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道239線陽泉郊區過境河底至蔭營段改線工程是省級重點工程,受到許多市民的關注。「為什麼要實施改線工程?」「如何保障工程順利推進?」「項目如期建成投用,將帶來哪些變化?」日前,記者帶著這三個問題走進了工程施工現場。
在該工程建設工地,記者見到了郊區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劉治國。正在現場督查施工進度的他為記者解答了第一個問題:「國道239線原陽盂路段坡陡彎急,通行能力低,服務水平差,沿線難以開發,已不能滿足市民出行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要實施改線工程,讓這段路更加適應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據劉治國介紹,該工程是國道239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市至五臺快速通道的一段,起點位於國道239線盂縣滴水崖橋橋頭處,終點位於蔭營鎮新城大道十字交叉口,全長13.667公裡,設計寬度25.5米,為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設計時速80公裡,總投資概算12.686億元,2018年11月19日正式開工。
按照施工計劃,今年要完成葦泊至終點段的路基建設工程,並建成葦泊特大橋、三都特大橋、工業園區互通大橋、上跨蔭固鐵路大橋多個控制性節點工程。對於記者提出的「如何保障工程順利推進」的問題,國道239改線項目指揮部有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郊區政府啟動了工程前期工作。為確保工程進度按時有序推進,指揮部實行日報制、每周例會制、工作進度周報制,堅持主要領導靠前指揮,以問題為導向,加強與各相關單位的溝通和協調。指揮部還積極創新工作方式,建立微信工作群,定期對既定工作目標、完成情況等進行公示,這種公開、透明的工作模式為工程進度的推進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拆遷掃障一直以來都是施工的一大難點。7月29日,原交警三大隊路段開始全封閉,進行平交口的施工。這一平交口連接著通往盂縣的快速通道、新城大道、江正大街和原有的207國道。這一路段的施工是國道239改線工程的重要工程節點,兩側原先的建築物眾多,各種架空線路往來密布。如何啃下這塊硬骨頭?郊區區委、區政府自加壓力、迎難而上,提前對相關建築物進行拆除,協調專業部門對架空線路進行處理,下大力氣排除施工障礙,為工程的推進提供了有力保障。另外,施工時新城大道需要封閉施工,郊區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在最短時間完成了封閉道路任務,為施工爭取了時間。
雖然國道239改線工程的全長只有不到14公裡,但因沿線地形複雜,橋梁居多,施工工程量大。位於三都村的三都特大橋工程,全長1282米,在架設過程中需要連續跨越村莊、公路、鐵路等,施工難度大,受制約因素多。為了保證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承建項目單位四川公路橋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提前準備了多套施工方案,充分發揮人員、技術優勢和機械化施工力量強大的特點,快速推進施工。截至目前,三都特大橋建設工程已經累計完成投資4000餘萬元,樁基工程完成總量的85%,預製梁板15塊。站在三都特大橋的施工現場,該工程項目經理部項目副經理聶林海告訴記者,三都特大橋在上跨省道214線施工中,採用防護棚架,保證了安全施工。在上跨蔭固鐵路線時,他們會同相關單位,積極與鐵路部門協調,申請天窗工作時間,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了梁板的安裝。
為了確保橋梁質量,施工方高度重視橋梁下墩柱和梁板的預製,原計劃用箱梁模板和T梁模板各3套,現增加為箱梁模板7套、T梁模板5套;原計劃使用100餘米的橋墩模板增加為300米同步實施。該項目工程管理部部長任長虹介紹,國道239改線工程需要建設特大橋兩座、大橋三座、天橋三座。根據施工全線橋梁居多的情況,他們特意新建了制梁場,制梁時採用了智能張拉設備和智能注漿設備,以保證梁板的製作質量,從而提高橋梁的耐久性。
在建設工地,記者看到挖掘機、鏟車、運輸車、灑水車等各種工程機械車輛穿梭其間,到處是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項目如期建成投用,將帶來哪些變化?」劉治國表示,國道239改線工程是郊區歷史上投資最大的基礎設施項目,同時也是郊區葦泊高新裝備製造園區的主軸線。項目建成後,將完善區域路網結構,形成郊區至盂縣快速通道,進而打通我市經濟發展南北新主軸。因此,國道239改線工程對於郊區和全市來說都至關重要。
說起這條路投用後帶來的變化,聶林海說,通過工程建設,將把這裡原有的一級公路變成市政道路,配套增設相應的路燈照明設施和綠化等景觀設施。建成投用後,這段路的整體通行能力會大幅提升,舒適度也有很大改善,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時,也能為周邊物資的運輸提供便利,對本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經過工程建設者的艱苦奮戰,國道239改線工程進展迅速。截至目前,已開工段落的路基工程中,路基清表完成7.4萬平方米,完成總量的96.1%;挖方完成123.3萬立方米,完成總量的86.4%;填方完成63.3萬立方米,完成總量的79%;完成產值4.23億元,佔已開工段落的80%。聶林海表示,項目部將進一步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激發施工人員的工作熱情,開展「雙百日」勞動競賽,有序推進控制性工程的施工,確保改線工程高質量完成。(馮夢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