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青年 •青創戰隊」(以下簡稱「青創戰隊」)是我校為對標重點賽事,培育優質項目,鼓勵師生共創,營造雙創氛圍而遴選的一批領先型示範型「以教師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學術雙創團隊,由學校團委和所在培養單位共同資助,連續資助兩年,開展師生共創型雙創教育模式的探索。
汪業軍
博士,深圳大學醫學部醫學生物信息學專業教師,深圳大學「聚徒教學」導師。長期從事醫學生物信息學教研和轉化工作。
教學成就以及獲獎賽事情況:
◎ 指導本科生申請國家級、省級創新創業課題6項(已結題項目獲評優秀2項)。
◎ 指導本科生發表生物信息學SCI論文10餘篇,申請著作權4項。
◎ 獲得深圳大學「聚徒」優秀成果1項。
◎ 指導本科生獲得第十六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1項、第十五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2019全國計算機設計大賽三等獎1項,作品入選第十屆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1項。
轉化:
積極推動細菌系統生物學和胃癌診療的轉化研究和實踐。
研究方向:
(1)醫學生物信息學;
(2)細菌系統生物學;
(3)胃和胃癌系統生物學
我們其實蠻好奇您的學生時代是什麼樣的?您有參加過類似的大學生學術作品競賽嗎?
在大學時期,我僅是一個比較普通的醫學生,雖然對科研有著濃厚興趣,但是局限於當時的環境,相關競賽類項目剛剛開始發展。在既沒有老師的帶領,同時學校也沒有相關的意識的條件下,學生難以有機會去參加學科類競賽。而今的競賽機制較完善,以深大為例,學校也重視相關學科競賽,讓學生能夠有更多嘗試和發展的機會。我們知道深大的社團活動是豐富多彩的,但有人認為大學生應該少參加社團活動,儘可能將時間放在學術研究上,您作為深大的教師認可這種觀點嗎?
學生個體差異大、興趣點各有不同,不能按照一樣的模式去培養每一個學生。科研只是其中的一個方向,學生可以廣泛地去嘗試,多接觸不同的領域,從而找到興趣點。您在學科教學或學術研究中,最看重學生的什麼品質呢?
我希望學生能夠具備專注力。當有了專注力之後,便能夠自主地去深入學習探究,不需要由老師過多地推動,從而能夠在科研路上取得一定建樹。我更多的是站在團隊的角度去挖掘學生身上能夠對團隊有貢獻度的特質,個性化地去培養學生。並不是說在早期進入團隊前就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評估,而是了解學生自身的興趣,深入挖掘其興趣點。而後讓學生通過項目的各類實踐得到能力的提升和鍛鍊。
我們了解到汪老師您在「聚徒教學」中比較注重對學生的針對性指導,您覺得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授課方式,相比於傳統的以老師為中心的授課方式,有什麼優缺點呢?
在初實施的時候個性化教學由於人數少的原因能夠得到很好地開展,但是如果學生人數過多,在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難以落實到每一個學生。個性化教學在小班教學的可行性更高,並且能最大限度地去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質和特點,提高成材率。
您的大部分學生都是醫學生,未來可能會選擇醫生的職業,您是希望在他們在工作的時候也延續本科生時期的科研嗎?
是的,這是我教學的一個初衷。立足現狀,醫生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成果才能夠有更好的發展,而青年醫生大部分時間都需要在醫院工作。我希望學生在本科生時期能夠得到科研能力的訓練,不用在之後再花費時間去學習相關科研的技能,在未來在臨床工作中遊刃有餘地開展科研,在科研上做出一定的貢獻與成就。
「青創戰隊」所要探索的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共創型雙創教育模式」,那麼您是如何理解這一模式的呢?您認為您目前的授課方式是與之契合的嗎?
青創戰隊的模式跟我的教學模式是契合的。此模式,不是老師掌握主動權,也不是學生主導一切。指導老師需要做好大方向的引導與組織,同時也不過多的限制學生的自主發揮,對學生個性有所了解、對整個團隊的構架有清晰的認識,給學生空間發揮最大的創造力,在適當的情況下讓學生自主發展。除了對教育模式進行探索,我們知道「青創戰隊」也致力於推進組織「雙創」教學和「青創星火」普及教育等活動的進程,那麼您認為戰隊的創立可能為您的團隊帶來的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呢?
這跟我們團隊的原模式沒有衝突,這種模式能夠讓更多優秀的老師以及想要加入項目但是缺乏機會的學生投入到科研中來,形成更好的團隊模式和科研氛圍,也為團隊提供了更多機會對項目進行推廣。
我們知道您所指導的作品,曾在各種大學生創新創業賽事中取得累累碩果。那麼在成立青創戰隊後,您對項目團隊未來的成績有什麼要求嗎?或者說對他們的期望是什麼呢?
