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坐像,體型魁偉高大,比例勻稱,神態端莊安詳,集中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一個雄偉的不可多得的實物標本。樂山大佛依四川的凌雲山西壁鑿巖而成,位於棲鶯峰下,三江激流匯合處,坐東面西。佛像遠眺峨嵋,近瞰樂山,雙眼欲睜似閉,而容顯得非常慈祥肅穆,形神兼備,巨細和諧,令人嘆為觀止。
據唐代韋皋《嘉州凌雲大佛像記》和明代彭汝實《重修凌雲寺記》等書記載,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713年),完工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共歷時90年。佛像建造的發起者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貴州人,結茅於凌雲山,見江流匯聚山麓,每到夏日汛期,便如萬馬奔騰,直搗山巖,常常傾覆舟揖,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於是決心開鑿佛像,以減殺水勢,永鎮風濤。可佛像動工後,卻遭到郡吏的刁難,他們蠻橫地勒索營造大佛的經費。對此,海通憤慨至極,他說「自目可佛財難得!」郡吏不肯罷休,反而說『嘗試將來!」海通和尚大義凜然,從容「自扶其目,捧盤致之」,使郡吏痛悔不已。許多年來,海通和尚的忘我精神和樂山大佛精絕的雕鑿技藝,使觀賞者無不感佩。而同時,還有一個謎團,引起人們的興趣。那就是這座世界上佛像中的老大哥的個子究竟有多高;是71米,還是58.7米?這裡且細細說來。
關於樂山大佛的高度,史書記載和文人筆下有過多種說法。唐代詩人司空曙擷凌元寺》詩中說『百丈金身開翠壁,」說大佛有一百丈高。宋代大詩人陸遊《渴凌雲大佛像》詩中也說「巍巍千尺像,」也認為大佛高一百丈。當然這是詩家的修辭手法,不足信。最早而直接對大佛身型數據的記載有主持大佛後期工程的韋皋在「嘉州凌雲寺大佛像記」碑上留下的文字,說大佛「頂圍十丈,目廣三丈」。但卻未能作出高度的記載。爾後歷代的史籍、方志等,因採用了不同的度量單位,加以換算後,讓人無可適從。宋代僧人志磐所撰的一書中說『抄門海通於嘉州大江岸鑿石為彌勒佛,高三百六十尺。」加以換算,約合今天的110.5米。親自考察過大佛的詩人範成大在《吳船錄》中所記大佛高度也為三百六十尺。
其後,宋代懊地記吩、《方輿勝覽》等著名的方志也作如是說。延至明清的《熹定州志》、《四川通志》、《樂山縣誌》等均採用此說。或許,清以前所公認的大佛高度即三百六十尺。那麼,71米之說是否即是定論呢?不盡然。1988年初,有新聞媒介報導,經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同樣採用近景測量法,測出大佛的身高是58.7米,與71米之說相比,差了12米多,這一數字的披露,引起輿論大譁,特別是在樂山當地,反應尤為強烈。不久便有許多持不同意見的文章發表,認為58.7米之說違反了歷來對佛像高度的計算規律,沒有算上大佛端坐的蓮花座高度,而一般對於佛像來說,蓮花座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由此斷言樂山大佛變矮之說不確切。到底哪種說法更有道理呢?
文物界在進行測量時,有一個術語,叫做通高。即從其整體最低點到最高點的高度。按照今天的科技狀況,測量一下大佛的高度並不存在技術問題,關鍵是對大佛通高的理解,即大佛通高測量的基點應在何處。對此有兩種觀點,一種即前文所說的,通高要包括大佛腳下的兩層蓮花座。一層為蓮花足踏,一層為足踏下的臨江「大蓮花座」。另一種觀點認為,大佛通高計算的基點應從足踏算起,因為據現場勘查,大佛足踏下無論如何也看不出還有一層「大蓮花座」的遺蹟,對照樂山附近的唐代彌勒造像(如夾江千佛巖彌勒造像),足踏下就並沒有再刻出蓮花座的造型,況且樂山大佛實際上是一個巨型的摩崖石完,所謂的「大蓮花座」是這個完的完底,即使這個完底邊沿刻有蓮花圖解,也當視為一種完沿裝飾,並無將完底厚度計人完內主像通高之理。再則,所謂的「大蓮花座」的形狀都看不出了,又怎樣去找它的基點。找不到基點,又從何處量起呢?我們認為,58.7米之說是可信的。它應該是困擾了人們許多年的謎團的正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