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史博物館收集國會暴力事件遺留物品:記錄美國民主的脆弱

2021-01-15 齊魯壹點

在當地時間6日的暴力活動,美國國會內外一片狼藉,衝突中留下的標語、垃圾四處可見。據《每日郵報》報導,美國史密松學會下屬的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計劃收集這些遺留物,來記錄「美國人製造的變化」以及「美國民主的脆弱」。

一位議員在大廳內撿拾遺留物品。

據《每日郵報》9日報導,在暴力事件後的第二天,館方人員就抵達了現場,其中一位策展人甚至已經開始「翻找垃圾」。該博物館館長安西婭·哈蒂格發布聲明稱,正在收集國會暴力事件後留下的各類物品,還呼籲有能力的人拍下相關物品,並附上介紹發給博物館。

「這個選舉季向我們展示了,反思過去和塑造未來過程中的痛苦和各種可能。」哈蒂格在聲明中表示,對於選舉舞弊的錯誤指控和陰謀論助長了這場國會暴力活動。報導稱,美國史密森學會秘書長朗尼·邦奇也做出了類似評價:「這場示威讓我們見識了美國民主的脆弱,因此我們所做的工作、所講述的故事都至關重要。」(海外網)

相關焦點

  • 美博物館收集國會暴亂遺留物品:記錄美國民主的脆弱
    國會暴亂後,一位議員在大廳內撿拾遺留物品。(美聯社) 海外網1月10日電 在當地時間6日的暴亂後,美國國會內外一片狼藉,衝突中留下的標語、垃圾四處可見。據外媒報導,美國史密松學會下屬的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計劃收集這些遺留物,來記錄「美國人製造的變化」以及「美國民主的脆弱」。
  • 美國國會山上的暴亂遺留物群像
    美國第十二任總統扎卡裡·泰勒的雕像在騷亂中被濺上了鮮血。破門窗、碎玻璃、壞桌椅、濺上了鮮血的雕像、騷亂中撕爛的標語、催淚瓦斯殘留在辦公設備上的白色粉末……在當地時間1月6日美國國會暴亂發生後,國會大廈內外狼藉一片。
  • 美國國會山上的暴亂遺留物群像_新聞中心_中國網
    美國第十二任總統扎卡裡·泰勒的雕像在騷亂中被濺上了鮮血。破門窗、碎玻璃、壞桌椅、濺上了鮮血的雕像、騷亂中撕爛的標語、催淚瓦斯殘留在辦公設備上的白色粉末……在當地時間1月6日美國國會暴亂發生後,國會大廈內外狼藉一片。據外媒報導,美國史密斯學會下屬的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計劃收集國會暴亂的遺留物,來記錄「美國人製造的變化」以及「美國民主的脆弱」。
  • 示威者攻佔美國國會,魯哈尼:西方民主「軟弱且脆弱」
    【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 侯雅齡】美國部分示威者闖入美國國會大廈引發騷亂後。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伊朗總統魯哈尼當地時間6日批評說,「西方民主軟弱且脆弱」。報導稱,魯哈尼批評說,美國首都發生的暴力事件是川普總統「民粹主義」行動的結果。「他(川普)玷汙了他的國家的形象,破壞了美國與全世界的關係。」
  • 美國國會確認拜登當選總統 暴力衝擊國會令國際社會震驚
    新華社北京1月7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外記者消息報導:美國東部時間7日凌晨,歷時近15個小時的美國國會聯席會議確認,拜登贏得306張選舉人票,當選下一任美國總統。會議期間,部分示威者暴力衝進國會大廈導致國會一度休會,震驚國際社會。
  • 蔡英文蘇貞昌對美國國會暴力事件保持沉默,馬英九質疑
    美國國會遭暴力入侵事件,馬英九辦公室今日表示,此事震驚全球,所幸在美國警方與國民兵強力執法下,暴亂迅速落幕,凸顯任何民主法治國家都無法容忍非法暴力,但遺憾的是,在全球紛紛譴責暴力之時,為何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行政院長」蘇貞昌如此靜默,沒有同聲譴責暴力?
  • 國會山被佔領,美國民主怎麼了?
    中新社北京1月11日電 題:國會山被佔領,美國民主怎麼了?中新社記者 安英昭1992年,當弗蘭西斯·福山的成名作《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一經出版即引起轟動時,這位年輕的日裔美籍學者不會想到,自己奉為圭臬的西方自由民主(liberal democracy)在此後短短的20餘年中已多次被證實並非人類社會的「終極體制」。
  • 馬克龍批評華盛頓暴力事件後不忘「端水」:相信美國「民主」
    【編譯/觀察者網 童黎】在美媒抨擊國會暴力事件「動搖國本」、多國深表震驚之際,法國總統馬克龍卻當起「端水大師」,用英語抒發了他對美國「民主」的信心。據路透社1月7日報導,當地時間7日凌晨,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推特發布一段長約3分鐘的講話視頻,並配上了「我們相信『民主』」的文字,以及「我們是一體」(#WeAreOne)的話題。社交媒體截圖視頻中,馬克龍用法語譴責了華盛頓發生的暴力事件,又用法語和英語表達他對美國民主進程的信心。他稱,「我想表達我們的友誼和對美國的信心。
  • 國會大廈遭暴力攻破 美國大選在混亂中走向終點
    曾被學者稱為「歷史終結」的美式民主制度,正在走向何方?   抗議者闖入美國國會大廈內 已有4人在騷亂中身亡   美國國會大廈只被攻破過兩次:一次是1814年8月,英國軍隊襲擊並燒毀美國國會大廈;另一次是2021年1月6日,川普的支持者們暴力攻入國會大廈。
