交際情態的缺失,這促使人們不斷尋求各種表達方式來補償,於是非語言文字符號的網絡表情符應運而生,並從單個表情向系列表情、表情包發展,如較早來自日本的顏文字(⊙_⊙),Emoji(繪文字)表情等;再由平臺系統自帶的表情到網民自創的表情、表情包,如QQ表情、UC表情、兔斯基表情、熊貓表情等;由單純的表情符到文字、標點與表情複合的多模態表情,更由靜態、圖畫表情到動態、真人表情包並行並用,如網民喜見樂用的姚明臉、花澤香菜、金館長的「亞洲表情三巨頭」、各種黑人小夥表情,等等。圖文表情已成為網絡傳播不可或缺的情態手段,甚至成為鬥圖的制勝法寶。

語言和非語言符號共同打造了網絡語言,而模因是其生成、演化的重要機制,通過模音、模義、模形、模構以及複合模因等形式的複製與傳播,進而創造了蔚為大觀的網絡語言生活。與此同時,網絡的虛擬性、電子身份以及把關人缺失,也使網絡語言傳播過程中泥沙俱下,市井罵詈、汙言穢語以網絡傳播特有的變異形式移位到網上,軟硬兼施的語言暴力不絕於屏幕。

3.網絡語言向何處去

網際網路的橫空出世,使我們同時擁有了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兩個空間;而隨著網絡應用和移動互聯的日益普及,網絡尤其是作為跨平臺通信工具的微信等已然成為我們的基本生活方式。從現實世界到虛擬世界,宛若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太極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由於語言使用主體並無二致,現實語言生活和虛擬語言生活的邊界正在被消解,進而整體走向融合、重合,兩個世界之間已形成無縫連接的傳播迴路。

例如,「厲害了我的哥」最早來自某中學軍訓,後躥紅成為2016年十大網絡用語,進入各種媒體並固化為「厲害了,我的×」的詞語模;2018年3月大型紀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在全國上映,再次掀起「厲害了,我的×」的模因高潮,促其完成向莊重、嚴謹的現實政治話語的華麗轉身。

給力、洪荒之力、點讚、退群等網絡語言,在通向官媒的路途上「也是蠻拼的」。

再如,語文版的七年級《語文》下冊,專門收錄了《網絡表情符號》一文,介紹第一個網絡表情符號的誕生過程。這無疑是讓教育更好地切合網絡時代的語言生活,並使青少年能夠正確理解和使用網絡語言、網絡表情符號。

