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CTO.com原創稿件】前不久,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在深圳會展中心隆重拉開序幕。作為連續4年參加高交會智慧城市展覽的熟面孔,華為也深度參與了高交會的諸多活動。在會展期間,華為提出了「5G+AI,開啟智慧城市孿生新時代」新理念,並發布了華為智慧城市頂層規劃諮詢方法論,受到業界不少關注。展會活動間隙,記者採訪了華為EBG中國區的智慧城市諮詢規劃專家袁萬海、智慧城市資深專家兼數字經濟資深規劃師聶俊宇、5G+智慧城市資深顧問李景松三位負責人,請他們分享華為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思考與判斷。
智慧城市建設的華為「方法論」
華為EBG中國區的智慧城市諮詢規劃專家袁萬海
袁萬海在談到目前國內智慧城市發展現狀時表示,當前國內智慧城市建設已經進入深水區:一方面,從發展趨勢來看,作為城市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抓手,智慧城市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機遇,幾乎所有ICT企業均涉足智慧城市市場,近三年,隨著眾多新型行業巨頭的進入,智慧城市市場進入新一輪大繁榮。但與此同時,日益增長的客戶需求與市場供給之間的差距在加大,有些地方政府對智慧城市更大規模的投入信心不足,給表面上看似繁榮的智慧城市市場帶來了不確定性。
如何對待當前的智慧城市發展?袁萬海認為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企業都有自己的配方,華為選擇的是走更加理性的科學務實之路,所以這些年華為一直堅持培養智慧城市頂層規劃能力,一直堅持在投入落地項目前為客戶提供輕型的頂層規劃諮詢服務,通過這種服務形式,對未來3-5年的智慧城市建設任務做充分的論證、推演,制定出科學的實施路徑,然後按照PDCA的科學方法,循環迭代,有序推進。
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出現和諮詢經驗的逐步積累,華為逐漸認識到,可以將之前積累的智慧城市頂層諮詢規劃經驗提煉總結成一套方法,共享給業界,逐步打磨出共識,進而牽引整個國內智慧城市市場更理性科學有序發展。在此背景下,華為遵照國標委《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指南》,進一步細化完善制定了《華為智慧城市頂層規劃方法論》。
智慧城市資深專家兼數字經濟資深規劃師聶俊宇
聶俊宇補充道,數字經濟有兩大重要組成,一部分是產業數位化,一部分是數字產業化。在中國,產業數位化佔比更高,因為大量的實體經濟才是中國發展數字經濟的核心,一旦數位技術與實體產業結合,將迸發出更大的經濟潛力。「產業數位化是未來一個主營方向,華為會將自己在過去三十年中積累的數位化經驗通過華為沃土數字平臺、5G+AI模式,為更多實體產業提供服務,助力產業數位化的進程。」
5G+AI,開啟智慧城市孿生新時代
對於業界非常關注的「5G+AI,開啟智慧城市孿生新時代」新理念,袁萬海做了更詳盡的解讀。他表示,把一座城市的全要素放在數字世界做鏡像,是非常遠大的願景,涉及到的技術體系非常多,工作量極大,至少還需要五到十年。當前華為所能做的,就是突破孿生城市核心依賴的一些技術瓶頸,讓孿生城市建設更進一步。
之所以強調5G+AI,是因為要實現孿生城市有幾個核心技術比較關鍵,一是全域數據的感知和連接能力,需要5G來發揮更多作用,二是如何在數字世界解讀全域數據,需要依託AI由初級的數字孿生向更高級的孿生演進。
5G+智慧城市資深顧問李景松
李景松指出,雖然數字孿生並不是新技術,但是涉及到一個顆粒度的問題。他以數字樓宇舉例,為了實現數位化,可以先將樓宇進行3D建模,大顆粒度而言就是實現樓層的管控,更細的顆粒度就是實現房間的管控,再細化還可以對每個電器管控。「孿生的顆粒度決定了未來孿生實現的深度以及廣度。」所以在現階段,華為認為在急用先行的場景裡可以率先部署數字孿生技術例如應急管理、市政設施管理等,將數字孿生與客戶業務做匹配,不同需求有不同的顆粒度實現。在5G+AI時代下的數字孿生城市,物理城市與數字城市之間不再是簡單的數據流通,同時也將融入人工智慧服務的流通。基於數字孿生,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與建模,向上形成AI驅動的城市認知決策。通過認知決策反饋給物理城市,指導物理城市的運行,提升城市的運行效率。物理城市的實際運行數據再回歸到以上的循環模型,形成城市認知決策循環滾動優化與提升。
全生態,前進!
