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要在7月4日,自己的獨立日那天上映的真人版電影《變形金剛》,許多生於上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中國人幾乎為之瘋狂。塵封多年、裝有當年變形金剛玩具的紙盒被打開,只要有關於變形金剛內容的論壇也變得極為火爆,新版變形金剛玩具的價格儘管相當不菲,但依舊擋不住一雙雙盼得發紅的眼睛,不管他們彼此之間是否認識,但只要提起變形金剛,這些人中的多數都會變得口若懸河……因為對於這些人來說,變形金剛代表的是無窮的聯想和純真的童年,更是一代人的聯絡符號。
在當年央視一套上映《變形金剛》之初,中國的小朋友根本就不能想到一部如此誘人的動畫片還會有玩具衍生產品——明明是汽車或是飛機,擺弄幾下就成了一個機器人。之前從未有過,無論是《阿童木》還是《花仙子》都一樣。甚至連個人偶都沒有。不過,說句實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擁有一件變形金剛的玩具,是一件極為奢侈的事情。那時候,一般人一個月的工資也就幾十塊錢,但一個孩之寶出品的最小的變形金剛,就要十二塊五,包裝簡單的就是一個紙板上用一個塑料殼罩著,打開,包裝就完了。同樣的包裝還有稍微大一些的,十九塊五。凡是獨立成盒的,最便宜也得二十五塊錢以上,三十五,四十五很正常,還有再往上的,比如九十九,但一般孩子從未留心過,因為大家明白,與其看天上的雲彩,不如看水裡的自己。
周盛現在已經擁有了不同版本的上百個變形金剛,其中有的在網上已經被炒到了上萬元一個,但他最珍視的還是當年擁有的第一個變形金剛,「那是在母親的斡旋下購買的,十二塊五,汽車人『守護神』組合中的『大街』,一輛可以變成機器人的警車。原本我和父親的約定是在期末考試時以優秀的成績博得我的第一個變形金剛,結果我的成績也就勉強能被記作優良。但為了我的交代和我的變形夢,我用粗筆將我的夢想改寫到了我的成績單上。後果可想而知,去偽存真後,我被教育得淚流滿面。其實我是真的悔過了,但心地善良的母親把我的問題歸結於『太想要變形金剛』,當然,我不否認這是原因之一,但被記作100%,實在是有些過了。在母親的一番總結後,父親重重地嘆了一口氣,承認了他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不妥的,但同時追問我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沒有,我重重地點了點頭,後來『大街』就進家了。」之後不久周盛擁有了全套的「守護神」,總價格達到了85元,「那幾乎是母親一個月的工資,對於那時的我來說已經可以模糊地了解它的價值。每個月初,我都可以見到母親把我們三口的夥食費送到我奶奶的手裡——30塊錢。」據周盛說,現在當年一套品相好、包裝完整的「守護神」在「淘寶」上可以賣到8000多,一個玩具的價格翻了十倍,但周盛表示自己是絕對不會出賣自己的藏品的,「當年因變形金剛,我得到了無數同齡人豔羨的目光,那是一個男孩的光榮。至於所謂價格,那是向父親母親們致敬。」
在現在的中國,像周盛這樣擁有如此眾多變形金剛的人不多,但像周盛這樣擁有類似情結的人卻決不在少數:當年哪個男孩沒在嘴裡哼哼過「變形金剛,誰是變形裝」的插曲?哪個男孩沒用大繪圖橡皮刻過變形金剛的徽章?哪個男孩沒玩過扮演汽車人或是霸天虎的遊戲?哪個男孩沒央求過父母給自己買一個哪怕最便宜的變形金剛?因此說,當下的變形金剛「復闢」是有著相當的群眾基礎的,無論是對電影翹首以待的,還是不斷購買變形金剛的,或是對變形金剛進行深入研究的,都是那時的男孩,如今長成了男人。
