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校門外花叢(圖片來源:「中央社」)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央社」9月6日報導,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公布2017年最新大學排名,臺灣大學的排名再度下跌至歷史新低。對此,臺大研髮長李芳仁表示,別人大幅進步,自己停留在原地就是退步,如果錢跟人才無法同時到位,很難跟一流大學競爭。
報導稱,臺灣地區今年有26所學校入榜,但臺灣大學排名再度下跌,從去年的195名滑落至198名,是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進行全球大學排行榜14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臺灣大學研髮長李芳仁今天(6日)受訪時表示,當別人大幅進步時,自己停留在原地就是退步,臺灣對高教的支持是否穩定,優秀的學生是否願意留在臺灣研究,都會影響學校在國際競爭上的表現。
李芳仁又以大陸為例,大陸高教很努力,人才多、錢又多,但臺灣的經費不只沒加碼,甚至還減碼,資源又太過分散,很難和別人打「國際杯」,也很難鼓勵學生留下來做研究,研究生沒有持續增加,就算有再好的師資,研究能量也難以提升。
李芳仁認為,要跟一流大學競爭「錢、人才」必須都要到位,還要有好的研究環境,才能形成正向循環,要讓年輕人看到未來,知道留在臺灣研究能增加自己的競爭力,他們才願意投入研究領域,最好能把優秀的學生集中,促成同儕競爭,否則分散到各校,個個以為自己最厲害,也感受不到他們拼戰的精神。
他表示,要跟國際競爭,最根本的就是人才,大學要永續經營,研究人才也要永續經營,如果經費無法永續、人才斷根,如何說服優秀學生繼續做研究或是留在臺灣,這樣大學就算再怎麼努力,也是會遇到瓶頸。
根據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的調查,去年臺大的科研成果和學術影響力(被引用次數)雙雙下降,自2010至2011年度以來,排名已下降83位。新竹「清華大學」受博士學位獲得者表現不佳、研究經費和科研成果不足的影響,排名也從251至300名的區間降至301至350名的區間。
至於臺灣地區其他高校的排名,臺灣「交通大學」及臺灣科技大學排名在401至500名間,「中國醫藥大學」、臺灣成功大學、臺灣師範大學排名在501至600名之間。長庚大學、高雄醫學大學、「中央大學」、政治大學、臺灣中山大學、陽明大學、臺北醫學大學排名在601至800名之間。
在排名在801名之後的臺灣高校中,東華大學、臺南大學及臺北大學首次進榜,其他還有亞洲大學、中原大學、逢甲大學、輔仁大學、義守大學、中正大學、臺北科技大學、海洋大學及元智大學。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表示,近年來臺灣各大學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數量增加及出生率降低,導致學生入學率顯著下降。
負責這項調查的主編巴堤(Phil Baty)受訪表示,臺灣的大學在世界大學排名中持續下滑,這趨勢十分令人擔憂。亞洲其他國家或地區,像是中國大陸、香港和新加坡的頂級大學排名都在持續攀升,這部分得益於持續高水準的資金投入。
他又表示,臺灣的大學在1990年代處於領先地位,但其他地區積極投入資金,逐步趕上。這份排行榜是「零和賽局」,有大學名次上升,就有大學會被擠下去,競爭非常激烈。今年臺大的排名就被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以及歐洲的幾所大學超越。
巴堤稱,臺灣的問題在於資金及大學數量過多,若要在全球高等教育領域維持重要地位,臺灣必須解決招生和經費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