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新區特殊教育學校揭牌
填補了新區特殊教育的空白
標誌著新區的特殊兒童有了「新家」
快來跟小北一起了解一下吧~
▼▼▼
江北新區的特殊教育學校以「悅納」為教學理念,希望每一個來到在「悅智源」的孩子,都能在學校和老師的愛心和專業幫助下,悅納自己,找到自己獨特的價值。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將來走向社會,成為一個自尊自信、積極樂觀的人。
新區特殊教育學校位於江北新區盤城街道永豐街120號,是一所2軌9年制學校,目前擁有17名學生、9名教師,所有教師都是特殊教育專業畢業。
學校現有兩個班級,分別是低段啟智班和中段明智班。啟智班年齡層次為6-9歲,障礙類型有智力障礙、精神障礙、肢體殘疾以及自閉症等。面對學生不同的障礙類型,學校老師會根據其各自特點進行個別化教學,讓每個孩子得到最合適的教育。
明智班年齡層次為10-14歲,障礙類型有聽視障、智力障礙、精神障礙等。每間教室都進行隔斷設計,劃分區域,老師們既有獨立教學空間,又能隨時觀測到孩子的表現,對他們進行更貼心的教育。
目前,學校已經開學
跟著小北一起來看看
這所特殊教育學校吧
「悅納」的教育理念同時滲透在校園文化的建設當中,學校將主體樓命名為「悅智樓」,食堂命名為「悅味樓」,每天跨進校門師生的必經之路命名為「納新路」,輔路為「納善路」。吐舊納新,善心善行,校園內外,無處不蘊含著對特校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
對於即將來到特校的孩子們,學校不僅是用心的,更是專業的!學校共有七間功能室,其中一樓兩間語訓室,二樓一間康復室、一間感統室、一間勞技室和一間美術室,以及三樓一間心理諮詢室。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專門為特殊兒童打造的「微笑操場」!
(一)語訓室
這裡是專門針對聽力言語殘疾學生進行語言康復訓練的專用教室。學校將科學使用助聽設備與語言訓練的方法,對聾啞、智障等特殊兒童進行語言訓練,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聽說能力,努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
(二)康復室
康復室是進行運動療法(簡稱PT)的場所。運動療法是物理療法的一種主要形式,是為了改善運動功能而進行的全身或身體某一部分的運動以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通過訓練,可以將孩子原本不正常的運動模式轉變為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模式。最終目的是藉助或不藉助器械,科學地、有針對性地、循序漸進地恢復孩子喪失或減弱了的運動功能,同時也能夠預防和治療肌肉萎縮、關節僵直、骨質疏鬆、局部或全身畸形等合併症。
(三)感統室
感統室是基於學生的神經需要,引導學生對感覺刺激作出適當反應的訓練。提供前庭、本體覺及觸覺等刺激的全身運動,能夠改善腦處理感覺資訊與組織,並構成感覺資訊。有利於促進學生聽覺、視覺、觸覺、本體感覺、前庭功能知覺的發展,提高感覺統合能力;促進學生身體正常發育和機能協調地發展,提高學生力量、靈敏、平衡等身體素質。
(四)勞技室
勞技室是帶領學生進行勞動技能的學習的場所。系列的手工活動,不但能夠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動腦能力和耐心細緻的生活態度,而且也有益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五)美術室
美術室是引導學生用各種筆、紙等工具和材料,運用線條、造型、色彩、構圖等藝術語言創造出視覺形象,從而表達思想、情感的一種活動。
(六)心理諮詢室
這裡是心理諮詢室和宣洩室的結合,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場所,基本功能健全,後期,學校還會根據學生需求,合理地增加發展性功能模塊。
(七)微笑操場
學校操場是學生的活動區域,考慮到整體學生的特殊性,加入了更加人性化的設計,使用大面積的彩色塑膠地面,通過陽光笑臉給予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遊樂場的建設,也為操場整體效果增加了親和性。
班級文化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學前的教師籌備工作可以說是多姿多彩。老師們根據各班學生的個人情況及其特點,為了更好的適應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需求,在教室的牆上形成自己班級的獨特班級文化,將學校的課表、作息時間表等圖片化,努力讓每一塊牆壁會說話,同時最大程度的地為孩子們的安全考慮,將教室裡的每一個桌角包上防撞包邊條,每一個插座套上防觸電保護套,努力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
學生的培養離不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方面,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家校合作關係,構建家校教育共同體,才能使學校教育得以順利開展。為幫助特殊孩子和家長順利入學,儘快適應特校的學習生活。特校教師邀請家長來到學校,特別為他們開設家長課堂;而且頭頂驕陽,走近特殊孩子的家庭家訪,在家訪中,不僅了解情況,為家長排憂解惑,還將自己特製的大禮包送到學生和家長的手中,包含送給小朋友的禮物、致家長的一封信開學必備文具用品等。
小北還在現場採訪到其中一位孩子的父親陳先生。陳先生的孩子今年14歲,在陪伴的日子裡,陳先生也曾彷徨也曾無力,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孩子智力鑑定為二級,相當於四五歲的孩子智商。小學六年隨班就讀,到了初一就不行了。他會出現奇怪的動作,會自顧自的笑起來。」陳先生的妻子為了照顧孩子也辭去了工作,專心在家陪伴。
聽說新區特殊教育學校成立後,陳先生第一個報名。「剛開始還不放心,後來與朱校長、老師溝通,也通過學校微信群了解孩子的動態,現在我們只是早晚接送孩子,其他時間完全交給學校了。」
作為特需孩子的家長,陳先生和大多數父母一樣,只有簡單樸實的願望:希望他能生活自理,能交到一些朋友。「入學兩周,我們非常欣喜。原來和他說話都愛理不理的,更不主動和我們說話。現在,他遇到問題會主動開口,與我們講話,向我們尋求幫助了。」
陳先生很開心,在他看來,半個月裡孩子的進步與學校的教育與關心密不可分。都說孩子是天使的禮物,但願這份生命之重在新區特殊教育學校全體教師的愛心與專業下不再「沉重」。正如特教老師曾嘉彤所說:「教育有時不一定要有宏大的目標,對於特教學校,我們更多要做的是交授他們自理的能力,從上廁所、洗手、吃飯開始。我們沒有理由不全心的愛著他們,因為我們存在的意義是因為有了這群孩子,是孩子在成就我們,我們與孩子共同成長!」
江北新區特殊教育學校雖然是一所新建學校
但江北特校人一定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
腳踏實地的做好特殊教育
針對性地開展個別化訓練
用愛心和專業為特需學生提供適切的教育
(素材來源|江北新區教育和社會保障局 編輯|鄭好 江北新區融媒體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