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十裡,幸好遇見你。」這是青稞君在經過數小時的山路車程,驀然遇見下鹽井村時而油然湧出的感慨。它就是地處於藏東昌都芒康縣,坐落在雄渾的瀾滄江畔的納西民族村。
據說距今500多年前,納西人在雲南麗江一帶迅速強大了起來,於是積極向外開拓,一部分人就越過瀾滄江來到了今天的芒康縣下鹽井村。從此,這些納西人紮根在這裡生息繁衍,在這片紅土地上辛勤的打拼勞作,不斷的續寫著時代的「傳奇」。今天,且讓青稞君作嚮導帶您去飽覽這裡神奇的風情。
生產方式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錯的,千百年來,鹽井人利用瀾滄江兩岸地震斷裂鹽巖地層噴湧而出的滷水,發展出兩種緊密相連的營生行當。一是,曬鹽。當地人沿江鑿井,依山築田,利用本地充足的日照、風燥的優勢,曬制井鹽。這種古老的製鹽工藝和生產方式至今仍在這片熱土延續著,青稞君看著這些土木結構的鹽田,紅白相間,層層相疊,依山而建,煞是壯觀,甚是震撼。可喜的是古鹽田現在已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榜上有名。
走馬幫
芒康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於是產鹽卻缺糧的當地漢子組成馬幫,奔走於滇藏之間,互通有無,維持生計。納西人來到這裡,很快就適應並融入了這裡的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了女子曬鹽,男子走馬幫的勞作模式。
不過,無論是曬鹽也好,還是走馬幫也罷,都是異常艱辛的營生。昔日鹽民毫無防護工具,需長年累月的赤手光腳下井汲滷,負滷爬坡,滷水極具腐蝕力,因此常見「雙腳裂口大如嘴,雙手裂口大如眼」的慘像。
而走馬幫呢?「從前抗戰時,我們走馬幫的人要從雲南思茅,途徑大理、麗江、鹽井、左貢,到拉薩需要三個多月的長途跋涉。期間山高路遠,匪徒橫行,險象環生,但是沒辦法呀,滇緬公路被阻,只好冒險去換戰略物資。解放後人民公社時期,我們走馬幫是以公社為單位,行程稍近些,但隊伍頗為龐大,一般由七八十人組成,每人趕五匹騾馬。直到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以後,馬幫才漸漸的消歇下來。」84歲的下公老人頗有感慨地將自己的見聞向青稞君一行娓娓道來。
更何況,鹽在中國古代一直是特別重要和稀缺的資源,往往和鐵一道是由國家專營的。下鹽井既然盛產鹽,則既會為當地人帶來實惠,另一面也會誘使各方勢力爭相角逐,導致生靈塗炭。
在藏族大型史詩《格薩爾王傳》中記載的姜嶺之戰就是關於鹽井之地的爭奪之戰,生動的反映了這種動蕩紛爭的歷史。
下公老人說他的名字就是有故事的。原來,除非是趕往拉薩朝拜,走馬幫一般是不帶女眷的。但有一年地方勢力爭奪井鹽,為了避難他的父親帶著家人遠逃雲南,恰巧走到雞足山時他出生了,於是取名下公,這在藏語裡就是雞足的意思。
「而現在,政策好了,納西人又格外重視教育,腦子靈活,很多人家都經營起了商店、藏家樂,或者出去打工,這可不是單純出賣勞力,大多都是技術工,報酬很豐厚。因此,按國家設定的人均不足2300元的標準來看,我們村是沒有貧困戶的,但是按村裡自己的貧困標準,各家收入差距還不小,必須扶持幫助。」村裡老支書貢秋扎西略有自豪又充滿信心的介紹說。
風俗信仰
下鹽井村地處滇藏之交,乍一看納西人在風俗和信仰方面與當地的藏族人無異,「我們信仰的是藏傳佛教,平時說的是藏語。不過,東巴語我們還是會說些,只是已經不會寫了。」年輕的鄧培略帶羞澀的說道。
圖為東巴象形文字
現在鹽井納西人保存的最隆重的習俗就是祭天儀式,藏語裡叫做「納帕」,「帕」在藏語裡意為豬。納西族的傳說是,在遠古時代天地結合處最先出現了納西民族的祖先,因此,他們自認為是最早出現在世界上的人類,對上天深懷畏服之心,要在「納帕節」這天獻祭特供的公豬。按照傳統風俗,全村分為三組,每戶家庭輪流主持舉行祭天儀式,並由主辦戶準備這頭純黑色的公豬,當然其他組員也有義務提供豬糧,以保障公豬長得膘肥體壯。
「納帕節」一般在藏曆新年的初五或初八舉行,在此前一天每小組會選出「拉帶」來主辦戶家裡準備飯菜、在主辦戶門前用石膏塗出豬的圖形等其他前期工作。傍晚時分,其他成員也陸續聚集在主辦戶家中舉行「貝增」儀式。先是給預備獻祭的公豬餵酒,使其麻醉。再向祭祀品禱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幸福平安。回屋後,由納西老人首先向灶神磕三次頭,然後祈禱家庭平安、幸福、吉祥。第二天凌晨兩三點,一般約雞鳴為號,人們就扛起豬往祭祀臺趕去。先由屠夫將豬宰殺,再用火烤去毛,但生火的木材很講究,是用一種叫「蹦布斯」的植物。然後是「煨桑」,從豬的內臟中取出肝、肺、肩胛骨,及少許豬血混米放入松柏樹葉燃就的火中。此時,納西老人開始口念東巴經文鄭重向上天禱告,祈求保佑大地萬物的和諧、安康及幸福。念完經後,納西老東巴就能從豬的脾臟及肩胛骨的形狀和完損情況判斷出今年的災難、收成、忌日等徵兆。
儀式結束後,人們圍坐在一起吃肉、喝酒,開始聯歡,最後人們把豬肉均等分配給所在組的成員戶,然後騎著馬高喊著「窩增達」漫跑在村中的大街小巷。「拉帶」和親朋好友則會聚在主辦戶的家中載歌載舞慶祝節日,一般要持續兩三天才會結束。此外,鹽井村納西人重要活動還有殺豬宴。一般在藏曆的八九月份農忙結束後,殺豬宴請親朋好友,一則是慶祝豐年,二來也是聯絡友誼,增進感情的重要方式。聽著這些從遙遠的歷史深處走來的神秘儀式和動人的盛會,青稞君一行立即陶醉了,只好深嘆來不逢時,無法親自體驗一番。
誠然,下鹽井的納西人長期夾處在藏漢之間,他們的生產方式、生活習俗及宗教信仰都不可避免地染上了藏漢尤其是藏族同胞的特色,但仔細分辨仍有許多納西族的古老底色。尤其值得欣喜的是,現在鹽井的納西人基本都脫貧致富了,而且每戶少說也有兩三個「吃公糧的」。「今後,我還得繼續努力,團結村民,凝聚民心,銘記黨恩;我們還要進一步擴大農村集體經濟,不能全靠政府,也要靠我們自己來進一步創收增收。」展望起未來,老支書貢秋扎西堅定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