與此同時,網絡語言依舊會遵循語言傳播與發展的自身規律,鬥轉星移,新陳代謝,受網民年齡、性別、群體等諸因素的影響,網絡語言的使用同樣會出現分化。2018年微信年度數據報告就揭示,從00後到70後,最愛使用的表情各有不同。隨著網際網路技術和人工智慧的全面推進,網絡平臺應用更加多樣化與個性化,這也帶動各種遊戲圈、彈幕圈、飯圈(粉絲圈)的出現,「圈語言」的分眾化無疑會給圈外的網民帶來新的陌生感,如sk(生快,即生日快樂)、271(愛奇藝)、zqsg(真情實感)、酷蓋(cool guy,即酷傢伙)等等。事實上,這種分眾化與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專業詞語、行業詞語等的形成與使用軌跡極具相似性。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融合與分眾,無疑是網絡傳播和網絡語言發展過程中的兩個大勢。虛擬語言生活即是現實語言生活的鏡像與映射,網絡語言即是對現實語言的模因;數位化、超文本的信息傳播,讓圖片、動畫、音視頻等與傳統語言文字、數字符號等相輔相成,多模態成為網絡語言傳播的基本特徵。因此,我們應樹立多模態的網絡語言認知觀和規範觀,關注新興傳播平臺以及自媒體傳播的大眾化所帶來的新的語言應用趨向與影響,科學理性地引導網絡語言朝著生態健康、環境友好的方向發展,以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作者:汪磊,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盤點】2019年度熱詞出爐,網絡語言全面走進現實生活
    隨著網絡普及,截至2019年12月份,我國網民規模已達9.07億,成年網民數量開始反超未成年人,成年人熟悉的話語方式逐漸在網絡上普及。原本小眾的網絡語言與大眾的日常用語開始深度融合,表達信心堅定時說「不忘初心」,提醒親人出行注意安全時說「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開心時說「好嗨喲」,還有「硬核」「斷舍離」等生動鮮活的詞語。
  • 盤點20年網絡流行語,「粉絲」哪年出現的?
    這是網絡語言?沒錯。可這些網絡語言,正在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你我的現實生活之中。6月2日上午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田立新做出了這樣的論斷:「2019年是網際網路即時通信工具QQ面世20年,網絡語言從『小眾』到『大眾』再到『分眾』,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邊界正在消解,網絡語言正全面走進現實語言生活。」QQ面世至今,已經20年了。
  • 2019年度熱詞出爐 網絡語言全面走進現實生活
    2019年6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標誌著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5G時代也從原來的三大運營商變為了四大運營商。隨即在8月份,5G手機也開始登陸國內市場,華為Mate20X5G版、中興Axon10Pro5G版成為首批5G手機。到2019年年底,已經有全球超過40家運營商部署5G網絡,超過40家終端廠商宣布推出5G終端。
  • 如果用一個字和詞概括2019年的中國和世界...
    如果用一個字和詞概括2019年的中國和世界......透過這些熱詞熱語、新詞新語、網言網語,可以窺見哪些年度熱點和怎樣的時代變遷?教育部、國家語委6月2日在京發布2019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和語言生活總體狀況。年度字詞裡的中國與世界如果只能用一個字和詞分別概括2019年的中國和世界,你會選什麼?
  • 「教育強國」張頤武:善用網絡 推動經典走向大眾
    張頤武:善用網絡 推動經典走向大眾教育強國★★★★★(張頤武:長安街讀書會成員、2019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經典篇)「2019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熱門篇)長安街直播註: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
  • 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2019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和語言生活狀況
    中國日報6月2日電(記者 鄒碩)6月2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在京發布2019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和語言生活狀況。2019年,我國語言文字事業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和文化的重要論述,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70年輝煌成就基礎上繼往開來、砥礪奮進,在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促進中華優秀語言文化傳承弘揚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推普助力脫貧攻堅行動深入推進。
  • 顛覆傳統課堂想像,《光明日報》點讚有道精品課冠名節目
    8月20日的湖南衛視教育類綜藝《叮咚上線!老師好》中,有道精品課的語文主講老師包君成另闢蹊徑,指點了一套不同的語文學習法。在包君成節目播出的幾天前,《光明日報》關注並點讚了有道精品課冠名的《叮咚上線!老師好》,文章表示,當代課堂的交流方式進化,也促進教育類節目的形式更加多樣化。
  • 光明日報社六十年大事記_光明日報網上報史館
    7月15日 新聞總署署長胡喬木來報社作《光明日報的任務》的報告,指出:"把兩個階級(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和全國人民團結起來,走向進步,光明日報應該以這個目標來改組自己的工作"。報告中還傳達了毛澤東主席對光明日報的指示。毛澤東主席說:"光明日報辦得好,有許多材料是獨出心裁找出來的。編輯也好,次序、樣式比較好。"
