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3日下午,《生活中的藝術家—崔德政師生作品展》開幕式在北京市西城區青少年美術館西美藝術空間舉行。出席開幕式的嘉賓有北京市西城區青少年美術館館長、金帆書畫院西城美術館分院院長何靜,北京市骨幹教師、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美術教材編寫委員、北京市高級職稱評審委員許靜,中國國際抽象藝術聯合體國際總部主席、中國國際抽象藝術學院院長、中國新意象油畫副會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油畫高研班導師、著名藝術家徐適,本次展覽的學術主持崔德政,少兒美術教師王峙月以及入選本次展覽的同學們近60人。
此次展覽展出的是崔德政老師和其學生們近一段時期創作的作品,涵蓋了大中小幼全年齡段的作品,作品類別有版畫、水墨、素描、綜合創作等多種形式。此次展覽的目的是希望通過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參與,建立一種多樣化的藝術學習,增強學生的可選擇性,並建構大中小幼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鏈條,形成充滿活力、多方協作、開放高效的美育新格局。讓學生將藝術與生活相融合,在活動體驗中感受、在情感想像中表現、在交流評價中拓展。並引導學生由在藝術中獲得的審美體驗,從而提升自身的審美情操和道德人格,使自己快樂生活、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崔老師講到,將展覽的初衷是將美育成果進行專題化、體驗化、在美育的氛圍下情景化。而美育的主渠道或主要路徑就在於藝術教育,分為專業藝術教育和普通藝術教育,他認為,後一種更具有美育的本質,主要有三個作用:一是藝術教育可以培養我們的觀察能力和感受能力,讓我們充分感受、發現生活之美;二是可以充分展開想像,培養自己的創造力,比如版畫創作中的刀法、印痕、色彩、線條;三是將情感、理想與一種具體的藝術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培養自身的全面發展。
西城區青少年美術館館長何靜女士表示,美術教育不僅是讓學生成為有名的畫家,而是在培養孩子的修養、審美、品行、素質的同時,也讓孩子們慢慢學會欣賞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可貴,感知世界的多彩,然後把我們生活中的美好,用畫筆表現出來。不僅美化我們自己的生活,將來也運用到社會中去,服務社會,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西城區青少年美術館有一個理念是傳承、創新、發展,版畫也是傳承和創新的過程,希望同學們用創造性的思維和技法,繼續傳承和發揚版畫藝術。
隨後,何館長、徐老師、許老師、崔老師為入選此次展覽的同學們頒發證書。
頒獎過後,來自北京市十一學校的田浩楠同學向大家分享了學習藝術的經歷和對藝術創作的理解。她講到,美術可以去記錄自己的生活,它可以讓生活多一分色彩,讓本來枯燥的生活變得有趣。在傷心的時候拿起畫筆,把自己不開心的事情用不同的顏色表達出來,多了一種無聲的交流方式,美術讓自己多了一種記錄生活的方式。把它在紙上表達出來,我們就可以添加上自己喜歡的元素,讓這幅畫擁有自己的意義,這就是美術帶來的快樂。
少兒美術教師王峙月講到,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這個時候,老師和家長所需要去做的就是要充分地開發出孩子這種與生俱來的藝術才能,去充分的調動他們的這些想像力,然後用繪畫的方式表達在畫面上。選擇一些與孩子生活相關的、與自然相關的以及與他們學習相關的這些主題去進行創造。來幫助孩子們去更好地觀察他們身邊的事物,觀察自然,熱愛生活。希望所有的大孩子小孩子能夠不忘初心,在繪畫的海洋中釋放我們所有情感,與更多的美好相遇!
隨後崔老師為參加開幕式的學生進行了牛年版畫的現場教學講解,同學們親手製作牛年版畫,感受到版畫藝術的無窮樂趣。
在訪談環節,杜舒墨同學首先介紹其展出的作品。第一版的仙鶴,主要採用了陽刻的手法,這樣使得仙鶴的輪廓更加突出,整個圖案更加鮮明活潑。第二版的祥雲,主要採用了陰刻的手法,這樣使得圖案更加飽滿。然後,她講到藝術對於她生活的影響。她是一個從小就開始學習藝術的人,比如學習琵琶與聲樂等。而版畫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它極需要人的耐心與恆心,需要安靜下來,完全沉浸,用心去感受和製作。更重要的一點是,版畫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她是一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的人,對傳統文化的各方面都有比較深入的了解。然而,她現在在北京十一學校的國際部,這就意味著,她很少有機會接觸歷久彌新的傳統技法。學校的版畫課恰好給了她一個機會,繼續發展她的興趣,繼續鞏固自己的文化情懷。她希望在這個以科技發展為潮流的時代,版畫作為一種文化標籤,通過一種藝術的形式,能使更多人堅定文化自信,能使更多人認同: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近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其中明確了如何豐富藝術實踐活動的要求。此次活動的圓滿開展,是北京市西城區青少年美術館立足於自身獨特的屬性和任務,落實「面向人人,建立常態化學生全員藝術展演機制」以及「開展更多豐富多彩的體驗學習等實踐活動,廣泛開展群體性展示交流,為廣大中小學生藝術專項展示」的一次有益嘗試,今後西城區青少年美術館將會開展更加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廣大中小學生搭建更多的美術交流展示平臺。(文/彭鑫 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