30歲的羅國明便是其中之一。他所做的工作是,無償地將《變形金剛》劇集添加上字幕或是配音,然後放在網上供同好免費下載,「其實,威震天、紅蜘蛛等等這些名字全部源自1988年上海譯版。截至1987年底,上海電視臺才剛剛譯製完美版《變形金剛》動畫連續劇,之後的日版續作的翻譯則來自我們的香港同胞。相比而言,還是上譯版準確而典雅一些。比如在霸天虎當中最為賣座的F-15『三連星』隊長Starscream被香港同胞們翻譯為『星星叫』,確實忠於原意,可怎麼聽怎麼不像一個人該起的名字,上譯版的『紅蜘蛛』效果就非常好。原因之一,1984年孩之寶上市的紅蜘蛛、鬧翻天、驚天雷三款F15飛機使用的是完全相同的模具,只不過使用不同顏色塑料和不乾膠貼紙加以區分,一個『紅』字讓Starscream首先在外部特徵上和他的兩個量產型兄弟區分開來;原因之二,Starscream是一個陰謀家,雖然由於劇情需要總是弄巧成拙,但每次都能成功地讓自己的頭頭陷入困境,結好天羅地網專等食物上鉤的蜘蛛,正和這個『背叛者』的形象不謀而合。」對於《變形金剛》的深入研究,讓羅國明擁有了眾多擁躉,可以統計的數字顯示,每天由他上傳的《變形金剛》都會有數百萬的下載量。
葉嘉已經下載了全部的《變形金剛》劇集,這些略顯雷同的故事每天都會在他的玩具店裡循環播放。葉嘉把當年許多男孩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他的玩具店以經營變形金剛為主,包括G1、BW、WST、DW、BT等數十種變形金剛,讓那些自以為是變形金剛忠實粉絲的顧客不知所措,「中國人知道變形金剛多是在1988年央視播出以後,實際上從1974年開始,一個變形金剛背後就開始了兩個大國的博弈。先是日本Takara公司造出了一批『微星小超人』(Microman)玩具,一種透明身體,鍍銀腦袋,高約10釐米的可動小人。1984年,孩之寶(Hasbro)將Takara的成果引進美國,並且重新製作了動畫片,一炮走紅。在當年的美國國際玩具展上,孩之寶憑藉還未正式上市的變形金剛,在7天內創下了價值1億美元的批發訂貨紀錄。在玩具正式上市後的8周內便賣出了300萬個變形金剛,在7個月內賣掉了1000萬個變形金剛,佔掉了當時玩具市場43%的份額。這一年,孩之寶共推出了26款變形金剛人物。不過從1987年開始,變形金剛的日本東家Takara開始與孩之寶鬧彆扭,由於在玩具設計思路和動畫片劇情發展方向上出現了分歧,Takara開始單方面進行頭領戰士的開發。而這一切的發生都是在1988年以前,在有變形金剛陪伴的很長的一段日子裡,中國的孩子並不知道圍繞著這些機器人究竟發生了什麼,也不關心,當初被孩之寶作為市場添頭的他們,過了很久才發現同一變形金剛還隸屬於不同玩具公司,直到現在還沒弄清楚每個玩具公司究竟幹了些什麼。」葉嘉的小店經營情況還不錯,一個月有一萬元左右的純利進帳,但相比收入,葉嘉更滿意現在的生活狀態,「每天和有同樣共鳴點的朋友聊天,還能掙錢,感謝變形金剛。」
葉嘉坦言並不喜歡新推向市場的變形金剛,比如所謂經典版的機械恐龍「鋼索」,「變了,變得複雜而無味,精緻了,但卻遠離了童年記憶的質樸。」同樣的感受還出現在真人版電影《變形金剛》上,許多變形金剛的中國粉絲已經迫不及待地在網上看了片花兒和那些變形金剛的新形象,結果只能用「比較失望」、「失望」和「很失望」三個選項做一次選擇。不是不好,而是已經成長為男人的男孩們,不希望自己夢想中的童年被改變,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