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關於發展涉農教育與培訓的提案》收悉,經商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農業農村部、國務院扶貧辦,現答覆如下:
一、大力發展涉農職業教育培訓促進鄉村振興
針對您提出的健全體系,大力提升涉農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建議,教育部等相關部委開展了以下工作。2011年10月教育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局和國家糧食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同年11月,九部門專門召開會議總結推廣各地發展農業職業教育、農村職業教育和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的經驗做法。《意見》就有關加大農民職業培訓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是加強農村、農業職業學校師資隊伍建設。要求各省(區、市)教育主管部門要採取積極措施,吸引優秀人才和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到農村、農業職業學校任教。支持農業技術推广部門、農業企業等組織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骨幹、帶頭人補充到職業學校涉農專業師資隊伍。
二是推動縣級人民政府加強統籌新型農民培訓工作的力度。要求各地成立專門領導機構,整合培訓資源,制定培訓規劃並納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建立健全新型農民培訓管理規章制度。
三是實施分類培訓,增強培訓實效性。文件要求各地「繼續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從事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服務能力;繼續開展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能力,改善農村民生」。
2015年,農業農村部聯合教育部,推動創建中國現代農業校企聯盟。已經成立了由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牧工商(集團)總公司、北京首都農業集團有限公司、中聯重科和廣東海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涉農高職院校雙牽頭的現代農業、現代畜牧業、現代漁業、都市農業、現代農業裝備五大職教集團。為發揮中國現代農業校企聯盟的作用,教育部正在推動聯盟企業與國家級職成教示範縣進行「縣企合作」試點,聯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2017年,教育部聯合農業農村部在貧困地區全面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在河北、湖北、湖南、四川、陝西等5個省的61個貧困縣開展特聘計劃試點,2018年起在全國22省份的貧困地區及其他有需求地區全面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從農業鄉土專家、種養能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骨幹、科研教學單位一線服務人員中招募一批特聘農技員,承擔公益性農技推廣任務和部分職業教育工作,解決特色產業發展缺人才、缺品種、缺技術、缺裝備等難題,彌補基層公益性服務和職業教育師資供給不足。截至2019年底,特聘計劃已在全國853個縣實施,通過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支持特聘計劃資金共計1.01億元,累計招募特聘農技員近4000人。
二、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針對您提出的面向農村,加大農業高技能人才與農村高素質勞動者培養力度的建議,教育部等相關部委開展了以下工作。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要求後,教育部會同農業農村部,依託全國農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全國各地職業院校、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以及各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總計20多所有關院校以及相關研究機構的100多名專家共同研究起草了適應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適合職業農民生產生活需要的農民職業教育方案。2014年,教育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印發<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的通知》(教職成廳〔2014〕1號)(以下簡稱《方案》) ,一是提出「新型職業農民中等職業教育分為種植、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農業工程和經濟管理五個專業類,每個專業類包含若干專業方向。專業類的內涵可以適當拓展,專業方向可以根據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各地農業農村人才培養的特點進行動態調整」。其中農業工程類有一個專業方向為農村信息技術與應用,將結合現代發展趨勢,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有關信息化的教育培訓。二是提出「課程設置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能力拓展課三大類。三大類的課程設置和選擇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生產生活實際選擇學習需要的課程,也允許各地根據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適當調整課程內容或增開其他課程」「每門課程的學習由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組成。公共基礎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學時比例大致為1:1;專業核心課和能力拓展課重在實踐教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學時比例大致為(1:1)-(1:2)」。新型職業農民中等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突出開放性的原則,實現了課程可選擇性和綜合性的結合。三是提出「新型職業農民中等職業教育實行彈性學制,有效學習年限為2—6年,允許學生採用半農半讀、農學交替等方式,分階段完成學業」。
2019年,教育部聯合農業農村部啟動實施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劃,高職擴招錄取高素質農民3.5萬人,面向農村「兩委班子」成員、經營主體帶頭人、農業技術人員、返鄉農民工等量身定製培養方案,採取「農學結合、彈性學制」方式大規模培養鄉村振興帶頭人。教育部堅持不斷完善涉農職業教育體系。充分發揮農業行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作用,構建公益性培訓機構為主體,市場力量和多方資源共同參與的教育培訓體系。各級農廣校作為主體力量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支撐作用更加突出,農業院校、科研院所、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園區等多元力量,以多種方式積極廣泛參與到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中。
三、職業教育助力精準脫貧,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針對您提出的精準幫扶,通過職業教育更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建議,教育部等相關部委開展了以下工作。
