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ERC20代幣?
在數字貨幣領域內,除了比特幣、萊特幣、Zcash、Bitshares、瑞波幣等等具有自己區塊鏈的項目之外,還有一種平臺型的代幣,他們大部分依託以太坊這類去中心化的智能合約平臺建立。目前市面上有絕大部分的數字貨幣屬於該範疇,比如即將上線主網的EOS、已經切換至主網的QTUM、OmiseGo等,這類數字貨幣通過以太坊平臺發行,是基於該平臺的ERC 20代幣。
實際上,ERC 20並不是一項技術或者說一套程序,而是以太坊平臺的數據通訊標準或者說規則。在這種協議之下,所有發行的代幣都必須按照以下字眼表達其功能:總代幣發行量、「Owner」帳戶餘額、傳送_value數量的代幣到_to錢包地址、從address_from傳送_value數量的代幣到_to錢包地址等等。
ERC 20代幣建立在以太坊生態內,具有一定的標準準則;為此任何ERC 20代幣都能立即兼容以太坊錢包(幾乎所有支持以太幣的錢包,包括Jaxx、MEW、imtoken等等),而交易所也能更加容易睇整合這些代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代幣都是可以立即進行交易的數字貨幣。
使用圖靈完備程式語言的以太坊,現階段是最多項目開發者使用的區塊鏈平臺;與此同時,它又面臨著系統安全問題、外部競爭對手(比如為商業分布式應用設計的區塊鏈作業系統EOS)等方面的挑戰。
以太坊ERC223標準與ERC20的區別是什麼?
ERC 20是以太坊中最常用的ERC標準,也就是該平臺常用的數據通訊規則。2017年發行的ICO加密代幣中,90%都執行了這一標準。大致來說,ERC 20有兩種轉帳方式,一種是收件方為一份合同,這種情況下用戶必須使用approve+transferFrom的功能來進行代幣轉移;而另一種則是收件方為合同外帳戶(例如,錢包地址)的情況,用戶需將代幣通過transfer功能轉出。
如果使用過程中,用戶沒有按照規則選擇適當的功能,該加密代幣將會「卡死」在合同內(即合同無法識別交易),無法進行提取使用。據了解,以太坊生態中的Golem代幣,至今仍有93644.51美元的代幣因投資者的無意操作而流失到合同地址內,造成這些代幣的永久性丟失。
與ERC 20標準相比,ERC 223更關注合同保護及防止數字代幣丟失等方面的內容。根據開發者的說法,使用ERC 223標準將能減少合同執行過程中Gas的消耗;同時該標準還具有「不允許代幣轉到不支持代幣接受和處理合同」的功能,從而避免代幣丟失的危險性。由於其對安全問題的注重,不少人認為該標準未來或許會取代ERC 20。
而除了ERC 20、ERC 223之外,還有名為「ERC 721」的標準,該規則能用於不可兌換數字貨幣的創建,適用於諸如Crypto Kitties等在內的區塊鏈網路遊戲、能源型公司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