眾所周知,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非常龐大且長久的綜合項目,那麼作為統籌管理的政府客戶在實踐過程中,又有哪些成長呢?袁萬海觀察到,這些年政府在建設智慧城市時更加務實,在市級管理者層面,政府除了關注戰略發展這些宏觀的內容之外,也會重點抓落地,思考如何融合打通整座城市各個委辦局的數據,更關注架構和架構下的管理,力求在業務層面能夠去為關聯業務協同提供支撐。「當然,在具體落地過程中,急用先行是高優先級的。 」
那麼華為究竟是如何為城市管理者提供服務的呢?袁萬海表示,華為首先會提供諮詢規劃服務,完成這一步之後,華為接下來會將其轉化成一系列具體的項目落地。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華為是擔當了統籌性智慧城市的「操盤手」角色,那麼華為會成立一個項目組來整合所有資源,把相關產品、行業解決方案進行整合,同時通過生態合作資源去整合合作夥伴的能力,最終形成合力,依照頂層設計制訂的完整框架把項目落地,為城市提供整體的服務。如果客戶只需要華為的頂層設計能力,那麼華為也會整合自己能力把最擅長的部分提供給客戶。
「因為華為有自己的業務邊界,所以在項目落地執行中,華為更多的是聚焦底層軟硬體基礎設施建設,如網絡、數據機房和平臺,這是華為最擅長的,也是技術和研發積累比較厚的地方。在整個智慧城市建設中,華為一直堅持「以客戶為中心」,提倡平臺+生態戰略,讓合作夥伴在華為平臺上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實現強強聯手。」袁萬海介紹道,關於生態華為有一套嚴格的管理與發展機制:
第一,分類建立。華為將智慧城市領域的合作夥伴分為運營類、集成類、投資類、諮詢規劃類,每種類型中華為會選擇TOP5級別合作夥伴深入合作。
第二,技術驗證。華為作為沃土,對基於沃土成長出的合作夥伴解決方案會做專門技術驗證,保持緊耦合狀態,確保給客戶提供的是一個整體服務。
第三,質量管理。華為有嚴格的質量管理機制,會對合作夥伴的服務能力和交付過程中客戶滿意度進行管理,通過評級和淘汰,保證合作夥伴始終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
第四,可持續發展。華為恪守邊界,只做平臺以下,上面的業務場景更多留給合作夥伴,保證與合作夥伴關係持續穩定發展。
未來智慧城市趨勢搶先知
記者了解到,智慧城市頂層諮詢規劃是華為智慧城市服務鏈條的關鍵環節,是華為重點打造的服務能力之一。目前華為集聚了一支多數眾多智慧城市頂層規劃諮詢隊伍,發展了11家深度合作的國內優秀諮詢規劃合作夥伴,可以面向省級、地市、區縣、園區等不同場景提供智慧城市及數字政府相關頂層諮詢規劃服務,近年來,華為累計為全球客戶提供100+智慧城市頂層諮詢規劃服務,僅2019年,為客戶提供的頂層諮詢規劃服務就超過40+。
對於未來智慧城市的發展趨勢,擁有如此多部署經驗的華為也有自己的判斷。聶俊宇透露,中國大部分城市都屬於表徵性城市,往往通過單一的價值判斷來衡量城市發展的好壞,例如經濟價值,但在未來,智慧城市將從表徵型城市向更深度價值去挖掘。
此外,智慧城市未來的空間和功能一定會實現疊加。聶俊宇解釋道,隨著數字經濟的變化,未來企業對員工通勤的要求會降低,居住區和工作區的邊界將更加模糊,功能與空間的疊加是未來城市的一個方向,對信息的基礎設施和整個城市的數字基礎設施會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僅如此,驅動城市發展還將由過去的要素驅動變成創新驅動。聶俊宇表示,不少城市過去用土地資本的方式推動整個城市的發展,但未來一定會向創新驅動演進,它將實現整個城市的自我糾錯和自我迭代。他舉例道,在城市的公交體系中,公交線路設置是否合理,可以通過數據採集、視頻分析以及公交線路的實時反饋及時調整公交線路。「城市未來一定是從單核城市向多核城市發展,會依託多種核心去發展。與此同時,多核城市也存在於未來城市的頂層,多城市區域協同的城市群。」聶俊宇指出,由於每一個城市在城市群中所發生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這就要求頂層設計者要有明確的方向,實現產業和商業精準匹配,這對華為這樣的企業如何提供配套的基礎設施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51CTO原創稿件,合作站點轉載請註明原文作者和出處為51CTO.com】
【責任編輯:
周雪TEL:(010)68476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