教育部聯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務院扶貧辦全力推進職教扶貧相關工作。一是大力實施雨露計劃。發動基層力量,宣傳職業教育扶貧政策,引導貧困家庭轉變觀念,動員更多的貧困家庭學生入讀職業院校。明確對接受職業教育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新成長勞動力給予每年3000元左右的扶貧助學補助,建立學籍信息比對機制,優化了發放流程,做到應補盡補。截至2019年,有280多萬貧困家庭子女接受職業教育。二是聯合相關部委開展「兩個行動」。做好職業教育東西扶貧協作行動,提升中西部地區職業教育質量;開展深化技能脫貧千校行動,鼓勵貧困家庭新成長勞動力接受技工教育、參加職業培訓。三是推進就業幫扶。聯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務院扶貧辦出臺《關於做好52個未摘帽貧困縣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就業精準幫扶工作的通知》(教學廳函〔2020〕21號)和《關於進一步加強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就業幫扶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函〔2020〕75號),對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就業幫扶作出制度性安排,解決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就業、貧困家庭增收問題。
中央財政已經建立起了覆蓋學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學生資助政策,從制度上確保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在中等職業教育方面,對所有農村(含縣鎮)學生、城市涉農專業學生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民族地區學校就讀學生和戲曲表演專業學生免除學費(其他藝術類相關表演專業學生除外);中等職業教育一、二年級在校涉農專業學生和非涉農專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享受國家助學金。從2019年起,設立中等職業教育國家獎學金,用於獎勵中等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全日制在校生中特別優秀的學生。在高等職業教育方面,高職學生可享受國家助學金、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貸款、畢業生基層就業學費補償國家助學貸款代償等資助政策。擴大高職院校獎助學金覆蓋面,提高資助標準。將本專科生國家獎學金獎勵名額由5萬名增加到6萬名,增加的名額全部用於獎勵特別優秀的全日制高職院校學生;將高職學生國家勵志獎學金覆蓋面提高10%,即由3%提高到3.3%,獎勵標準為每生每年5000元;將高職學生國家助學金覆蓋面提高10%,平均補助標準從每生每年3000元提高到3300元。
四、加強東西協作,促進技能脫貧
針對您提出的跨區協作,促進優質涉農職業教育資源輻射貧困地區的建議,教育部等相關部委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深入推進實施《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2016—2020年)》,推動落實東西職業院校全覆蓋行動,東西中職招生協作兜底行動和職業院校全面參與東西勞務協作。積極協調東中部地區及職教集團、國家示範性和重點職業院校及其他社會力量加大幫扶力度,著力發展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提升職業院校辦學水平。紮實推進東部10個職業教育集團對口幫扶滇西10個州市,通過資源共享、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建設教師隊伍、合作培養、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務能力等7個方面工作,提升服務滇西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開展示範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建設工作,將職教集團對口幫扶情況納入建設指標;組織專家遴選出建議入選的150家集團名單和首輪建議培育的228家集團名單。通過結對幫扶,受援學校在教育教學理念、專業建設、校企合作、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培訓能力、創新創業教育、學校管理等方面都取得較大改進提升。2020年6月,進一步加大對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對口支援力度,組織21所新升本科職業院校對口支援民族地區中等職業學校。
二是實施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促進扶智扶貧。2004年起,教育部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促進鄉村人才就地培養。面向國家貧困縣和貧困村加大學歷教育服務供給、提升學歷教育服務質量;向貧困縣和村的學習者提供學習費用優惠和學習資助;開展農村職業培訓,提升農民職業技術技能;建設農村職業教育與培訓相關的優質資源,向貧困地區擴大推送;實施利用網際網路開展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計劃,為脫貧攻堅以及鄉村振興培養更多的本地化實用人才。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513個縣級教學點,其中,中西部地區達到967個,佔比達到64%。通過實施該計劃,已培養了50萬鄉村幹部、鄉村致富帶頭人等。
三是聯合中華全國總工會持續推進「求學圓夢行動」。2016年以來,教育部聯合中華全國總工會深入推進實施《農民工學歷與能力提升行動計劃——『求學圓夢行動』實施方案》,動員引導教育系統和工會系統等形成合力,加強農民工學歷繼續教育與非學歷培訓,促進農民工提學歷、長技能、好就業。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566所高校、1644所教育培訓機構等參與行動計劃,共開展學歷繼續教育29萬人次,非學歷培訓238萬人次。
四是支持高校面向貧困地區開展繼續教育扶貧。推動國內一流高校發揮繼續教育作用,面向貧困地區基層幹部、鄉村教師和產業帶頭人等各類人才開展大規模培訓。推動農林高校發揮專業優勢,通過繼續教育服務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重點面向國家級貧困縣和貧困村開展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服務。推動現代職業教育試點高校和開放大學為貧困地區提供優質數位化學習平臺和資源,促進貧困地區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指導國家開放大學通過國家數位化學習資源中心向貧困地區推送優質學習資源,免費提供農林類、牧漁類、農村行政管理類等2000餘門職業技能和實用技術類五分鐘課程。推動職業院校在開展1+X證書制度試點中,對來自貧困地區的學生,優先安排參加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及考核;對經濟確有困難的學生,給予費用減免等支持,拓展學生就業創業本領。
下一步,教育部將持續加強涉農職業教育、技能培訓、技術推廣等相關工作,為鄉村振興培養更多優秀人才,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一是持續實施雨露計劃,落實貧困家庭新成長勞動力接受職業教育的補助政策,組織動員更多的貧困家庭新成長勞動力接受職業教育。二是繼續聯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農業農村部推進職業教育東西扶貧協作行動、技能脫貧千校行動。三是持續推進貧困家庭職校、技校畢業生就業幫扶工作,幫助他們儘快上崗就業,實現技能脫貧。
中央財政將繼續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通過現有政策和資金渠道,落實職業教育國家資助政策,支持職業教育發展。
感謝您對教育事業的關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