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洪範》有云:「九、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五福」這個名詞,源於《書經·洪範》,現在已是家喻戶曉。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五福臨門」這個成語,可是很少人知道「五福」所指的究竟是哪五種福。
按現在的成語釋義來解釋,五福所蘊含的詞義應是第一福為「長壽」、第二福為「富貴」、第三福為「康寧」、第四福為「好德」、第五福為「善終」。有人簡稱為壽富康德善。
《洪範》中箕子論幸福,說幸福有五:長壽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壽綿長; 富貴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康寧是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善終是臨命終時,沒有遭到橫禍。
五福合起來才能構成幸福美滿的人生,一分開可就不美妙了。比方說,有的人雖然長壽而沒有福氣,有的人長命百歲而貧賤度日,有的人富貴而短命,有的人富貴而健康情況不佳,有的人為貧賤而煩惱,有的人雖然富貴但十分操心,有的人滿足於過貧賤悠閒的生活,有的人貧賤而善終,有的人富貴長命而最後卻遭橫禍不得好死。人生境遇多得不勝枚舉。這些只是,單就五福的變化來說,只有五福全部臨門才是十全十美的,其餘的各種情況都是美中不足,是有缺陷的福。五福之中,壽居首位,所謂「五福之中壽為先,並有「五福捧壽之說。
另外在五福當中,最重要的是第四福——「好德」。有著生性仁善、寬厚寧靜的德,這是最好的福相。因為德是福的原因和根本,福是德的結果和表現,以此敦厚純潔的「好德」,隨時布施行善,廣積陰德,才可以培植其它四福使之不斷增長。
那麼五福到底是怎麼來的呢?讓我們回到當時時來看看!
《尚書.洪範》是後人根據箕子的話寫成。論述了箕子的幸福觀。相傳箕子出走朝鮮時,從朝歌帶走了五千殷民,在朝鮮建起箕子王朝。當他再次返回朝歌時,感慨萬分,觸景生情寫一首麥秀歌,流傳下,來被稱為中國最早文人詩。
周武王滅商後,從獄中救出了箕子,想讓箕子為周所用,箕子不肯。箕子僅為武王陳述治理天下的大法,就是《洪範》,提出「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兇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這就是說,構成人生幸福的要件有五,即長壽、富足、康健平安、愛好美德、善終正寢。成為不幸的因素有六,即不得好死、多病、多憂愁、貧窮、貌狀醜惡、志力懦弱。這就是五福的由來,直到今天人們還在用五福臨門來表達對未來美好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