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落後會影響孩子整個學業的發展」「聽故事的頻率會影響到孩子將來的閱讀能力」「閱讀能力是在膝蓋上、懷抱裡、餐桌邊的語言、文字場景中孕育的」「親子共讀中的交流就是高質量的陪伴」「兒童的閱讀量與父母陪伴閱讀密切相關」……在日前於北京舉辦的兒童早期閱讀幼兒園園長論壇上,圍繞「閱讀點亮童年」這一主題,與會專家深度聚焦幼兒早期閱讀,達成了親子共讀就是高質量陪伴的共識。
論壇由北京幼兒園閱讀聯盟、父母必讀雜誌社舉辦,發布了「中國10城市兒童早期閱讀狀況調查報告」和「2017年度優秀童書排行榜TOP10」。
「讓孩子6歲之前愛上閱讀」
「0—1歲孩子開始閱讀的佔46%,3歲以上已開始閱讀的接近90%。識字不再是最普遍的閱讀目的,而被培養閱讀興趣、習慣和能力取代。」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唐洪博士解讀「中國十城市兒童早期閱讀調查報告」時指出,相當一部分家庭沒有經常進行睡前親子閱讀,但高學歷家庭親子共讀的比例更高,親子共讀的方法更豐富。除了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孩子共讀以外,如何選書、如何共讀是家長最多的困惑,網上資訊、書籍、雜誌、老師、親友是家長重要的求助渠道。
唐洪發現早期閱讀存在「兩歲拐點」現象,兩歲前家中有獨立存放童書的位置、家庭每年購買童書的花費、經常睡前共讀等比例快速提高,兩歲後增長趨緩,而不同家庭兒童的閱讀量差異和父母經常陪伴閱讀的比例差異正是在0歲至兩歲期間持續拉大。「兩歲拐點」現象與兩歲以前孩子注意力有限有關,也可能與孩子掌握基本的母語有關,說明兩歲之前的閱讀支持非常重要,0到兩歲兒童的閱讀狀態值得關注。什麼時候開始進行閱讀、兩歲前的孩子是怎麼閱讀的、選擇什麼樣的書、用什麼樣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到閱讀上,有很多技巧的講究,父母需要得到專業指導和閱讀公共服務機構的支持。
「大腦是可塑的,智力是可以提升的,閱讀能有效延伸智力。」清華大學外文系語言與心理研究中心教授尹莉提醒家長和教師重視幼兒閱讀的軟環境,在親子閱讀中培養成長心理模式來提高幼兒早期認知的語言學技能。
尹莉介紹了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的兩種心理模式:固化心理模式和成長心理模式。前者認為智力是固定的、天賦是不能控制的,所以傾向於使自己看起來更聰明,他們關注結果,用成績或表現來證明自己是聰明的,逃避可能危及自我形象的挑戰或失敗。後者認為智力是可塑的、大腦像肌肉一樣是可以訓練的、智力是能夠通過努力發展的,他們願意迎接挑戰,認為挫敗是學習的機會,不會損害自己的形象,願意努力表現得更好,從而使智力變得更強。
如何通過閱讀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心理模式?尹莉認為關鍵是打造高質量的軟環境,核心途徑有二:一是讚美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天賦,讚美幼兒在發現語言文字的規律中所付出的努力,強化閱讀神經迴路的形成和連結;二是了解大腦和智力的可塑性,懂得孩子的每次努力都意味著大腦神經元在建立新的、更強的連結,幫助孩子在6歲之前形成「閱讀腦」,用閱讀延伸智力。
「讓孩子看到你在讀」
