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小何和我打電話問我給寶寶的輔食怎麼做的時候,我卻從電話裡聽到了孩子的抽泣聲,嚇得我趕緊讓她看看寶寶怎麼了。
小何略有點不好意思,和我說剛才一時沒忍住,吼了孩子幾句,對此我也是頗為無奈了。
我這個閨蜜一直就是火爆脾氣,當媽也沒能改多少,我數落她不能總對孩子沒有耐心時,小何卻委屈極了:「你都說我罵他。你是不知道他有多氣人。」
原來,小何正在做飯,就給四歲的兒子播放動畫片哄他安靜坐一會兒,小兒子早就學會了怎麼擺弄遙控器,一會兒就把動畫片給播出來了。小何一邊做菜一邊留意寶寶的動靜,耳朵裡卻聽到這集動畫片兒子早看過了。
一開始小何還沒放心上,可是兒子在短短一個半小時之內,居然把這短短的十來分鐘的動畫片看了七遍。小何聽到最後,動畫人物說上句她能接下句,臺詞都倒背如流了兒子還是沒有換下一集的意思。
小何好聲好氣讓兒子換一個,這集已經看了太多遍了沒意思了,可是兒子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到最後忍無可忍的小何直接去搶遙控器,這才把孩子給嚇哭了,不過小何還是擔心地問我,這種表現是反應慢嗎?
其實類似的情況在糖果身上也曾出現過,你們能體會把《三隻小豬》的故事講了二十幾遍的痛苦嗎?小朋友總是翻來覆去地看同一集動畫片,或是不厭其煩地進行同一項活動,絕對不是反應慢導致的。
首先要明確的是,孩子們為什麼會在幼年階段不約而同地出現這種行為呢?這是他們此時的生理特點決定的。
幼年的寶寶們大腦尚未發育完全,記憶力與理解能力達不到成年人的程度是必然的。他們需要更長的時間,更多的嘗試才能形成記憶並理解,因此對固定的信息需要投入更多精力。
年長時只看一次就可以理解的畫面或情節,小朋友則需要觀看多次才能完全消化,而初次沉浸到其中之後,孩子會有更多動力去繼續理解,這是他願意反覆嘗試的主要動力。
但有時候寶媽會發現,為什麼孩子明明掌握了某項技能,或是已經對動畫片、書籍中的情節完全掌握了,但是仍然願意反覆嘗試呢?
這是因為兒童的遊戲、動畫片、書籍,都是有設計者針對兒童特定年齡設計的,符合該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特點。孩子們在進行這些活動時,會獲得快樂,孩子們在一段時間內會對這項活動情有獨鍾。
研究表明,給12~21個月大的孩子重複閱讀同一個繪本故事達到4次,就可以提高1歲半和2歲的孩子,再現一些動作的準確性。
就像孩子學爬會慢慢嘗試,學走路要從摔倒到熟練一樣,孩子們第一次進行一項活動,肯定也不可能一次處理太多訊息,需要慢慢消化,而反覆觀看、練習可以幫助孩子學到更多東西。
如今針對小朋友設計的動畫片、繪本有很多,在孩子學習道理、塑造價值觀的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孩子喜歡的人物形象所起到的示範作用,有時要比家長的說教管用得多。
因此在為孩子挑選觀看的音頻、書籍時,家長一定要做好把關,選擇優秀的作品,陪孩子一起講講故事、談談人物,可以有效開發智力,豐富孩子的想像能力。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