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泠宇為同學講解「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大賽的相關情況。龍泠宇供圖
大學四年,我沒少聽見室友的懊悔:「天吶!明天就要交課程設計、某某課的作業、某某課的課程論文了,我還沒開始呢!」這似乎成為了室友、甚至全班同學的「日常」——因為「忘了」或是「不著急」,任務被拖到了最後期限。
但這四年,我卻成功抗拒了拖延症的誘惑。
2018年4月的一天,我完成了一件連我自己都難以想像的事。當時我讀大三,在學院裡擔任團委學生副書記,主要負責學院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輔助管理。那天我既要準備一個評選活動,又要去參加第四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啟動儀式,當天我還有4節專業課。
新生剛進學校時,參加學生會幹事選拔,往往會被問到一個問題:「你怎樣兼顧學習和工作?」那時你的回答或許很像「場面話」,例如多投入時間、提高效率,但心裡並不會想太多。但時間一長,你就會發現,這個問題不是空穴來風。焦頭爛額到來的那一刻,我真的感覺到了兼顧學習和學生工作的難度——學習不能落下、工作不能耽誤。
潛力都是逼出來的。我和各門課老師請了假,找出我的相機,交給班裡的同學,請他幫我錄下4堂課老師上課的視頻,第二天風風火火地去學校另外一個校區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啟動儀式。下午5點回到學校,我先到辦公室和主管老師說明啟動儀式上公布的大賽事宜,梳理賽事流程,想好如何動員學院同學參與、以什麼樣的形式提供幫扶支持。學生會的工作完成了,我馬上帶著電腦和書到24小時不關門的自習室,戴上耳機,在手機上找出教學PPT,用電腦打開同學幫忙錄好的視頻,播放速度開到1.5倍速,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倒回來反覆聽。
晚上11點,4堂課的內容都聽完了,累是真的很累,但我心裡覺得還不能休息。接下來的時間,還要完成課程作業、完善創新創業大賽的策劃。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真的沒有產生過回寢室休息的念頭,只覺得一定要「今日事今日畢」,畢竟明天還有明天的學習和工作任務,今天的事完不成,索性不回宿舍。
那是我21年來第一個通宵的夜晚。
不拖沓帶來的成果是可觀的。那一晚,我做完了當天所有課程的課後作業,也整理、修改好了3份學生會的文件,並繪製了1張「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大賽的流程和注意事項圖。第二天一早,稍作整理、抖擻精神,我又開始了新的早課學習。
輔導員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急事緩做,緩事急做。」這句話讓我獲益不少——不管遇到什麼情況,我都要根據手頭任務的截止日期和重要程度排好清單,不忙中出錯,認清事情的緩急後按部就班地執行。
我的空閒時間好像總比別人多。我能在老師布置作業後的兩天內完成作業,能在公布答辯日期的當天就做好答辯PPT、寫好答辯稿,能在大部分同學之前一周完成畢業論文定稿。剩下的這一周,我就可以用來充實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