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沒什麼信息量的隨筆。
每次飛機降落浦東機場,拖著行李箱聽到地勤說上海普通話,就立刻有一種自己從來沒離開過的幻覺。上海夏天的炎熱黏溼,一年年復刻,跟記憶裡一模一樣。
但總有事情會讓我驚訝,「原來已經如此了」,突然的驚喜和陌生。前兩年支付寶微信支付剛開始普及的時候,我看著滿大街的二維碼和機器,覺得自己真心停留在了上一個時空。而今年讓我有這種感覺的,是下大暴雨時,我滿地鐵站打轉,想找個賣傘的,忽然發現了共享雨傘這件事。覺得非常便民非常貼心,總算有一個共享經濟讓我認同,「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有個認識的朋友看了《人間故事》,在豆瓣上寫了篇讀後感。有一段的大意是,虎皮媽離開上海太久了,錯過了上海的現在,所以筆下的上海既真實又虛幻。我理解下來,這倒不是一種批評。
「真實又虛幻」,大抵就是加了一層幻想或者回憶的濾鏡,柔和了,溫情脈脈了,有愛和信念的折射了。其實我看別的小說時也常常有這個感覺。前半段時,覺得特別精彩,即使閒筆也有味道,但越看到後面越乏味。算一算,前半段發生的年代,應該是作者的童年和少年,自然「真實又虛幻」,越寫下去,就變成了此時此刻沒有濾鏡的現在,乏善可陳。武俠小說武俠電影也是這樣。北望大陸的香港作家導演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武俠江湖,快意恩仇,意淫無數,格外迷人。等香港導演們北上,等大陸的武俠世家們寫真的江湖,立馬就沒意思了。
網紅卸妝,還有什麼看頭。
回國這些天忙著吃好吃的,心願清單上草忙著一棵棵拔。吃到嘴裡真的是好吃的,但最有意思的還是之前熬夜看大眾點評列清單的過程。
也忙著見老朋友。第一撥見了妞妞和戴導。約在吃成都串串的店,很像大學時候學校隔壁的蒼蠅館子。戴導說,現在電視臺的實習生都看不到新聞學院的小朋友,老師都不來拉關係敲實習,真奇怪小朋友們都去幹嘛了。我說,是不是直接去做新媒體或者網際網路運營了?戴導說,那他們選這個專業幹嘛呢?學這個專業又在這個年紀,總該有些新聞理想吧。
這個詞我倒是也很久沒聽到了。我跟妞妞說,那時候大四畢業找工作,有個做收視率的公司給你兩千一個月,你在寢室裡罵,這是恥辱,轉頭去香港讀研了。妞妞捂著嘴笑,真的麼,我自己都不記得了。我說,對呀,你還說,要是電視臺給你兩千也算了,你也就從了,特別喜歡剪一晚片子出門抬頭一看發現天亮了的感覺。
大家都誇我記性好,然後開始聊怎麼養生。堅持了新聞理想的戴導分享了她的職場困惑,感覺怎麼選面前都有些坑;喜歡剪片子的妞妞現在回學校做行政,每天五點準時下班回家弄孩子,從來不用熬大夜,片子畢業後也沒再剪過。
當然回來的第一周主要還是搞一些「正事」。《矽谷》的書馬上要印了,編輯在敲線下的分享會,爭取八月初書能上架,我八月中走之前,能至少北京上海都賣一圈書。
還見了影視圈的一些朋友。因為《矽谷》這個故事結識了很多厲害的人。前天跟製片人見面,聽他們說對這個劇的構想,然後開始討論哪個演員適合演誰,其實有一些不真切的感覺的。可能是還沒有反應過來,自己真的能跟一線導演,一線演員,一線的製片人製作團隊那麼快聯繫在一起吧。畢竟出版第一本小說時,因為是沒有市場號召力的新人,苦等一年半的打擊還歷歷在目。
給了我一些真切感覺的,是沈嚴導演替書寫的一段推薦語:
《矽谷》是近幾年我看過後最想搬上屏幕的文學作品。所謂的時代背景,文化差異,人物命運...都變成了作者手中的畫筆,將每一個人物都勾勒得栩栩如生,必將成為影視作品中的經典。
希望因為有各位大咖保駕護航,《矽谷》這個項目一切順利。
另一個項目的製片人問我,其實你們為什麼不海歸呢?也是一時有點語塞。或許我雖然把溫情和濾鏡給了上海和過去,但潛意識裡,還是把自己當保姆司機家政阿姨,努力找份兼職律師工作的矽谷生活,認定了是自己的當下和現在吧。
溫情與生疏,或許本來就是一體兩面。愛和恐懼,也是一體兩面。
P.S. 接下來的一周,要陪兩個娃參加一個為期一周的自然夏令營,所以下周更新也會很不確定。夏令營回來之後,一直到八月下旬,可能也要在吃吃喝喝見工作夥伴和親朋好友中度過,更新也未必有什麼質量可言。希望各位佛系讀者包容,畢竟我對回國長肉這件事是非常認真的。
又P.S. 如果出版社定了《矽谷》上市時間和我的走穴安排,也會在公號裡大聲吆喝,提前感謝大家。
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