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鄰居小王在半年裡離職離了三回,平均下來一份工作幹不滿一個月,他給出的理由都是:錢少、事多、人累。現在待業已經接近兩個月了。
某天上午,他拎著剛買回來的包子油條,怒氣衝衝地跟我抱怨一番:「側門那家的包子鋪真的是越來越小氣了,以前一塊錢的大包子,現在都變成了兩塊錢的小包子,還不能讓我埋怨兩句,想要退貨也不行,真的是越來越過分了。」
我看了一眼他手中幾乎被捏成一團的包子,皺巴巴的,讓人掉胃口,心想,包子鋪果然過分了,現在的包子被捏成這麼一團還拿出來賣!
小王似乎是察覺到我停留在包子的視線太久了,解釋說:「那是兩個包子的分量,包子太鬆軟了,捏得結實一點就能吃得撐一點。」
對於他的這種奇葩的想法,我習以為常了,反問:「所以你就是拿這麼一團去退貨?」
小王點頭,理直氣壯地說:「我若是不捏實一點,怎麼會知道他們家的包子現在都已經縮水縮成這樣了?現在物價這麼貴,當然要省吃儉用。」
自打他待業家中,我早已聽慣了像這種關於省吃儉用的話,說實在的,關於這兩三塊錢的問題,我認為這是踏踏實實工作、拿一份薪酬就能解決的事情。
可惜的是,每當說起這個問題的時候,小王除了抱怨別人的不是以外,絲毫不覺得需要改變的人其實是自己。
02
演說家安東尼·羅賓曾經說:「解除痛苦的三個方案:不要抱怨他人,就算自己當年很悲慘,但是你抱怨於事無補;不要抱怨自己,抱怨是與過去有關係的,但是一點也沒有用;改變自己對生活的設想,才可以真正解除痛苦。」
人容易對生活有怎麼樣的設想,而造成痛苦呢?
總結起來,大致是這樣一些設想:人們在看到別人的幸運時,容易以為生活只會針對自己;人們在看到別人的成功的時候,容易以為成功不過是隨隨便便;人們在看到自己的失敗時,容易以為一切都是命運的不公。
總而言之,人們可以抱怨過去,可以抱怨他人,可以抱怨命運,但絕不會抱怨現在的自己,因為抱怨遠比改變自己輕鬆多了,於是,痛苦不斷被積累,快樂不斷被回收,人生變得越來越無趣。
03
實際上,抱怨者他們知道自己的問題嗎?
知乎上有人是這麼回答的:習慣性抱怨者最大的特點在於,明明不滿足於現狀,又在害怕改變,他們總是沉浸在困境裡,反覆思考問題中令人挫折的一面,最後陷入「尋找錯誤——感覺糟糕——失去信心」的惡性循環中。
是的,人的自我認識能力其實很強,但人的自我欺騙能力同樣很強。
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其實我們能夠想明白問題的根源在哪裡,只不過,我們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或者說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無能,也不願意改變自己,於是,只能通過怨天尤人來安慰自己。
當然,這並非是說,我們不能有一丁點的抱怨,適當地發洩情緒是一種自我調節的手段,但抱怨應該有限度,長期的抱怨只會讓我們逐漸遠離問題的根源,讓我們陷入一種焦慮的情緒中,最終還是沒有改變自己絲毫。
04
麥爾頓說:「提升自己的要訣是切勿停留在原地不動,而欲達到此目的,首先要有不滿現狀的心理。但是僅僅不滿足是不夠的,你必須決定下一步往何處去?千萬不要做個只會成天抱怨的懶人。」
抱怨其實就是對現實的不滿,而有用的抱怨則是通過實際行動,努力改變這種不滿,否則,不滿就只能是不滿,抱怨就只能是抱怨,一直停留。
人生是一個未知的過程,我們不知道路上會遇見誰,又會愛上怎樣的人,甚至是哪一刻會與這個世界告別。
但在這一路過來,我們目睹了太多的生離死別,經歷了太多的社會險惡,這些過去的經歷都在一遍又一遍提醒我們: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不能重來。
有些事情,這一刻不去做,可能永遠都沒有機會了,誰讓我們總是習慣將事情推到明日,而明日復明日,誰讓我們不願意去改變自己,而選擇抱怨他人。
於是,沒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壞習慣越來越多,人生也就變得越來越糟糕,這其實怪不了他人,怪不了上帝,只能怪自己。
抱怨的本質,就是不願改變自己,然而抱怨只會浪費時間,與其浪費時間抱怨,不如學會改變,成就自己。
我是阿亞,暖心情感寫作者,這一生能與你相遇,何其有幸!點個關注,我們一起長知識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