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噹噹!上課鐘聲響了。一位二十來歲的青年從容不迫地走上高一班的講臺。「他不是本校工友嗎,他能上好英語課?」六十雙詫異的眼光看著他。唰!唰!唰!不一會,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寫出了一路英文。四十五分鐘,他有條不絮、準確而又流利地講授了第一堂課,消除了同學們心中積聚的團團疑雲。他是誰?他是湖北省天門縣乾驛公社乾驛中學工友,最近被破格提拔的英語教師——何家成。
小何離開灶臺上講臺談何容易呀!
1975年,17歲的何家成沒有讀完初中,就來到乾驛中學當工友。他每天的任務是負責近千名師生員工的開水供應,還餵幾頭豬。這對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確實是個考驗。可是,小何卻把這作為鍛鍊自己的機會,幹得蠻起勁,曾多次受到了學校師生們的好評。學校黨支部負責人也熱情地鼓勵他說:「小何於得不錯啊!你還年輕,業餘時間還要多學點文化。」簡短的幾句話觸到了小何的痛處。他想,我剛進小學,正趕上「文化革命」,哪學到什麼東西?現在美好的春天來了,自己要倍加努力,把貽誤的青春奪回來。於是,他抱恨立志,從頭學起。根據學校缺英語教師的狀況,他選定目標,主攻英語。
從1977年起,何家成訂了自學計劃,堅持邊工作邊學習。他給自己提出了「三個一點」的規定:清晨起早一點,每天清晨四點鐘起床,學習一小時,練發音,讀音標,背單詞;中午抓緊一點,用一小時聽廣播講座;晚上少睡一點,用三個小時,系統學習,重聽一遍英語廣博講座,重背一遍單詞,細心琢磨語法的變化規律。三年多來,春去冬逝。寒來暑往,小何從不浪費一分一秒的光陰。平時這樣,節假日更是他學習的極好機會。這幾年春節,他都是在離校五六裡遠的校辦農村裡度過的。因為在那裡,環境安靜,他可以傾注全力,專心致志,發奮攻讀。幾年來,相繼向他提親的有十來起,他為了猛攻英語,不牽扯精力,決定暫時不談,都一一婉言謝絕了。學習還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他每月只有二十八元的工資,但他勤儉節約,除去必需的生活費用外,其餘都用於學習,光買工具書和其它學習用具就花了二百五十多元。
擠時間刻苦學習,持之以恆,效果就顯露出來了。三年了,他已學習和掌握了北京市編印的英語教材1至6冊、全國統一編印的英語教材1至4冊的全部內容據縣教育局考核喝數學實踐的檢驗,這個原來一點英語基礎都沒有的工友,現在已達到了大專二年的水平。不僅被破格提為高中英語教師,還擔負著培訓全公社英語教師的重任。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他決心在八十年代,更上一層樓,為做一名優秀的中學外語教師而繼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