關於閱讀指導,臺灣臺東大學榮譽教授林文寶認為,父母只需以身作則並了解兒童的需求。林文寶介紹了嬰幼兒閱讀的兩個重要觀念,一個是紐西蘭的克蕾博士提出的「讀寫萌發」,另一個是英國的中學校長溫蒂·庫林發起的「閱讀起步走」。「『讀寫萌發』強調幼兒在生活中即開始學習讀寫、幼兒學習是一種社會歷程、幼兒是學習讀寫的主動者、 閱讀和書寫相互關聯發展。『閱讀起步走』目前在臺灣非常普遍,孩子報戶口時就把閱讀禮袋送到家長手中,同時向家長說明親子共讀的重要性,並介紹附近的圖書館。」
林文寶特別強調「5歲以前的孩子聽故事的頻率會影響到他將來的閱讀能力」,而愛上閱讀的前提是讓孩子自主閱讀,保證孩子閱讀的十大權利(不讀書的權利、跳頁閱讀的權利、不讀完整本書的權利、一讀再讀的權利、什麼都可讀的權利、包法利主義的權利、到處都可閱讀的權利、攀爬頁數的權利、大聲朗讀的權利、保持沉默的權利),孩子自然會如哈佛大學閱讀心理學家珍妮·喬爾的閱讀發展階段理論那樣逐漸「愛上閱讀、學會閱讀、在閱讀中學習」。
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博士生導師李甦也分析了北京市700多個家庭父母的閱讀行為與親子共讀現狀的關係。「父母自己閱讀的頻率越高、時間越長,孩子閱讀的頻率越高、獨自閱讀的時間越長、早期文字意識水平越高、越能積極參與親子共讀;父母進行紙質閱讀越頻繁、每次紙質閱讀時間越長,兒童進行紙質閱讀越頻繁、每次紙質閱讀的時間也越長;親子共讀的頻率越高、每次親子共讀時間越長,孩子進行閱讀的頻率也越高。」
由此,李甦認為影響兒童閱讀發展有很多因素,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拿起書來讀、經常讀、讓孩子看到你在讀、跟孩子一起讀」。
「讓孩子擁有『一米書窩』」
「閱讀能力是獲得學業成就和事業成功的重要基礎,早期閱讀對未來閱讀能力和學業成就有預測作用。」北京幼兒園閱讀聯盟導師、樂米樂兒童環境發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王健櫪提到自己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時,發現在美國實施了五六十年的早期兒童發展項目中,閱讀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尤其重視創設閱讀環境、對家長提供閱讀指導、預防閱讀困難。
王健櫪分享了她在美國幼兒園的門上看到以孩子口吻建議家長的海報,其中給3—4歲幼兒家長的建議是:經常給我讀書、給我時間自己讀書、玩語言遊戲、分享詩歌、鼓勵塗鴉、做標籤、有限的電視時間、在圖書館度過更多的時間。給4—5歲幼兒家長的建議是:給我讀書、和我一起讀書、帶我去書店、幫我能夠讀字、給我指認字母和文字、鼓勵書寫、參觀圖書館、和我一起創作故事、有限的電視時間、做家庭留言板。給5—7歲幼兒家長的建議是:讀簡單的章節書、陪同和鼓勵我自主閱讀、讓我讀更多的詩歌、玩更多的語言遊戲、鼓勵我讀書給小寶寶聽、有限的電視時間、帶我參觀圖書館。「所有年齡段都強調『有限的電視時間』,今天的中國家長尤其要重視這一點。」王健櫪說。
在介紹幼兒園閱讀實踐時,空軍直屬機關藍天幼兒園園長單曉梅提到的家庭「一米書窩」引起與會者極大的興趣。「小巧、溫暖、親切、安全;1平方米即可;便捷、舒適、孩子喜歡;因地制宜,無須和他人比較;多聽孩子的想法,共同創建。」這樣的具體建議讓每個家庭都有能力為孩子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讓孩子保持對閱讀、圖書的興趣,讓親子陪伴閱讀成為常態。單曉梅說:「我們每周五邀請家長進班給幼兒講故事,開辦家長沙龍,解決家長不會選書、家長陪伴缺失等共性問題。還建立了閱讀群,教師對家長的困惑給予專業解答,解決個性問題,收到了很好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