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我們去買東西都不經常使用鈔票了,取而代之的是手機裡的網銀支付和掃碼支付,掃一下二維碼就可以付款,省去了找零的環節,十分的便捷。
然而在古代,人們都是用銀子付帳的,用銀子付帳就需要找零錢,那麼究竟要找回多少零錢呢?找回的這些零錢真的是那麼精確嗎?那就來說說古代如何找零。
古代的貨幣大家比較熟悉的那就是銀元寶了,銀元寶一般有十兩和五十兩這兩個鍛造規格,我們就拿經濟比較發達的宋朝來說,宋朝一兩銀子的消費力大概相對於現在的人民幣七八百塊錢,十兩的銀元寶就相當現在的七八千塊錢,五十兩的就接近四萬塊錢了,所以這些銀元寶是適用於儲藏財富和大宗商品的現貨支付,很少會在街市上流通。
其實在人們日常生活當中還是以銅錢或者零零散散的碎銀子為主的,而碎銀子的重量是不規範的,大小形狀都不一樣,那麼使用起來會比較麻煩,所以古代人出門除了帶碎銀子之外還要帶兩件東西,第一是剪子,第二是等子。等子的學名叫做等稱,是一個小型的天平,是古代專門用來稱量像金,銀,貴重藥品,香料的精密儀器。
人們在買東西的時候用剪子剪下來適當的碎銀子,在用等子來稱,這種剪子的口很短,而剪柄卻很長,這樣的設計是用到槓桿原理,在剪銀子的時候能夠更省勁,人們把剪出來的碎銀子放在等子上來稱量,等子的精確度也是很高的,能夠精確到釐,一釐大概是31.25毫克,荷蘭知名歷史學家布藍岱爾在15到18世紀《物質文化經濟發展資本主義》這一本書當中曾經敘述過中國古人買東西,隨身攜帶有鋼剪,根據所買貨品的價錢把銀錠剪成大小不一的碎渣,每一碎雜都需稱出淨重,買賣雙方都應用等子。
大家出門買東西的時候都會把手裡的銀子剪成小塊,然後再用等子量,一般來說分量足夠的銀子用塊做量詞,再小一點的塊叫做角,所以才有了現在的一元錢又被稱為一塊錢,更小一點的面值稱作一角錢這樣的說法。
古人在進行交易的時候用剪子剪銀子還有一個功效,那就是去檢驗白銀的純淨度,比如裁開一看,裡面有沒有造假或者熔斷裡面是不是加有其他的金屬等等,所以總得來說在古代用銀子找零方法還是被困難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