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啞鈴媽媽
習慣是一個人經久不衰地慢慢累積起來的一種行為,有的習慣能給人帶來好處,而有的習慣則會給人們帶來負面影響。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也會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養成某種習慣,然而他們大部分好的習慣完全是由家長培養起來的。
馮倩推開門後,看到孩子正冥思苦想地思考奧數題,她悄悄把牛奶放在桌子上,本不想打擾他。在轉身的時候,她瞥見孩子把筆杵在嘴邊,時不時伸進嘴裡咬一下。看到後馮倩從後背重重地拍了他一下,孩子被拍得一臉懵,莫名其妙地看著她,不滿地說:「我學習呢!」她嚴肅地說:「不許咬筆頭。」孩子推脫說好了之後,她放心出去了。
在睡前,她又偷偷檢查一次,發現孩子仍然在咬筆頭。她一臉擔憂地進了房間,跟老公說:「我發現孩子什麼都好,就是愛咬筆頭。」老公看著書,回:「這有什麼?我小時候不也常常咬筆頭?」馮倩沒好氣地說:「這還是遺傳你的?」老公耳尖聽出馮倩的火氣,便討好地說:「我那同事的孩子,他還咬指甲呢,當著我面咬的!」馮倩聽了皺著眉頭,一臉嫌棄。
躺下後,丈夫又說:「所以咱家孩子,這個習慣還是好的。」然而妻子馮倩卻在心裡想著要怎麼糾正孩子的壞習慣,在思考中,她進入了夢鄉。
事實上,很多幼齡孩子在做作業或者是想問題時都會咬筆頭或者是指甲,雖然這很常見,但卻不是一個好的習慣 。老話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可指甲和鼻頭藏著大量細菌,只要和孩子的嘴巴一接觸,看不見的細菌便會進入孩子的身體。
為什麼家長苦勸了那麼多次,低年級的孩子還是屢教不改,無非是有這三個原因。
1、孩子上下顎骨正在發育,需要藉助外物咀嚼。
第二次換牙期,孩子會長出新牙,這時候他們的上下顎骨正在發育,所以孩子需要依靠牙齒不斷咀嚼粗糙食物來刺激上下頜骨發育。
所以小孩子咬筆頭,這恰恰是給父母一個信號。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多給小孩子吃一些粗糙堅韌而且耐咀嚼的食物。
2、孩子內心比較焦慮,需要藉助外物發洩。
有時候孩子遇到了難題或者是其他問題內心會比較焦慮,這時候他們需要藉助外物發洩,來緩解內心的緊張情緒,具體表現有孩子會抓頭髮或者是咬筆頭,甚至是咬指甲。如果家長這時候還拍打他們,只會引起孩子內心的不滿。
3、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喜歡做小動作。
年幼的孩子喜歡走神,幾乎很少有孩子能有定力地完成自己的任務。在這個時候貪玩的孩子,會做一些小動作或者是咬筆頭來轉移自己的注意,所以咬筆頭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時,常出現的一個行為。
在了解到這些緣由之後,這無疑已經是給家長打了一劑定心針。家長看到孩子咬筆頭時,最好不要打罵他們,也不要急著糾正,而是得用這幾個妙招,輕鬆應付孩子的壞習慣。
1、給轉移孩子注意力的外物。
若孩子出現咬筆頭的情況,媽媽可以嘗試給孩子做一些比較有嚼勁的粗糧麵包或者是為他們蒸一兩根玉米,當作是孩子的夜宵。有些媽媽一看到孩子咬筆頭便會制止孩子,事實上,這對孩子來說是沒有用的,只要大人一走開,他們還是會繼續咬。
2、為孩子減壓,與他們一起度過難關。
遇到難題的孩子,鬱悶在所難免,所以他們會咬筆頭或者是咬指甲來減壓,有時候孩子在思考問題時也會下意識地那麼做。如果孩子遇到難題,媽媽或者是爸爸可以看看孩子究竟難在哪裡,試著幫孩子解決亦或是讓孩子在外面玩一會,再回到房間學習。
3、教育孩子做事要專心。
家長給孩子起的是指導作用,當孩子三心二意,這時候光靠孩子一個人克服難題,這肯定是不夠的,作為父母應該「有意無意」讓孩子專心做好一件事。比如說,家長可以設個鬧鐘,讓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目標。
其實孩子出問題,根源本不在父母身上。當孩子咬筆頭或者是咬指甲,這確實不好的習慣,家長擔心孩子會出問題,責罰孩子,以示懲戒。其實父母打罵孩子,只會把他們推向對立面,甚至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對父母或者是孩子,都是不划算的。只要父母幫著孩子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改掉這種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