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東發現網絡上有很多人提問:國際四大和本土八大會計師事務所究竟有什麼區別?他們的薪資待遇、平臺實力、工作強度如何……財會專業以及想進入會計行業的童鞋們,今天,小東就為大家梳理一下在國際四大和本土八大工作究竟有哪些差別,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哦!
那麼,國際四大、本土八大分別是哪幾所會計師事務所呢?
國際四大:
分別是普華永道、德勤、安永、畢馬威。
本土八大:分別是瑞華、立信、天健、信永中和、大華、大信、致同、天職國際。
四大和本土八大對於求職者來說,差別究竟在哪裡?
1
1
1
業務總收入&人均業務收入比較
資本市場快照:國際四大佔比50%,本土八大佔比44%,其他佔比6%。
1
2
1
專長領域比較
1
3
1
本土八大實力並不比四大弱
近年,隨著中國金融領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金融人才出現,一些本土事務所也越來越有競爭力,實力不斷增強。
在2018年最值得去的會計師事務所TOP 50排名中,
八大Grant Thornton致同以第五名的好成績「逼近」畢馬威,BDO立信則緊隨其後排名第六,RSM瑞華也擠進了前10。
很顯然,緊跟四大的趨勢已經足以證明八大的實力與潛力。
1
4
1
很多人對本土八大的誤解
誤解1:本土八大不做內控
這應該是最大的誤解了。八大也做內控,並且相當重視內控。以天健為例,自行開發的AE審計軟體裡各內控程序嚴格按照審計準則進行,覆核力度見仁見智。同時,在與重要客戶溝通時,往往是談內控上的一些缺陷,進而對審計加以調整。
比起四大,二者之間確實存在差距。四大一般面對大型央企或者跨國企業,必然無法在細節測試上面面俱到,所以四大非常重視內容,有專業的諮詢公司負責這一部分,是和財務審計團隊相互獨立的。
而八大通常面臨民營企業,體量不大,實質性程序比較有保障,他們更多的是財務團隊把內控一起負責,在審計思路上仍然會偏財務內控一些。所以不能片面地說八大不重視內控,只是審計策略不同。
誤解2:本土八大的工資比四大低
剛入職的新人確實存在一定差距,畢竟八大並不像四大主要集中在招聘985、211的學生,基層審計員淘汰率高,沒有辦法一開始就提供很高薪水。
但八大勝在薪水提升幅度快,大浪淘沙,工作3-5年還能留下的,到項目經理這一級(八大叫項目經理,四大一般叫Senior Associate),也就差不多了。這也是八大的一個優勢。
從平臺上來看,四大的確名聲在外,但其晉升之路道阻且長,而八大則注重能者多勞,業績說話,獎金由效益決定,很可能一年獎金要比工資多。
誤解3:本土八大工作量少,很輕鬆
這絕對是個天大的誤解。年審時期也會大量加班,到凌晨1-2點甚至通宵也不是沒有!畢竟這是行業特性。
1
5
1
在四大和本土八大工作,有什麼不同?
加班強度
很多人說,想要從八大跳槽去四大最要做好的思想準備就是:除了加班就是出差,除了出差就是加班。
雖然上面也說了,八大工作量不小,不輕鬆,但比起四大來說,還是有所差距。八大「變態」起來也很誇張,但這種時候畢竟少。但是在四大,幾乎很少能有在9點半這麼早下班的。想進四大的同學一定要注意身體,做好調節哦!
辦公氛圍
四大畢竟是外資,外國人的風格是要硬朗一些。而國內事務所一般管理得比較散,條條框框沒有那麼嚴格,更有「人管人」而不是「制度管人」的感覺。這點有利有弊,因人而異。
工作方式
四大在各環節把控嚴格,所以相對來說給執業人員的空間就比較少。簡單來說,就像一顆顆螺絲釘,更多是在「執行」,複雜一些的問題需要和上級溝通,比較缺乏個人判斷。
但國內事務所的自我認知和存在感就要強一些,很多問題需要審計人員自己先判斷,再讓現場負責人判斷,實在解決不了再交往更上級的經理。
工作語言
在四大工作,必須要英語水平過硬。四大的項目幾乎都需要用英文,要求嚴格的項目需要出全英文報告,包括分析覆核報告、底稿、集團匯報。八大的招聘有時也要求英文過關,所以英語對於我們進入會計師事務所來說非常重要。
總體而言,不論是本土八大還是四大,只要自身能力過硬,在哪裡都會發光。
本文整理自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