對於團隊的未來規劃,我希望能夠通過聚徒教學在教學層面做出努力,側重挖掘學生潛力、培養人才,能夠藉此形成一個良好的延續性創新梯隊,組成更具創新力的團隊。一方面,我希望團隊在前一年的基礎上更深入地發展創新,取得原方向的進一步突破。另一方面,我希望除了原有的方向,團隊能夠在嶄新的方向上有所建樹。
您剛剛提到延續性創新的概念,我們知道延續性創新絕非易事,您對此有什麼建議嗎?
對指導老師來說,不應該只注重於爭取各類的獎項,更應該注重一個良好梯隊的建設,通過延續性機制,做好知識、經驗等的傳承。
醫學生物信息學是您的研究方向之一,您認為醫學生物信息學在基因表型與臨床表型之間起到的作用是什麼,能否舉一兩個例子說明一下呢?
生物信息學主要是在臨床表型和基因型間建立關聯,從而找到與引發相關疾病的基因型。以胃癌為例,生物信息學能夠促進早期的篩查,篩選出易患胃癌的人群,並對該群體進行持續的監測,能夠在疾病發生早期迅速介入治療。去年的採訪中我們了解到您致力於改進檢測早期腫瘤發生的方法,並儘早對尚未出現症狀的疾病進行診斷與幹預,那麼您和您所指導的團隊在這一年中取得了哪些階段性的成果呢?下一步的科研計劃又是什麼呢?
在去年,我們主要致力於檢測、分析方法的開發。在過去的這一年,團隊開始著手於方法的應用,並對大批量的標本進行研究應用,鑑定了大批對胃癌早篩有效的基因。團隊的下一步的目標是進一步擴大樣本驗證這些基因用於早篩的實際可行性,計劃在臨床上對早期胃癌病人進行相關的篩查,同時在未來希望對早篩檢測方法進行推廣。您對胃癌的相關研究極具現實意義,那麼您對未來胃癌藥物的開發有什麼期許嗎?
對其他類型癌症來說,相關靶向藥的研發成果比較樂觀。但是針對胃癌來說,由於胃的特殊結構和環境,單用一種特定藥物對胃癌「一刀切」地治療不可行,需要根據不同的腫瘤進行精準藥物開發和治療。應該還是要把重點放在早期篩查、早期幹預上。
首先要注意飲食,每天需要一定量的蔬菜的攝入,多吃粗糧,少吃過辣過鹹等刺激性食物,多喝水。切勿過量飲酒。同時也要注重身體素質的提高,養成運動的良好習慣。建議在四十歲開始每年做一次相關檢測,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學術研究的過程很難是一帆風順的,研究過程中或許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狀況或是特別棘手的難題,您和您的團隊成員是否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呢?方便與我們分享一下其中的小故事嗎?
在去年的五月份,我們以一組已發表的數據建立了優質的模型,然而由於數據的匱乏,結果難以得到驗證。一段時間之後,通過與天津大學發表的另一組數據的比對驗證,效果並不樂觀。前期的大量投入和努力都難有回報。幸運的是,在後來,團隊中的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堅持對原項目數據的研究,在一個細節點上有了新的發現,讓項目「起死回生」。在科研路上難免有挫折,堅持才會迎來柳暗花明。
我們知道「集體往往比個人更具有智慧與力量」,那麼您認為一個優秀的科研團隊應該具備哪些要素,團隊成員又需要具備哪些品質與能力呢?
對於本科生科研團隊來說,團隊的分工和組織需要鬆緊有序。一個團隊在人員組成上要有序,同時成員彼此之間需要形成良好的默契、有協作的意識和奉獻精神。團隊成員能夠圍繞一個具體的目標、向著一個方向努力,與此同時又能給予每個成員一定的個性化的發展空間。
訪談的最後,您最想對正在創新創業的深大學子提出什麼建議呢?
首先要「謀定而後動」,在前期積極和老師溝通,有自己的初步想法,同時對項目本身的注重度要高於對結果的期望,一旦定下目標方向以後要持之以恆。其次,要有勝不驕敗不餒的心態。不要想當然地去抱怨外部問題,需要冷靜理性地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所在。如果不正視不足和問題,日後也很難有進展。同時也需要虛心學習,吸取每次競賽的經驗為下一次的比賽做準備。
我們的訪談在這裡結束啦,再次感謝您的幫助與配合。您後期對我們的訪談有什麼建議和要求也請聯繫我們,期待您的寶貴意見。祝您工作順利,生活愉快!
採訪 | 創新創業服務中心
攝影 | 創新創業服務中心
排版 | 創新創業服務中心