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是個不平凡的學年,面對疫情與逆境,教育人更要堅守初心。
為了總結近一年的德育工作,8月27日,我校面向全校教職工召開了為期一天的2020年暑期德育研討會。
校長劉增利強調,老師們要在反思和吸收疫情前的常態和疫情中非常態的經驗教訓基礎上,重新思考和建構「後疫情時代」的教育新常態,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用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和感染學生,「近小親實」,讓德育入腦入心,引導學生學會認知,不斷地總結、提煉和固化,讓德育工作有特色,形成自己的傳統。
以生為本,關注身心健康
四川省心理諮詢師協會常務理事袁茵老師做了《青少年心理問題幹預》的講座,她通過豐富的臨床案例為大家分析了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的及其識別與應對的方法,並展示了常見的青少年心理評估量表,著重介紹了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引導老師們在面對孩子心理問題的時候,站在心理學的角度以專業的、科學的態度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德育教研,提升育人品質
高2019級、初2018級年級組長陳新、蔣都紅老師通過對一學年德育工作的梳理和示範,探討了「任務驅動下的高中德育教研模式」和「德育教研的實踐與反思」。結合新高考背景,陳老師還介紹了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下的學校課程設計與實施,提示老師們關注學生全方位的發展。
為了更好的表達我校建設高品質學校的德育育人實踐,初2019級2班、初2018級3班班主任辜薇、蒲寰老師作為新班主任結合自身班級建設,交流了「如何做好起始年級的班級建設」;初2017級1班班主任唐國琳老師通過4位班主任的案例介紹了如何「基於分化」對學生進行幹預的策略。作為班級建設成果展示,初2018級5班班主任陳敏老師詳細解讀了自己的治班策略:育君子,須用「心」。
結合抗「疫」工作實際,高2019級3班班主任蔣仕明、初2017級年級主任林海老師通過半年來「線上+線下」網絡學習的模式、經驗、亮點和感悟,分享了「網絡學習背景下的學生發展指導」。副校長張文勇還專門做了一場關於「網絡學習背景下的中學生發展指導研究」主題講座,應對此教育新情況(大量的孩子選擇網絡學習資源),必須與時俱進、轉變觀念、樹立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的工作理念;依據核心素養標準,構建網絡學習背景下的學生發展指導體系;應建立學校三級指導體系的組織機構、責任落實;完善指導制度,建立長效機制;在家校共育、心理健康、生涯指導、勞動教育等方面詳細策劃,以課程的方式科學推進網絡學習背景下的學生發展指導,打破上課時間和寒暑假的界限,打破校內與校外的界限,全面全員全過程的參與學生發展指導,為培養新時代的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促進孩子們的快樂健康成長。
學生處主任敖德兵總結到:此次培訓讓所有老師重溫、回顧了我校德育工作的初心——「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基」,進一步明確了德育工作的方向,是一次總結、提升與成長,為辦一所高品質令人尊敬的學校而努力。
讓我們深化認識、聚焦行動再出發!
在2020德育研討會上的講話提綱
劉增利
各位同仁:
今天是暑期培訓的第一天,按照計劃召開德育研討會。我首先做一個開場發言。
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不確定性」仍然在加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試圖阻斷中國和平崛起的道路,在打壓中國的經濟、科技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對中國進行「汙名化」,粗暴幹涉香港、臺灣、新疆、西藏等內政,以維護自由航行為藉口軍事介入南海。
中國作為最早發現「新冠」疫情的國家,我們不僅在湖北、武漢打了一場殲滅戰、阻擊戰、整體戰,儘快恢復了社會生活與生產,更為全球抗疫爭取了寶貴的時間、提供了寶貴經驗和積極的幫助,彰顯了國家治理能力、治理水平,並積極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體現出大國擔當。「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常態化防控管理機制為全球提供了教科書式的樣本。
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中國得到有效控制後,我們習慣用「後疫情時代」這個詞彙進行總結和反思。反思的目的並不是要把後疫情時代的教育恢復到疫情前的常態,而是在反思和吸收疫情前的常態和疫情中非常態的經驗教訓基礎上,重新思考和建構後疫情時代的教育新常態。
一、立德樹人,明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使命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提到「立德樹人」,並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凡是不利於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體現。為此,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2年,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進一步完善,立德樹人落實機制進一步健全。」明確了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的時間表。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提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強調了思政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重要作用。即使在疫情還比較嚴重的今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還發布《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要求把勞動教育貫穿人才成長的全過程。
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必須明確「立什麼德」「,「樹什麼人」「,「如何立德樹人」等問題。
(一)樹什麼人?
