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發 自 / United Kingdom 英 國 /
很多中國人傾向於把「成績好」等同於「聰明」。小時候最常聽到的話大概是,「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多聰明,次次考雙百分。」直到現在,「別人家的孩子」這種生物依然沒有被消滅掉,隨之並生的這種「成績英雄論」也帶著中國教育長久以來陷入一個誤區。當「聰明」被量化成0-100之間的某個數字時,我們對「聰明」的解讀漸漸變得狹隘而不自知。
在英國的這幾年,我的確看到很多中國留學生在大學裡成績傲人,隔著語言與文化的阻礙,也能用分數橫掃本地大軍。明明40分就能及格,中國留學生偏偏要看起來毫不費力地拿到90分,逼死「別的國家的孩子」。
可是拋開成績,在國外教授的眼裡,中國留學生卻鮮少留下「聰明」的印象,反而被貼上了「考試工具」的標籤。
「考試成績好,上課不發言」是中國留學生在國外學習時留給老師同學的一個典型的印象。這一點在我們這些學習人文學科的留學生中外顯的尤其明顯。
無論是lecture還是tutorial,我們像是教室裡的隱身人,很少與老師互動,默默聽課默默記筆記,然而考試成績卻出人意料,怎麼看都像是在悶聲發大財。
這種刻板的印象其實跟中國留學生長久以來接受的應試教育有關係。在應試教育裡,學生是謙卑的知識接受方,而老師代表著學術的權威。學習的目的在於解惑,檢驗學習成果的唯一手段是考試。我們被鼓勵用標準化的策略解決問題,就像運用《孫子兵法》達到百戰百勝的目的一樣。學生的自我思考成為了附屬品。
與其浪費時間去創新,不如掌握老師教的方法解題。我們學習的知識是為了考試而存在的,我們掌握的技能也是為了得高分而練習的。一切不為了得高分的學習都是耍流氓。
可是,當「媽的智障」都可以成為一句「你可真逗啊」的誇讚的時候,單單用考試成績的高低作為評價一個人聰明與否的標準,在現在這個時代來看,已經是有失偏頗的了。
一個「逢考必勝」的人最多只能說是很擅長於考試。「擅長」往往是來源於日積月累的經驗,而真正的聰明卻是一個很難被量化的概念。
就像很多家長眼裡的「聰明」孩子一樣,我高考順利進入985,然後出國深造,一等成績畢業回國。
然而當我步入職場以後,我漸漸意識到,作為一個在別人眼裡成績很好,「很聰明」的孩子,我其實也面對著很多自身難以突破的限制。
當年讀書的時候沒想過怎麼「懟」老師,現在工作的時候自然也不會「懟」老闆。不善於表達自我是常見的「中國式學霸病」。
學霸們常常都會被貼上「不善溝通」的標籤,在外人眼裡,他們有自己的世界,旁人無法接近,這種距離感有時會給人造成「聰明」的假象。而有時候,學霸們只是為了保住所謂的「高端而又高冷」的形象,畢竟逼格要靠自己裝。真聰明假聰明,裝出來的才是看得見的「聰明」。
但當一個學霸身處在創意產業的時候,「高冷」的背後就是失敗的合作。很多時候,在創業產業,「表達自我」成為一個很關鍵的成功因素。
我們遊走在客戶之間,傳遞的是一個概念,一個想法,這些只有通過溝通才能到達對方的心裡。學霸如我,在剛開始的時候,和各種客戶投資人開會,因為害怕「說多錯多」,我常常都是背景擔當,負責微笑點頭喝茶,然後再微笑點頭喝茶,這一度讓我想起我在國外上tutorial的樣子。
不擅於抓住時機表達自我,讓剛入職場的我受到很多挫敗,客戶認為我是一個「高冷」的人,老闆認為我是一個「不好溝通」的人,同事認為我是一個「不夠親和」的人。然而我一臉懵逼,我明明很好聊的啊。
除此之外,我的不善於表達和溝通還給我在職場挖了不少坑。工作中難免會碰到「傻逼老闆」,就比如那個叫一個實習生一天取五次外賣,不去拿就罵哭實習生的某自媒體大佬。
有時候,老闆也會提出一些不近人情的要求,比如說讓大家少睡覺,多幹活,每天熬夜到天亮。然而學霸如我,依然只會微笑點頭喝茶,不懂如何才能表達自己的看法,怕一個不小心就被炒魷魚。
可有時候,當一個人沒有那麼多顧忌時,往往所展現的自己更真實,做事的時候也會少走很多彎路。我們不用在乎我們是成績卓越的乖孩子,我們也無需刻意營造一個事事都懂的聰明假象,在職場上,能幫老闆賺錢的才是好員工,聰明的員工。
我們都知道,職場不是考場,那些老師教給的標準解題方法總有不完全適用的時候。像我這種考場高手,職場菜鳥,考試時,二元一次方程從沒敗過,可這一次,「客戶要什麼」 的這個方程式,我卻怎麼也解不出,沒有唯一解,你讓我怎麼解?
