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我知道犯了很多錯誤了,我一個佛學的門外漢,怎有能力和資格來寫這樣的重大題目!如果把佛門的意思理解錯,說錯了,那是謗佛、毀佛,罪莫大焉。
溈仰宗的祖庭密印寺在湖南寧鄉,我作為一個寧鄉人,一直想宣傳推介寧鄉,一直想弄清楚溈仰宗的真義,查閱了很多資料,都深邃難懂,問了一些高僧大德,都只教自悟,於是我只好自學,感悟。今天寫下這篇小文,出發的初心是好的,如果說得不對,懇請各位高僧大德對後生晚學多多指正,多多海涵。
說溈仰宗之前,我們先簡單學習一下禪宗。禪宗最早由菩提達摩於傳入中國,時間約在南朝梁(公元520—526),下傳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六祖惠能(公元638—713)。相傳佛祖拈花微笑,迦葉會意,被認為是禪宗的開始。其核心思想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其所強調的就是「以心傳心」,或「自解自悟」,也就是通過一種神秘的超越語言文字的內心直覺體驗而悟通佛理。慧能傳承的禪宗,讓中國人知道佛教不從外來,如眾生的佛性本具。得佛心者知佛不從外得,信佛教不從外來,達摩西來傳的就是這個心印。慧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之學,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面也使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自慧能大師以後,禪宗很快在大江南北盛傳開來,後來形成湖南溈仰宗、河北臨濟宗、江西曹洞宗、廣東雲門宗、江蘇法眼宗五宗,即「一花開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
溈仰宗是佛教中禪宗五家之一,創立並興盛於晚唐五代,在五家中開宗最先,前後傳承約一百五十年,進宋後逐漸衰微。由於此宗的開創者靈佑(公元771—852)和他的弟子慧寂先後在湖南寧鄉的溈山、江西宜春的仰山舉揚一家的宗風,後世就稱它為溈仰宗。靈佑的師父是百丈懷海,百丈懷海的師父是馬祖道一,馬祖道一的師父是南嶽懷讓,南嶽懷讓的師父就是慧能大師。所以,溈山密印寺的大門對聯「法雨來衡嶽;宗風啟仰山」即指出溈仰宗的來龍去脈了。惠能大師於公元713年圓寂,靈佑禪師於公元820年來溈山創立溈仰宗,靈佑禪師是惠能大師第四代弟子了,時間已過去100餘年。禪宗一花開五葉,最早的一葉——溈仰宗開始成宗。
溈仰宗的教導很綿實。溈仰宗雖是頓悟法門,但他並不排斥漸修,不管是通過頓悟還是漸修悟得禪意以後,都還要加強修煉。老師擔心弟子的工夫會有退轉,或者只是一時一事明了,所以會時時提醒,事事教導,會利用各種場合對弟子的心性進行教導,驗證。靈佑利用摘茶、扮禾的機會,都教導弟子,可見,行諸坐臥,都是修禪。溈仰宗是一個持續修煉的法門。
溈仰宗的教導很樸實。溈仰宗的老師教導弟子,就象父親教育兒子一樣,苦口婆心,淳淳善導,沒有批評,沒有打罵。通過隨處可見的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來開導教育弟子,用談話的機鋒來突破弟子的局限。這就要求老師的教育能力要非常強。當然,其他宗派也都在尋覓最佳方法來引導學人悟入佛理,後起的臨濟、曹洞,便是如此。
溈仰宗對弟子的悟性要求非常高。沒有慧根的人,是很難學會溈仰宗的,因為他的教導全憑師徒之間的方圓默契,老師的一舉手一投足,弟子都要能心領神會。特別仰山在教導學人時,更加捨棄語言文字,又加上「圓相」之說(據說傳自六祖慧能),形成溈仰宗風又一個亮點,更使溈仰宗默契而深邃奧密。
因為溈仰宗的過於細膩的方式與近似感應的默契深奧之處,老師難找,弟子難尋,所以後繼乏人,流傳艱難,只傳150年左右就隱沒了(約公元970年)。
這也說明世事無常,只要有,免不了成、住、壞、空的規律。因緣時至,空即生有,有則成事。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1840~1959),德高望重臘長,應眾人之請求,兼擔五家法派,相繼續起了溈仰、雲門、法眼三宗,使溈仰宗在近代逐漸興盛起來,當代很多高僧大德都是溈仰宗弟子。
承虛雲老和尚之後,溈仰宗現代基本又形成三大支脈,宣化上人遠播於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聖一老和尚弘傳於港臺等地,一誠大和尚等普及於大陸地區。溈仰宗千年之後又能分燈天下!如今政通人和,天下太平,溈仰宗將會在今後不斷發展之中事理圓融,再加上吸收外部精華,一定能夠方圓默契,再度輝煌!
以上是我通俗淺顯的理解,也用通俗淺顯的話語來說明溈仰宗,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我只想大家都來認識溈仰宗,關心溈山、密印寺。具體涉及到佛法的博大精深,以及如何修持,小生所知,如九牛一毛。不當之處,請佛祖,請各位高僧大德,社會各界人士原諒!
(本文作者 彭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