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看到很多海歸不得不回國找工作,沒啥優勢,反而顯得格格不入,還有必要讓孩子留學嗎?」這是前幾天一個家長問我的問題,感覺想說的話很多,遂寫此文。
首先要說明一點,任何事情都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一分為二的看,這個問題,亦如此。
海歸回國,有兩類:一類是學業優秀、具有家國情懷的愛國赤子,學成歸來打算報效祖國的;二就是問題中說的這種,在國外不好發展留不下來,不得不回來的留學生。
第二類孩子因為多種因素:就讀的學校實力不強,自己的成績不夠理想,所學專業社會需求不大等,使得他們回國找工作不是很順利,很難找到自己理想、合適的崗位,以致使得留學生經歷並未呈顯優勢,令人感覺留學意義不大。
但這只是部分現象,不能以偏概全。留學生分為好多種,這在我上一篇文章《今年的大環境影響了多少留學生》中已經介紹過了。
在國內,讀了「985」、「211」本科後再出去讀研的,基本都能申請到世界排名比較靠前、綜合實力較強的高校,他們如果學成歸來,非但就業不是問題,薪酬也會高於國內同學歷同專業的畢業生,這些孩子是不會出現上述情況的。
但如果是參加了國內高考,因讀不了好大學而出去鍍金的,這類孩子,同樣的在國外也基本申請不到太好的高校,那麼,他們回國後,就業、年薪均無優勢。
也正是由於這種情況的存在,使得現在社會上好多人對出國留學提出了質疑,「花費這麼高,出去究竟有無意義?」讓我來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身邊的很多家長都有讓孩子出國留學的計劃,這些孩子的基本情況是:「985」大學,理工科,學習努力,綜合素質良好,目標美國TOP50的大學。
這些孩子因為目標明確,提前做了規劃,所以很早便開始做起了準備。他們在大學期間,認真完成學業,用心對待每一項能夠提升自己實力的機會,積極參加競賽和科研課題,各項評獎拿到手軟,所以,這些孩子的硬體最終基本都能達到:
GPA,本專業前3%~5%,3.6+/4;
四六級英語,A+或A;
TOEFL100+、GRE320+;
有些孩子還能以一二作身份發表1-2篇科研論文等。最重要的,他們選擇出國留學,大部分是具備保研資格而自己放棄的。
由此可見,有的人說出國留學是拼爹、花錢買文憑,是不是過於偏激、片面?出國留學確實需要一筆不菲的費用,也確有一部分如上所說是為了鍍金,但我們不能只拿費用高來說事,也不能把少部分或者個例當成了全部!
平心說,因為美國教育的先進和優質,能去美國TOP50大學讀書的孩子是非常優秀的。因此,這些孩子的出國留學,可以肯定的說,是有意義的。
所以,我們建議有出國留學打算的孩子,最好是在國內參加完高考後再出去,因為可以在中國高考中脫穎而出的孩子,大多都可以經受住各種考驗。這樣的孩子,無論在哪兒,都是優秀的,也都能享受到最優質的教育。
目前,很多父母還有一個觀點,「花費這麼多錢讓孩子出去學習,代價太高,不值,還不如給他(她)買套房子、多存點錢,以後省了孩子辛苦打拼」。這個觀點,我不甚贊同,因為我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兒子從小到大,我對他的要求都是,提升實力,努力讓自己更優秀,以後自己賺錢養己養家。
我對兒子的消費態度是:教育可以享受最好的,但生活上不能攀比;在校讀書一天,無論年齡大小,均由我承擔;但只要不讀書離開學校,不管多小,都要自己賺錢養自己。
我的這個觀點,得到了兒子的認同,並得到了他實際行動的支持。
讀大學之前,我與兒子約法三章,除第一年的學費由我承擔,以後的學費都要靠自己的獎學金完成。兒子每年學費住宿費5.9k,第一年兒子獎學金拿了7k,超額完成任務。今年尚未開始評選,應該問題不大。
其實我認為這絕不僅是消費觀的問題,而是間接的培養了孩子的擔當和責任心,同時也鼓勵了孩子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所以,金錢、房產從來都不是留給孩子最好的財富,它們能花完能帶走,但知識、能力、品格以及好的習慣,一旦擁有,任何人都拿不走,所以,這些才是父母留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和不動產。
我們都知道,讀書和終生學習,是孩子用最低的成本,提高自己的知識、眼界和人格的最佳途徑,最終的收穫和回報也會遠遠超出想像。所以我認為,只要父母具備經濟的能力,孩子具備學習的能力,出國讀書的意義要遠高於送他們一套房、一筆錢。
另外,留學在二十年前來說,可能代表著叩開一個全新且未知的世界大門,是陌生恐懼的,但對於今天的人來說,可能就是一張機票,一個選擇。在國外,我們的身邊也不會像多年前那樣,聚集的都是陌生人群,在今天,身邊也會有許多同學作為陪伴。
所以,出國留學已經不是什麼大事,也不用糾結它到底值不值,有何意義。如果有條件,把它看做一次正常的出行,開闊一下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看問題的視野,我認為這就足夠了。
~~~~~~~
-《END》-
~~~~~~~~~~~~~~~~~~~
經典原創,歡迎點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