培養什麼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於新時代而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還應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而不是旁觀者和反對派。
(二)立什麼德?
人性之德和時代之德是共同的道德,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時代新人,還有其特定的道德要求,那就是要有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要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厚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弘揚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時代精神,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及生態意識。
立德樹人由德切入,但不只是德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體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以學校、家庭和社會為載體,通過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育人體系。
二、教書育人,用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和感染學生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神聖使命。如何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教師要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和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2016年教師節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八一學校慰問師生時指出:「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鍊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北師大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些都是對教師教書、育人的要求。
我們說,學生走進學校就走進了一個文化場域,這個場域的功能就是「育人」,育人的方式就是「浸潤」。這個能浸潤學生的育人場域是誰營造的?那就是教職員工。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通過言傳身教營造出一個育人場域,把學生培養成我們期待的樣子。在學生面前我們每一個教職員工都能夠有聲或無聲地宣示「我,即教育」。我曾經試著給學校文化下過一個定義:所謂的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師生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總和。如果說父母給孩子的是生理長相,那學校老師給他的就是精神長相。
三、學會認知,疫情讓我們思考學習知識不是教育的全部
早在上個世紀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出教育「四大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這次疫情是對教育成果的最好檢驗,學會認知更多的是掌握認識世界的手段,獲得學習的方法和能力。而我們的教育更多是學生「學習知識」,而不是「學會認知」。學生一旦離開了教師的監管,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就會變得無所適從,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疫情發生後學生開始居家學習,有的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不為疫情所牽動,不關心他人的命運。有的學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與父母無法很好溝通,親子矛盾時有激化,甚至因親子關係失當發生一些極端事件。有的學生面對困難,被動依賴父母,生活和生存能力缺乏。
未來的世界是不確定的,人類面對的問題,充滿著隨機性、偶然性。在這個不斷變化的全球環境中,青少年學生需要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這已被證明是有效應對疫情的關鍵。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指出,新時代新形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和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也指出,在任何一種有組織的教育中,「四大支柱」中的每一種都應該得到同等的重視,使教育成為受教育者個人和社會成員在認識和實踐方面的一種全面的、持續終身的經歷。
四、近小親實,讓德育入腦入心
「澆樹要澆根,育人要育心」這是我們都懂的道理,但在育人的過程中卻走不進學生的心靈,德育內容不是「近小親實」而是「遠大疏空」。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就整體而言,不能把握德育工作的規律,不能針對學生的學段和年級特點開展工作,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德育內容倒掛現象;二是對我們的社會生活背景發生的事情不敏感,不能結合社會時政熱點開展工作。比如,今年年初到春季的疫情給了提供了很好的愛黨、愛國、愛軍、尊醫的教育素材,很豐富的「四個自信」的教育主題,就在我們的手邊,但是老師們用不到我們的教育當中去;三是離學生很遠,老師走不近、更走不進學生,缺乏同理心,沒有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角度想問題。
從上學期開始學生處組織的分年級德育教研就試圖在破解上述問題,從德育主題、德育內容、教育方式、德育評價幾個方面根據年級特點細化德育系列化方案,對於學生教育的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展開研討,可以彼此借鑑。
五、總結提煉,形成學校的德育工作傳統
我校前身四川省立成都中學就以「四好一高」享譽全川,「校風好、學風好、考風好、師生感情好」就是經過幾十年的歷史積澱形成的學校教育傳統,我們今天也在挖掘和學習。那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守正創新?改制18年來,家長為孩子選擇在我校讀書,說的最多的是「校風好」,學生說的最多的是「老師對我們特別好」,這是我們對學校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我們這些年也做了一些德育課題研究,如家校共育、班會課提升班主任專業化等,去年德育研討會我提出要做整理課程,但是這些始終都沒有形成學校德育工作的模式。為什麼會如此?我認為首先是大家的認識不夠、不到位。其次是我們的研究實踐還停留在經驗上,缺乏理論支撐和必要的提煉、總結。其三、就是德育工作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重要,忙起來甚至可以不要。一所好的學校一定是重視德育的學校,這個重視不僅有對學生高位的引領,即理想信念教育,還有從細微處對學生的鞭策與關愛,更有對家長在協同育人上的必要指導。我希望通過每年的研討會總結、提煉和固化一些做法,讓我們的德育工作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傳統。
時光猶如白駒過隙,2020年已經過去三分之二,還有4個月年曆又要翻篇了。孩子們的成長不會因為疫情停下來,我們要站在「學生立場」探索育人規律、把握育人規律;我們一定要「目中有人」,關注、關心到每一個生命個體,讓生命綻放!
2020/8/2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