  • 美國一片混亂、民主形象崩塌 民進黨還吹「臺灣民主受美國肯定」?
    美國參眾兩院昨認證拜登當選新總統之際,川粉聚集國會山莊抗議並攻進議事廳,釀流血暴力事件。圖為川粉群聚攻進山莊。(圖片來源:路透社)      6日下午,大批川粉攻入美國國會大廈民主殿堂,震驚國際社會。多國領導人譴責暴力行為,紛紛以「可恥一幕」、「踐踏民主」及「對民主的攻擊」措辭形容。BBC評論稱,國會發生流血衝突場景,通常是冷戰時期某些第三世界的「失敗國家」(failed state)才有的現象,這些國家因內部嚴重的族群與武裝衝突,呈現內戰或無政府狀態,沒想到竟發生在美國!
  • 馬克龍發推評論華盛頓暴力事件:對美國民主的力量充滿信心
    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7日凌晨在推特帳戶發布了一段視頻,抨擊華盛頓特區暴力事件的同時,表達了他對美國民主進程力量的信心。馬克龍在Twitter的視頻中分別用英語和法語發言,還附加「#WeAreOne」的標籤。馬克龍用英語表示:「我只是想表達我們的友誼和我們對美國的信任。
  • 「國會陷落」戳破美國民主的「濾鏡」
    6日發生的衝擊國會大廈事件目前已造成五人死亡。示威者轉戰林肯紀念堂 警察「放任」不管而當地時間1月6日,美國國會大廈遭川普支持者衝擊後,7日,川普支持者又聚集在林肯紀念堂外示威抗議。7日當天,部分川普支持者堂而皇之地聚集在林肯紀念堂外,高喊「美國優先」「為川普而戰」等口號繼續抗議示威。然而,周圍卻不見任何警察或國民警衛隊員。
  • 美國歷史協會聲明:美國人必須正視骯髒的種族主義暴力傳統
    美國歷史協會(AHA)關於美國種族主義暴力歷史的聲明(2020年6月),以下為全文,圖為編譯所配,原聲明無圖。美國歷史協會發表了一份聲明,敦促人們正視美國對非裔美國人暴力行為的殘酷記錄,這種記錄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
  • 美國國會遭遇暴力衝擊,政治亂象為何愈演愈烈?
    美國首都華盛頓6日下午發生美國政治史上罕見一幕。大批示威者闖入國會大廈,正在舉行的認證大選結果的參眾兩院聯席會議被迫中斷。目前,據報導已有4人在國會暴力事件中死亡,另有多人受傷。這些拒絕接受總統選舉結果的示威者越過警戒線,翻越國會大廈圍牆,打碎窗戶,與警察混戰。
  • 「美國變成了美國領導人經常譴責的樣子」
    原標題:國際輿論認為國會騷亂暴露美政治體制之痛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外記者報導:美國總統川普的支持者暴力衝擊國會後,包括美國媒體在內的國際輿論認為,國會騷亂事件反映了美國社會嚴重的兩極分化,將激化美國社會不同陣營間的不信任,暴露出美國政治體制之痛。
  • 多國政界人士批評美國首都暴力示威
    多國政界人士批評美國首都暴力示威包雪琳美國首都華盛頓6日發生暴力示威,一些示威者衝進國會大廈。多國政界人士批評美國民主「脆弱」。【斥美國民主脆弱】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7日在電視講話中說,「我們看到美國昨晚和今天發生的情況顯示西方民主多麼脆弱」,儘管美國在科學和工業方面領先,卻「不幸滋生民粹主義」。因暴力衝擊休會6個多小時後,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7日凌晨最終確認,民主黨人約瑟夫·拜登贏得306張選舉人票,當選下一任總統;共和黨人、現任總統唐納·川普獲得232張選舉人票。
  • 外交部回應美國國會遭暴力衝擊說了什麼?美國國會確認拜登贏得美國...
    外交部回應美國國會遭暴力衝擊說了什麼?據人民日報客戶端消息 1月7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問:美國國會遭遇暴力衝擊,已造成多人死亡。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 西媒社論:這就是美國民主死亡的方式
    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導西班牙《世界報》1月6日發表社論,題為《這就是民主死亡的方式》。全文摘編如下:在拜登贏得美國大選後,數以千計的川普追隨者對美國國會大廈發起攻擊,阻止大選結果認證。這件事表明,民粹主義風險不再停留在口頭層面。
  • 美政客對香港及美國暴力事件口徑不一,香港立法會議員諷刺:雙重標準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尹豔輝】美國首都華盛頓當地時間1月6日發生暴力示威,部分示威者衝進國會大廈。據香港「東網」1月7日報導,多名香港立法會議員把昔日美國政要撐香港「反修例」示威的言論,與如今譴責美國國會暴力衝突作對比,稱要跟這些回應「學英文」,揶揄美方持雙重標準。
  • 美國亂了!川普支持者「攻陷」國會!特工開槍!多國政要譴責
    截至目前美示威者衝擊國會大廈已致4人死亡。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7日表示,美國的主流媒體都眾口一詞譴責「這是暴力事件」「暴徒」「極端分子」「惡棍」「是恥辱」。那麼當年他們形容香港的那些暴力示威者的時候用的是什麼?美方的一些人對2019年香港發生的事情和今天在美國正在發生的事情,反應和用詞截然不同,這種鮮明的對比及其背後的原因是令人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