  • 光明日報推薦參評2020年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類作品《創新服務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6月16日致《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賀信中明確指示,《光明日報》要「堅守思想文化大報定位,堅持守正創新,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要繼續「團結、聯繫、引導、服務知識界」。《光明日報》數十年來與知識界有著深厚情感與密切聯繫,但在新媒體格局下,如何建設有效服務廣大知識界的新型平臺,是光明日報融媒體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
  • 光明日報刊文:語言交融中的「拿來主義」
    這樣的歌詞,會將不少球迷的記憶帶回到1998年的法蘭西之夏,耳邊響起歌手瑞奇馬丁激情似火的歌聲,眼前浮現眾多球迷不斷地有節奏揮舞雙臂吶喊助威的畫面。  但可能很少有人會想過,這歌詞中的Go是什麼意思。關於《生命之杯》的漢譯歌詞版本,也很少將Go譯成中文。細想一想,在火熱的體育賽場上,這個Go的意思應該是「加油」。
  • 光明日報語言文字版:歷代訓詁學簡介
    許慎的《說文解字》是文字學的開山之作,同時也是藉以解讀文獻語言的訓詁專著。  兩漢出現了訓詁史上第一個興盛期,其特點:一是確定了隨文釋義和通釋語義兩種基本注釋形式,這是訓詁走向成熟的體現;二是把形音義三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說文解字》對所收錄的每一個漢字既釋義,又分析字形,註明其音讀;三是今古文經之爭,形成兩大學派,成為漢代訓詁的一大特色。古文經學派所開創的「樸學」傳統,影響深遠。
  • 分眾江南春解析:流量和品牌之爭,2020品牌營銷應該怎麼玩?
    為什麼說流量戰不持久儘管抖音、快手、小紅書等視頻電商興起,帶火和創造了一批批網紅產品和品牌,讓很多網紅品牌在一夜之間家喻戶曉,在各大社交網絡上刷屏,銷量暴漲。但在網絡信息化時代,消費者在產品和品牌的影響力中佔據了最重要的主導作用。越來越多的產品和品牌如雨後春筍一樣爭先恐後的冒出來,出現在消費者的視線中,商業戰場上的競爭也變得越發激烈。
  • 檸檬精、好嗨喲、硬核……入選2019年十大網絡用語
    在6月2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編寫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顯示,以上用詞入選為2019年十大網絡用語。田立新表示,2019年順利完成為期5年的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一期建設,共完成1712個調查點,超額完成總體規劃的14.3%,調查範圍涵蓋包括港澳臺在內的全國所有省份和123個語種及其主要方言,實現工程建設預期目標,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語言資源保護項目。
  • 檸檬精、好嗨喲、硬核……這些詞語入選2019年十大網絡用語!
    在6月2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編寫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顯示,以上用詞入選為2019年十大網絡用語。田立新表示,2019年順利完成為期5年的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一期建設,共完成1712個調查點,超額完成總體規劃的14.3%,調查範圍涵蓋包括港澳臺在內的全國所有省份和123個語種及其主要方言,實現工程建設預期目標,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語言資源保護項目。
  • 翻譯和網絡——中醫藥走向全球的突破口
    翻譯和網絡——中醫藥走向全球的突破口  作者:李孝英(西南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趙彥春(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的中醫藥典籍翻譯研究逐漸呈上升和發展的態勢,主題涉及中醫藥翻譯史、中醫藥外譯術語標準化、中醫藥典籍翻譯、中醫藥翻譯原則和方法、中醫藥翻譯工作者素養、中醫藥翻譯理論、中醫藥語言特性研究、中醫藥英語教學八個方面,但沒有形成翻譯思想和理論體系,尚未進入主流研究領域。翻譯實踐也少、質量參差不齊、語體不規範、術語不統一。
  • 情人節O2O式營銷:分眾全城示愛-情人節O2O式營銷:分眾全城示愛...
    關注全城示愛微信公眾號,發布表白內容和想發布的樓宇,就能向心儀的TA傳遞出自己的真情告白,精確發送到她樓下的分眾屏幕上。這是中國第二大媒體公司分眾傳媒發動的全城彈幕表白秀。在今年情人節,分眾已撤下平時播放的所有廣告,改播《大話西遊》、《失戀33天》、《將愛情進行到底》、《101次求婚》等電影的精彩橋段,同時用如今80後、90後、乃至00後最追捧的「彈幕」形式,發布用戶的表白內容。
  • 高考作文高端思辨之法——小眾與大眾
    大眾會帶來擁擠和嘈雜,最重要的是大眾會讓距離感消失。距離會帶來仰望和膜拜。被仰望和被膜拜的愉悅感都會隨著距離消失而消失。前些年中產階層比較流行遊泳健身,這幾年開始流行登山。遊泳健身入門的門檻太低,辦個會員每天晚上都可以去,但是八塊腹肌和馬甲線卻遲遲不來。登山就不一樣,不僅要有錢還要有閒。
  • 網絡語言"來勢洶洶"走紅背後 仍在尋求"權威認證"
    爭議背後,是網絡語言「來勢洶洶」的現實。進入網際網路時代20多年來,網絡語言在中國的生長與迭代速度日益加快,影響的群體也越來越大。一方面,很多網絡熱詞已在老百姓的口耳相傳中得到「扶正」。另一方面,儘管正從小眾進入大眾、從邊緣走向主流,但網絡語言及其背後的網絡文化依舊在尋求「權威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