中國老師都說我是聰明的學生,考試時的每道題我都能找到完美的答案,而當我進入社會在遇到「此項目無標準答案」的時候,「聰明」的我常常只能一臉懵逼。
所謂的「準確的結果」在創意產業是幾乎不存在,我們有一萬種方式去呈現一個故事,沒有人敢說其中的某一種是最好的,在這個行業裡永遠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當我失去那個在考試中惟一的標準答案的時候,我開始思慮很多,為了保證結果朝著「準確」的方向,我自然而然地會參考之前別人的成功方案,在彈性範圍內做出一個中規中矩的安全方案,所以我的老闆常常對我說,「你明明可以做到95分,卻只願意做到85分。」
這是一種典型的「成績好卻不夠聰明」的中國學霸式的思維。我們能輕鬆地找到一根安全線,以內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提案,以外的創意則是冒險。所謂冒險的結果就是要麼皆大歡喜,要麼一敗塗地,學霸是不會去冒險的,不能用一個0分而打破整個聰明的形象。
這就像學霸在面對考試時,明明有一種穩妥的解題方法,也有一種可嘗試的新的思路,可是每個想要得高分的人大概都不會選擇後者的,可選擇後者的人卻往往改變了這個世界。
我是傾向於相信成績越好的中國學生,是越難以突破自己的。「學霸們」總是不自覺地將學校裡的規則照搬至職場,卻忽視了兩種環境所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考核標準。
「考場的聰明」是解題得分制勝,中國教育裡更是「記憶力為王」的天下,而「職場的聰明」則更在於隨機應變的能力,理解力,和創新力。
如此看來,像我一樣成績優秀的學生,在職場裡其實並不能算是「聰明」的人,離開學校,考試分數只是成績單上的一個符號而已,這個符號只是證明一個人是否聰明的充分非必要條件。
而在我眼裡,在職場上,「真正聰明的人」是智商情商都很高的人,比如能讓某自媒體大佬一天替你拿五次外賣,這樣的人一定是聰明的,且聰明過人的。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定義聰明的方式,中國式學霸不被認為是真正的聰明大概是因為身上帶著太多中國教育留下來的「中庸」的痕跡,不善表達,不善創新,中規中矩地循著師輩的路往前走,卻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再創造。
所以,是時候拋棄這種「成績好等同於聰明」的觀念了,我始終相信,「聰明」的人永遠是推動這個世界往前走的人,而不是照著前人的腳印,把原路再走一遍的人。在職場上,讓客戶離不開你,讓老闆需要你,你就是一個「聰明」的人,無誤。
本文圖片源自美劇《生活大爆炸》、《逃學威龍》等
有愛可平山海,有筆可走天涯
喜歡斯朵莉的文章,就給她發個小紅包吧!
想知道學霸在國外都在學些什麼嗎?
後臺回復 | 前面關鍵詞繼續閱讀
心理學 | 在牛津做心理學被試,看完你會不會試?
電影學 | 在英國讀電影學,越懂得愛,越深愛
航天 | 放牧星星的專業,理工男的浪漫
性教育 | 高潮迭起的美國大學性教育課,難忘今宵……
美國新聞 | 在美國學新聞不得不說的故事
✎ 投稿郵箱:cityteller@timez1.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時區公眾號TIMEZONE(ID: timezoner)原創首發,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時區後臺留言「轉載」獲得授權,對違法使用本內容者,將追究其法律責任。TIMEZONE,留學生原創平臺,歡迎坐標在世界各地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